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金牌
2008-12-04杨天弘
杨天弘
最让欧洲豪门烦心的事情是什么?也许是每隔四年,自家的当红小生们要先赴欧洲杯勤王,再去奥运会救急,等到两大赛事收工出现在自家训练基地之时,往往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而此时联赛都已开战……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顶级峰会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其缺乏变通、条框颇多的组织规则却与如今利字当头的职业足球格格不入。过去的一百年中,奥运会和现代足球都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了巨人,但前者多为赛事的扩容,却未像后者在竞赛规则、组织体系和市场化运作上天翻地覆,并衍生出了世界杯、欧洲杯、冠军联赛等顶级赛事。作为两者唯一交集的奥运足球却门庭冷落,一块奥运足球金牌往往是青年级别赛事佼佼者成年前的最后一块蛋糕,抑或是力求职业生涯功德圆满的老将们的谢幕演出,与价值连城的其他奥运项目金牌相比,着实有些寒碜,究竟是什么,让这颗本该是王冠上明珠的赛事成了豪门竞相排斥的鸡肋?
不可否认的是,奥运会足球赛在其百年的发展史上,曾有过与世界杯抗衡的时代,只不过,随着经济收益的这根杠杆的出现,才让两者在发展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1992年成分水岭
自1896年首届奥运会以来,战前的奥运金牌仿佛专为英式足球颁发(英国汤普顿公园俱乐部1900年获得奥运会冠军),二战后,走在技术革命前列的匈牙利、南斯拉夫和苏联等东欧国家又以社会主义阵营特有的行业体协轮流坐庄,此后相继崛起的民主德国、捷克与法国同样让奥运会足球金牌成为欧洲的专属。除却奥运创立之初“荒漠地带”加拿大一次问鼎,上世纪20年代正处于上升期、日后的世界杯冠军乌拉圭两度抡元外,奥运金牌就是欧洲足球版图变迁的晴雨表。而奥运梦之队同样不计其数: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那支横扫欧洲无敌手,以“424”阵型开足球战术革命先河的匈牙利;以及1988年汉城因意识形态问题险些未能成行、欧洲杯上大意失荆州的史上最强苏联队,都堪称国家队移植到奥运赛场的成功典范。源远流长的奥运足球与职业联赛和成年国家队赛事脱钩,不过是近十余年才发生的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虽然出台了奥运会足球赛须在23岁以下政策的规定,但西班牙在家门口尽造皇马、巴萨、毕尔巴鄂竞技队的精英,打出了欧洲足球在奥运历史上的又一次经典旅程,然而这竟成了欧洲足球的奥运绝唱。
自1992年后,从未在重大场合同时出现的阿维兰热与萨马兰奇,因奥运足球参赛资格问题彻底决裂。比起那个曾令无数国人垂泪的申奥失败之夜,在职业足球与奥运足球间出现的看似人为实则必然的鸿沟更具里程碑意义。在欧洲赛事不断扩充、俱乐部与国家队利益纠纷日趋白热化之际,定位尴尬、商业利益有限,且与国际足联和各大洲足联主推赛事明显冲突的奥运会自然首当其冲,足球金牌为欧洲独霸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非洲双雄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将青年级别赛事的优异表现复制到了奥运赛场,阿根廷更是靠着两届世青赛骨干的厚积薄发打出了完美风暴。当成名愈发年轻化的欧洲新星的战场重心向欧战和欧洲杯靠拢之时,也是奥运金牌摒弃欧罗巴之始。近年来,世界杯对主办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屡创新高的赞助费用和电视转播收入已经与奥运会平起平坐,社会效应虽然还不及奥运会,但仅就“钱途”而论,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加之冠军联赛等赛事也来分一杯羹,已经满负荷的商业体育机器的产品分配,无疑又朝着与奥运相反的方向驶去。
大牌应者寥寥
比起世界杯根据各大洲球队综合实力排名和国家数量确定出线名额,奥运会的出线名额分配多少有些不公。例如2004年奥运会南美区预选赛(即南美青年锦标赛),明星云集的巴西队半决赛意外不敌巴拉圭,由于南美只有区区两个奥运名额,被誉为贝利接班人的罗比尼奥就这样被挡在了雅典门外,考虑到这支球队中还有阿德里亚诺、迈孔、阿尔维斯、巴普蒂斯塔等适龄猛将,这等做法无疑是暴殄天物。同样叫屈的还有欧洲列强,东道主希腊占据一个名额,仅有的三席在一通混战后被意大利、塞黑和葡萄牙三个幸运儿瓜分,具有浓厚青年球员培养传统的法国、西班牙和荷兰队等却集体缺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体实力有限的亚洲居然获得了三个参赛名额,虽然日本、韩国和伊拉克表现不俗,但对欧洲和南美两大足球热土而言实在过分,这就是惠及五大洲的奥运会规则,谁也没辙。事实上,奥运足球完全可以参考本届奥运会篮球比赛的落选赛,那些在预选赛排名靠前的球队完全可以抽签分组后搭上末班车,但这一动议却只能停留在论证层面——很简单,奥运会开赛前的6月或7月份安插赛事,不但与欧洲杯撞车,也完全打乱了球员的休息恢复。
由此看来,欧洲和南美以青年锦标赛成绩决定奥运会参赛名额,省却二度折腾也就无可厚非了,但由于两项赛事球员参赛年龄段普遍较奥运适龄线小了1~2岁,多少令奥运足球成为了变相的世青赛,加之欧洲球员普遍较其他各洲球员晚熟,难在奥运夺金路上走得更远,两下相形,谁还愿出力不讨好争一块虚无缥缈的奥运金牌?
从倾力到放弃
曾几何时,中国国奥队出线征程上最持久顽固的对手——日本和韩国也曾对奥运赛事无比看重,前者有1968年本土作战夺得铜牌、1 996年亚特兰大小组赛以1:0力挫巴西的表演,后者则在2000年奥运会召集了姜哲、高宗秀、金度勋等国家队佼佼者,老中青三世同堂远征澳洲,但本届奥运会前者居然没派出一名超龄球员,甚至连效力于荷甲的适龄射手平山相大都未入选,后者也不过征召了些K联赛的生僻角色充实超龄队伍。诚然,上世纪90年代初全线出击、极重成绩的两国足协也曾以举国之力备战奥运,但伴随着两国联赛的蒸蒸日上和世界杯等国际大赛的正面示范效应愈发增强,极易被庸俗化和指标化的奥运已经逐渐淡出,不重一两届所谓大赛成败,更重各级国家梯队与世界潮流的接轨和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两国对奥运足球的认知深刻而清醒。
但奥运足球并非纯粹累赘,对于商业化尝试屡次失败,仍以半职业姿态出现的女足而言,两届世界杯间不限参赛年龄的奥运会,无疑是给运动寿命偏短的女足运动员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事实上,奥运会往往也是女足世界杯的晴雨表,1996年亚特兰大同时崛起的中美女足黄金一代,2000年再度来袭的挪威,2004年所向披靡的德国……女足赛事的商业化程度和运作空间较男足存在诸多先天后天的差距,奥运足球无疑是对国际足联口口声声要大力扶持,但始终任重而道远的女足运动必要的催化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女足夺冠,一夜之间美国注册女足运动员突破百万,女足大联盟也应运而生,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2004年后的德国。与其以一两届奥运成绩的突飞猛进竭泽而渔,毋宁以一届成功的奥运旅程作为某项运动落地生根乃至蓬勃发展的东风,这本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
足球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第一运
动,无论是奥运会足球赛还是世界杯,两者都对足球运动的全球推广和发展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事实上,奥运会足球赛比第一届世界杯整整早了30年,但时至今日,两项历史上功勋卓著的足球赛事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尽管奥运会不可否认地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体育赛事,但是单就其足球比赛而言,虽然足球赛是参赛人数最多的奥运会单项运动,也被喻为含金量最高的金牌项目,但其规模和影响力已经远逊于世界杯,此前起步更早的奥运会足球比赛已经被彻底逆转,而且与世界杯的差距正越来越大。
史前时代
虽然早在19世纪末,英国就已经出现了足总杯、联赛以及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比赛,但杯赛和联赛注定了其局限性,再怎么发展也不能成为全世界的赛事,历史上奉行大陆平衡政策的英国人也没有站出来充当世界足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最初在这方面起到组织作用的是奥运会,1896年,希腊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但当时只有九个比赛项目,现代足球并没有出现在这届奥运会上。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足球终于进入了世界级赛事的范畴。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届奥运会上的足球比赛只是表演项目。就世界足球的历史来说,这时的奥运会足球比赛却堪称“史前时代”,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赛制混乱,参赛球队不具备丝毫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在足球比赛进入奥运会的时候,国际足联甚至还没有成立。
在国际足联1904年5月成立之后,虽然仅是一个年收入只有三位数的非盈利机构,但其对于足球赛事的组织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了出来,这种情况体现在了1908年的英国伦敦第四届奥运会上,足球比赛虽然是这届奥运会的一部分,但由于有当时成立不久的国际足联亲自领导,加上又是在现代足球的故乡英格兰进行,因此从比赛档次和组织规范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此之后奥运会足球比赛进入正轨,从历史上看,这时奥运会足球绝对是此后世界杯的“老大哥”,毕竟世界杯要比奥运会晚出现了30年,可以说此后的世界杯能够独自走上“台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运会足球比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如此,有幸承办并获得有史以来第一届世界杯,乌拉圭获得这样的历史殊荣以及世界杯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是1924年和1928年奥运会两届奥运会足球比赛的冠军。换句话说,在首届世界杯的“争办”过程中,要想获得承办资格,竟然要取决于该国在奥运会足球比赛上的表现。
两雄并立
1930年,国际足联独立创办的第一届世界杯赛在乌拉圭举行,从此世界足球进入了奥运会足球比赛和世界杯双轨进行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两项赛事并列为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参赛水平最高的国际足球赛事,从整体上看是不分伯仲的,但它们的细微之处,在这两项赛事并立的最初阶段就显现了出来。
首先是举办频率,如果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火炬熄灭的那一刻算起,直到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伦敦奥运会圣火在温布利体育场熊熊燃烧的整整20年间,奥运会只举办了两届,一次是没有足球比赛的洛杉矶奥运会,另外一次则是在1936年的德国柏林。相比之下世界杯虽然作为新生的国际赛事,但从1930年杯赛创办至1 950年的巴西世界杯,却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用现代的传媒理论来说,世界杯从赛事频率和密度上很好地填补了足球“档期”的空白,分流了原本属于奥运会的受众群体。
再来说说举办思路。乌拉圭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杯不经意间开创了日后影响最大的足球赛事,同时也不经意间让其与奥运会的对比中出现了很多亮点。众所周知,当时的乌拉圭足球水平确实是世界一流,但就其国家而言,第一是南半球的南美洲国家,第二则是经济水平难比欧美发达国家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的国家。这种情况日后也影响非常深远,此后1950年在巴西、1962年在智利、1970年和1986年在墨西哥、1978年在阿根廷,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上述国家也都属于国际社会的欠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就“势利”得多,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开始后的若干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中,除了雅典稍逊之外,其余无一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甚至首都,奥运会第一次来到南半球要等到1956年的墨尔本,第一次来到发展中国家更要等到1968年的墨西哥……虽然造成这种势利的现象背后是因为两项赛事对东道主的要求不同,世界杯纯粹是足球赛事,因此需要的客观物质条件相对于项目众多甚至包含水上项目的奥运会主场城市,要简单得多。
市场酝酿
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二战后的最低谷,盖因这个时期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了政治工具。首先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由于此前一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西方国家从而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当届奥运会从而变成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内战”。四年之后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东欧阵营则集体缺席这届奥运会,进行了以牙还牙的报复。此后的1988年奥运会,主办国韩国相对美苏是亚洲小国,而且其此前不合理的工业垄断巨头勾结独裁军政府的政治经济体制,加上其奥运期间不合适的狭隘民族主义表现,以及约翰逊爆出的兴奋剂丑闻,都使得当届奥运会虽然在成员出勤率上有了保证,但其本身同样是奥林匹克运动在80年代颓势的写实。
不过,这个阶段的奥运会出现了可喜的飞越,尤其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商业化思路办奥运的先河。在此之前,奥运会更多是各国政府的“形象工程”,体现的是主办国的国力,所以这届奥运会具有划时代意义。此时的国际足联已经意识到这样的市场机遇,其实早在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期间,国际足联已经萌生了这种想法,但西班牙的国力与强大的美国相比,显然不足以满足国际足联的实验要求,其后的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更不具备这个条件。
在两大国际赛事之外,国际足球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意大利足协率先放开了自己的外援限制,意大利甲级联赛逐渐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高水平足球外援的殿堂,同时随着卫星转播足球赛事的广泛使用,使得足球赛事的商业转播具备了物质基础,而这个时期的足球明星基冈、普拉蒂尼乃至马拉多纳和荷兰三剑客的形象得到了全世界的推广,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具备商业开发的潜力。
就这个阶段的两大赛事对比而论,他们都对自身的商业开发潜力以及外界的世界足球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但两者此时基本都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发力阶段,这一阶段两者还在酝酿,还属于一个瞄准市场的酝酿阶段。
全面反超
1988年奥运会是对奥运会影响最大的一次赛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本届奥运会开始,奥运会放开了对于职业运动员的限制,职
业运动员才开始真正进入了奥运会比赛中。美国男子篮球队在四年之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起用了“梦一队”,这些NBA大牌球星的锋芒掩盖了足球职业运动员的入围。
此外,国际足联的针锋相对也起到了“作用”,国际足联从1992年奥运会开始规定,职业球员可以参加奥运会足球比赛,但年龄限制为23周岁以下。四年之后又补充了允许超龄球员参加,但不能超过三人的规定。国际足联以此完成了一箭双雕,即一方面完成了自己从少年队一直到成年队的所有成年队比赛的布局,同时也借此机会抢走了国际奥委会的风头。众所周知,将大量超过23岁的成年球员排除在奥运会之外,其实相比过去只能业余球员参加所带来的改变,以及对球迷的吸引实在有限,实际上是将奥运会变得为自己所用,对已有百利而无一害。国际奥委会当然对国际足联的这个规定再明白不过了,但奥运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足球并不是其“主打产品”,因此并不是非常介意。
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两年后,世界杯在美国举行,虽然足球并不是美国人的首选运动,但商业运作所带来的新鲜感以及东道主的黑马表现,还是让这届杯赛非常成功。对于参加过这届杯赛的欧洲球员来说,最痛苦的一点就是热,因为比赛多安排在中午进行,兼顾到与美国有着几个小时时差的欧洲观众的收看需要,也就是说,这样安排比赛时间的目的只有一个——商业开发,而市场也确实没有辜负国际足联和东道主的良苦用心,双方都借此机会赚了个盆满钵满。
1996年,国际奥委会利用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也尝试了一次不错的商业运作,与单纯的世界杯相比,奥运会的参与国家更多,参与运动员更多,涉及项目更多,可开发的商业资源也更加广阔。但有利也有弊,即其项目过多,转播时间过长,也势必造成其商业资源相对更加分散。世界杯则恰恰相反,虽然1998年扩军后只有32个国家能够入围决赛圈,但毕竟代表的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相对更为集中,而且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品牌运作,从资源集中以及转播投入上都更有利于集中,这一点是奥运会不能比拟的。1998年世界杯来到了法国,商业运作更加成熟,帅气的贝克汉姆、技术出色的罗纳尔多和齐达内、初出茅庐的欧文、比韩国更能带来大量消费的日本队,此外还有巴乔、巴蒂、博格坎普,可以说是几乎集中了所有的票房号召力,经过法国CANAL+集团的精心包装,华美的电视转播画面使得这届世界杯成为了国际足联大规模商业盈利的开始。
1992年不仅是国际足联旗下的世界杯全面与国际奥委会旗下的奥运会足球比赛抗衡的开始,同时也是世界职业联赛发展的分水岭。众所周知,就是在这一年,英格兰超级联赛正式启动,时至今日,这项赛事仅每年380场比赛的转播费用就高达九亿英镑。在此带动之下,欧洲杯、冠军联赛以及各国联赛都群起效仿,这些成功的商业运作与世界杯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正是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国际足联的收入屡创新高,2006年的纯利润已经达到了近两亿英镑。
总之,从1992年至今,随着奥运会足球比赛和世界杯在市场定位以及开发运作上的差别,使得世界杯在与奥运会足球比赛并行了70多年之后,终于超过了比自己起步早30年的竞争对手。
如果问问任何一个有实力问鼎世界冠军的世界一流强队的球迷,或者是很多虽然本国足球水平孱弱,但敢于“意淫”而且很有“玉碎”气节的足球不发达国家的球迷,他们也一定会告诉你,他们更想要大力神金杯,而不是奥运会金牌,也许有且只有中国足协是在这个问题上抱着“不管金杯金牌,只要能升官就行”的务实幻想吧。
同样都是24K金铸造,做冠军奖品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也许要从两个冠军所代表的赛事说起,毕竟金杯金牌的含金量是建立在身后的赛事上的。
纯属娱乐
足球在1900年奥运会上无论是规模还是组织都处于萌芽状态,只有三支球队参加,而且都是俱乐部球队。但他们应当被历史所铭记,并被后世膜拜,因为他们确实推动了世界足球日后的发展。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比赛的冠亚季军分别是来自英国的汤普顿公园俱乐部、法国社区联盟俱乐部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队。
这种表演赛的情况在四年之后的美国圣路易斯第三届奥运会同样上演,也许是无法吸引当时足球运动开展相对更加普遍、水平也更高的欧洲球队,抑或是无法支付跨越大西洋之后还要深入美国中南部长达几十天的开支,这次赛会的三个参赛球队全部来自北美俱乐部,相信这种来自北美的球队能包揽英式足球世界前三名的情况不仅仅是前无古人的,也必然后无来者。这其中隶属于英国的加拿大人拿到了冠军,美国人在自己的主场也只获得了第二和第三名,也许美国人对英式足球始终无法产生兴趣就是从那时的打击开始的。不过,国际足联当时的诞生,总算结束了奥运会足球比赛纯属娱乐的表演性质。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当时的组织和管理还很稚嫩,但冠军总算具备了那个时代应有的含金量,冠军的争夺代表了当时的足球发展水平,奥运会足球比赛也是那个时代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高、平台最为宽广的国际足球赛事,也吸引了更多国家将目光投入到了这项运动之中。
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看成是奥运足球诞生日。第一场正式的奥运会足球比赛在10月19日进行,丹麦队以9:0大胜法国二队,这也是足球历史上第一场大赛的淘汰赛。此后该届奥运会不断上演进球高潮,主场作战的英国队以12:1淘汰了瑞典,半决赛又以4:0战胜了荷兰,而丹麦队继续疯狂火力,以17:1击败了法国一队(当时法国竟然派出了两支球队),最终英国获得了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国际足球比赛的冠军,同时也为足球运动的进一步推动普及开了一个好头。
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奥运会始终是国际足球交流的最大的平台,特别是这一段时期的奥运会足球比赛尤其具有正面引导意义。在从1908年至1930年间的五届奥运会足球比赛中,英国和乌拉圭分别包揽了前两届和后两届的冠军,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世界足球发展的情况。英国作为现代足球的故乡,当时的足球水平确实独步天下,而南美的乌拉圭后来居上,开创了南美技术足球派系,特别是当时乌拉圭国内涌现了一批不世出的足球奇才,英国和乌拉圭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也推动了足球运动的深入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奥运会足球比赛可谓是国际足联早期功劳卓著的开国元勋。
比翼双飞
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在乌拉圭举行,世界足球从此进入了世界杯与奥运会足球赛,两大代表全球范围内最高足球水平、参赛范围最宽广的足球赛事并存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两大赛事的冠军含金量不分伯仲。
首先看上世纪30年代前后,英国和乌拉圭
成为之前五届奥运会最大的赢家,而在乌拉圭举行的世界杯上,由于狂傲的英格兰人对于世界杯的不屑,因此乌拉圭成为了世界杯开始阶段的头号强手。1924年、1928年和1930年,神奇的南美人连续夺得了三次世界冠军,尽管其中两次是奥运会,一次是世界杯,但世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乌拉圭人也确实是那个时代足坛的霸主之一。如果英国参加世界杯,如果1932年奥运会设立足球项目,也许英国可以对乌拉圭的霸主地位构成威胁。再看看这一时期奥运会的“绿叶”,几乎也是与世界杯的“绿叶”构成完全相同。换句话说,在这个时代,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强者甚至冠军之间是存在一个交集的,世人对奥运会足球冠军和世界杯冠军之前没有明显的好恶,此冠军非彼冠军,但此冠军的价值与彼冠军是相等的。在这段时间还有一个反面教材,那就是意大利。应该说当时的意大利并不具备三夺世界冠军(1934年、1938年世界杯,1936年奥运会)的水平和能力,他们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幕后的黑手——当时执政意大利的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在他的授意和支持下,意大利先后在自己的本土和同为轴心国的纳粹德国那里赢得了一座世界杯和一块奥运会金牌,算上1938年法国世界杯冠军,意大利在当时确实无限风光。之所以称他们为反面教材,就是因为他们的金牌、金杯都有“黑金”的成分,但墨索里尼不择手段的小动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杯冠军和奥运会冠军这个时候的分量是半斤八两的。
价值分立
1948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劫难的世界各国,聚集在了英国首都伦敦,参加二战后的首届奥运会,当时的英国与很多经历了战争的国家一样,都处在百废待兴的战后重建中,伦敦举行奥林匹克盛事也是受国际奥委会的委托,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的。客观上,伦敦奥运会确实起到了抹平上一届奥运会(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不利影响,以及平复战后人心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话题——社会主义阵营的首次公开亮相。
率先登场亮相的是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很想利用奥运会的机会证明自己,事实上他们做到了,他们首次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参加世界大赛,就获得了奥运会足球比赛的银牌,此后一直是欧洲足球的常青树。南斯拉夫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了个好头,此后历届奥运会足球比赛都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重视,而且成绩相当不错。1952年匈牙利夺得奥运会金牌,1956年是苏联,1960年是南斯拉夫,此后的1964年和1968年都是匈牙利,1972年是波兰,1976年是东德、1980年是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苏联解体的前夜,其还赢得了解体前的最后一块奥运足球金牌。也就是说,从1952年至1988年的近四十年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垄断了奥运会的冠军奖牌(东欧国家集体抵制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究其原因,还是奥运会创办至今大部分在发达国家的首都或者城市举办,不像世界杯的主办地选择范围更加宽泛,美洲、亚洲甚至2010年的非洲都能承办世界杯,所以在冷战的背景下,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显然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夺得冠军(即奥运会足球比赛)看得更为重要,也许他们的主观意识里未必如此明确,但潜意识里显然不能排除这种思绪的影响。
上面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唯意志论,因为在世界杯的平台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当然也想要有所作为,但他们最好的名次也仅仅是亚军,说白了,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而在当时的赛事组织规定中,奥运会的参赛球员必须是“业余球员”,职业球员是不能参加奥运会的,这一点西方国家不占优势。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虽然也拥有一些叱咤风云的足球俱乐部,但其体制是专业体制,而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球员们不属于职业球员的范畴,那些效力于迪纳莫、陆军、红星等等东欧常见球队的球员可能是现役军人、警察,甚至还有内务部军衔的。
这些现役军人与事实上的职业球员们在参赛资格不受限制的世界杯比赛中,就显然没有那么灵光了,西方的职业球员此时也许在潜意识里也产生了价值取向的分立,即把能够参加的、能够代表该国足球真正水平的世界杯金杯看成是“24K金”的,而把奥运会的足球金牌看成是重在“参与”的镀金金牌。这种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东西方冷战结束之后的今天,包括对中国足球的影响。在今天奥运金牌已经越来被传统足球强国当成锻炼新人舞台的背景之下,中国足球的管理者还把冲击奥运会当成自己的主要“政绩”,殊不知这种想法已经不合时宜了,同时,他们还把青少年的成绩看得高于一切,这显然是受昔日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足球价值取向的影响。北京奥运会前,中国国奥队临时换帅,也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必然体现。
导致价值取向分立的原因恐怕还有一条,就是作为冷战的另外一个主角,西方阵营的旗手——美国,对于英式足球始终不感冒,因此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苏联在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足球比赛上,都找不到对等的敌人。所以当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发力奥运会,而西方国家全面垄断世界杯这样的价值取向分立之后,双方在足球世界里没有爆发更高级别的直接冲突,至少这种冲突远远不如美苏在冰球和篮球赛场上的比拼。总之,这个时代的世界杯和奥运会,因为政治取向的不同,而产生了价值的不同和分立,但公平而论,允许高水平职业球员参赛的世界杯冠军的含金量要明显高于奥运会足球冠军。
鸡腿鸡肋
1990年~1992年,对世界足球的影响最为深刻。首先是东西方冷战结束,原本对于奥运会足球金牌比较狂热而且成功进行了垄断的东欧政治集团,在世界政治地图上不复存在,这直接导致了奥运会金牌与世界杯冠军相比进一步“贬值”。
1988年汉城奥运会,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对职业运动员解禁令,使得职业运动员能够入围奥运会,但此后国际足联的限制年龄措施,又把奥运会足球比赛定格为了从少年队到成年队一系列国际赛事中的普通一环。国际足联也确实希望奥运会足球比赛能够成为国际足球人才培养金字塔中最接近成年队年龄段的一个根基,就像是代表着基础的“鸡腿”,但由于历史上一直派遣业余球员参赛的习惯已然形成,因此在新规出台后便被足球强国们顺水推舟彻底地当成了青年军练兵的演习场,“鸡腿”变成了“鸡肋”。
其实按照欧美足球强国对足球的理解,青少年球员在成长阶段更看重的是个人技战术的熟练掌握,以及大赛经验的积累,比赛成绩与之相比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世青赛或者奥运会比赛中适当交一些“学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一点与中国足球管理者屡屡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上的“杀鸡取卵”等短视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于奥运会和世界杯冠军的价值对比中,也并非统统看“空”,例如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就非常渴望将世青赛以及奥运会的足球比赛作为提升本国足球水平的突破口,1996年的奥运会冠军尼日利亚、2000年的冠军喀麦隆,以及2004年的伊拉克和此前的日本皆是如此。一些重视青年队整体培养的足球强国也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长项,他们也“看好”了奥运会,2004年的奥运会冠军阿根廷队此前已经连续捧得世青赛冠军,正是利用自己在青年军培养上的人才优势实现了自己在奥运会足球金牌上零的突破,一举两得。作为老牌世界足球强国的西班牙,虽然在欧洲杯以及欧洲冠军杯的历史和现在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在世界大赛中他们总是走得不是很远,而自从1992年奥运会以来,他们也对奥运会足球比赛格外重视,既然葡萄牙、阿根廷能在世青赛中打造出黄金一代,其他国家为什么不能在奥运会上进行模仿呢?毕竟U-23的黄金一代在进入成年队之后,保证水平和含金量的概率要比U-21和U-19要高得多。
所以,尽管时至今日奥运会与世界杯的冠军对比已经相形见绌,其冠军在世界足球体系中已经越来越像鸡肋,但人们的兴趣爱好总是随着时代发展总是变化着,没准哪一天鸡肋也会翻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