精巧构思织锦文
2008-12-10曹植喜
曹植喜
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故园之思、故乡之恋、故国之情,被古今中外的一代又一代诗人吟唱不休,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的一曲恋歌。读着这首诗,我们会渐渐沉醉,会自然陷入“望乡而不能归”的惆怅、迷茫之中,会油然而生“忘了除非醉”的感慨。这首“浅易”的诗何以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呢?这主要归功于诗人精巧的构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用比喻手法
乡愁是一种情绪,看不见,闻不着,摸不到,抽象而难以表达。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将这种抽象的感情提炼成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四种意象,借助这些具体形象来表现乡愁。忽而把乡愁化作“小小的邮票”,让人联想到远行不归的儿子通过写信来倾诉对母亲的思念,烘托了母子天各一方的牵挂与惦念之情;忽而把乡愁化作“窄窄的船票”,让人联想到漂泊在外的丈夫对乘船归来的期盼以及妻子思归的焦急等待,渲染了夫妻聚散依依的恋恋不舍之意;忽而把乡愁化作“矮矮的坟墓”,让人联想到母亲去世后儿子的无限痛楚与无尽怀想,表现了咫尺天涯的拳拳孝心;忽而把乡愁化作“浅浅的海峡”,让人联想到隔海相望的大陆与宝岛,抒发了诗人渴望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四个意象运用得十分贴切、典型,把乡愁表现得具体形象、深刻感人,感染力极强。
二、巧设时间顺序
诗人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在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时间短语明确标示,这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诗,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分别对应作者人生的不同阶段:从初涉人生,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阶段的与母亲分别;到渐渐长大成人,读书服役,退伍结婚,出国留学时与妻子的远离;到中年阶段,慈母辞世的死别;再到现在伫立宝岛西岸,只能隔海远眺大陆却不能往来的隔绝。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空间的阻隔,一路下来,乡愁如影随形,与诗人同行,伴诗人成长,从未间断,乡愁已融入了诗人的生命。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四种不同的愁思: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这充分体现了“乡愁”特定的内涵,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很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不仅如此,四个意象按时序来写,还概括了一代华夏儿女的共同经历,并使个人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相联系,思乡之情逐步升华,颇具牵动读者心弦的艺术魅力。所以说这首诗具有以往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
三、巧借衬托技巧
少小离家告别母亲是愁,为生活奔波与妻子聚散不定是愁,这些空间的距离还可以借助邮票、船票来拉近,而“坟墓”使“我”与母亲相隔遥远,这是令人悲伤的生死距离,无法跨越,这样诗人就用前两节的“愁”衬托出第三节所写的“愁”,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前三节所写的是过去的三种乡愁,是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曾经体验过的,并不新鲜,诗人这样写其实都是为了衬托第四节所写的“现在”的乡愁。第四节有如百川归海,诗人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融为一体,炎黄子孙的思乡爱国之情得以彰显,作品的思想再次推进,诗篇的感情再次掀起狂澜,感慨万千而又情深意长,犹如一曲恢宏的乐章达到真正的高潮。所以说这首诗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企及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