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及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2008-11-28魏兰兰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很多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本文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入手,在分析、解读语文课堂的基础上,对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索,试图引起教师们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新一轮的思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关键词】新课程 标准语文 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审美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所以,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语文课堂的基础上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一、解读语文课堂
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语文课堂:
1.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看
语文课程目标既有知识、能力等智力目标,又有习惯、情感等非智力目标;既有听、说、读、写等显性目标,又有学习方法、心理发展等隐性目标。这些目标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形成了结构复杂的目标系统,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这就说明,语文课堂要有明确的目标。
2.从语文教育的性质看
语文教育是寓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等多种特性于一体的。应试教育重视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僵化了“思想性”,肤浅了“审美性”,必然把语文教育引进死胡同。所以,语文课堂不能以考试为指挥棒,而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为指导。
3.从语文教育的对象看
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完整的生命不只包括知识、智力、智慧等认知因素,而且包括情感、意志、兴趣等非认知因素;不仅具有共性,而且更具个性。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应当采用整体推进的办法促成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从语文教育的主要依托——课本看
学生学习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任何断章取义、条分缕析、肢解文本的做法都将丧失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不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营养,甚至会误导学生。这从一个客观侧面上要求语文课堂要着眼于大局,体现语文课堂的整体性、完整性、连贯性。
5.从时代发展的趋势看
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21世纪的学校应以开发学生智能和精神资源为使命,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基础平台,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作为教育实施者的老师,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情况和说法。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理,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一时众说纷纭,结果是各执一端,这种局面使语文教学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一切标准。那么,在语文教改的大潮中,在新课标背景下,面对层出不穷的教学理论,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还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才能落实好教学目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在理解了语文课堂的基础之上,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牢牢把握住语文课的特质
语文课的特质,即语言与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便是纯粹人文性的东西,也必须有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语言文字是语文课中通向思想情感的最重要的桥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呢?我们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现过程之中得到体现的。人文教育应该是所有学科都要承担的共同责任,而不是语文所独有的。语文,只有首先使其工具价值得到体现和实现,才具有作为语文学科的意义。所谓统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体现一定的人文性,而不是只追求单纯的语文,不只盯着工具,不排除承担一定的人文责任。在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美好的情感,陶冶审美情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在语文学科人文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有些过分地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带而过,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听说读写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和思考,应该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有落实的载体。
2.明确语文课程任务
新课标对语文课的任务有很好的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和具体的学习方法中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在运用能力的过程体验、选择汲取知识的方法中生成;过程是一种途径,过程的价值在于使学生经历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与建构,经历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喜悦。方法是学习的方法,探究的方法,合作的方法,方法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一条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三维目标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支撑,才形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精神生命体——语文素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构成闪耀着人文精神的语文素养大厦。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三个维度相互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三维目标一个不能少。简单地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感受语言文字:识记、积累、表达与品味。这是语文课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一个中学生,记不住3500个常用汉字,背不来几十、上百篇诗歌与散文,拿什么去阅读与表达?一个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而且是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积累比理解更重要。
二是体验人文关怀。文以载道,不只是中国语文的传统,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载道的。语言文字是思想情感的物质外壳,通过这个外壳,让我们的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一种温馨的人文关怀,包括思想的、情感的、审美的方方面面。
3.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当今的语文教学,合作、交流、探究,成为教学方法的时尚,备受推崇,对此笔者不做过多的是非讨论。
笔者认为,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上讲,语文课的操作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点拔、讨论、聊天、讲授、练习,均可一试,语文课的授课方法更可以千差万别,百花齐放。总之,怎么方便就怎么安排。原则只有一个:要让学生有所得,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及其三维课程目标不是僵死的、教条化的。而且,语文课堂的学习只是学生学得语文能力的一个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对话,还可以习得更为丰厚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好语文,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以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才能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意义。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目标为方向,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理解语文课堂的性质、目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教学中的各种具体情况,调动我们的思维,在把握语文课的特质,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的同时,积极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努力向新的方向迈进,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得生动、有效,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成长的乐园!
★作者简介:魏兰兰,武汉市新洲区第三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