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金融海啸中的乱世英雄
2008-11-25吴晓宇
吴晓宇
编者按:
华尔街阴霾四散,硅谷同遭此难,那些曾经拉抬全球经济的IT企业,再也无力构筑起资本市场的避风港,反而深受其累。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代表,IT行业的最大特点是时刻创新和在竞争中壮大,它的生命力和抵抗力,远非华尔街漏洞百出的金融业和脆弱的房地产业可比。
上个世纪,在沃森、李健熙和钱伯斯的带领下,IBM、三星和思科都曾在危机中找到并抓住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还会有更多同样有胆识和魄力的企业从此崛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机就在眼前,谁将熬不过寒冷的严冬?谁又将因此伫立潮头,异军突起?
第一章金融海啸全面袭来
“这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会从梦中醒来思考,自己当初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企业在我手上破产的痛苦将一直陪伴我的余生。”
这番深深的内疚和自责来自62岁的理查德-富尔德(Richard Fuld)——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的“末代CEO”。富尔德无法释怀的是:正是在自己任上,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在一夜间轰然坍塌!此刻,他应该参透了自己收藏的名画《对痛苦的研究(一)》(study of Agnoy I)的意境。富尔德已在雷曼兄弟工作了41年。
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纽约曼哈顿中城总部大厦3 1层,雷曼兄弟CEO办公室。在全体员工惊愕、愤怒和不可置信的目光中,公司董事长兼CEO理查德·富尔德宣布公司进入了破产保护程序。更可怕的是,他的这个声明成为压垮美国资本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本已风雨飘摇的华尔街提前崩溃。
此时,公司大门外,钉在黑色墙面上的金属招牌,依然闪闪发光。作为最高标准公信力的代表,雷曼兄弟从来就是华尔街的一块“金字招牌”。
今夜无人入眠
据华尔街媒体报道,雷曼兄弟破产后不久,一名失业员工在网上拍卖印有公司Logo的水壶时,用了“坚不可摧”来形容杯子的坚固。文章作者认为失业员工此举意在反讽富尔德在不久前用相同词语形容公司运营状况的情形。
理查德·富尔德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长久以来,他的制胜诀窍令投资人感到惊奇不已。雷曼兄弟一位合伙人曾经对手下说,“如果这位老兄排在你前面买彩票,那就把你的2美元给他,让他帮你买,因为这家伙肯定会赢。”
今天,富尔德的好运气用完了。在连锁的金融危机面前,他多少有些无可奈何。在宣布公司关门之前5天,他手上尚有多达410亿美元的资金。“我们有充足的资金,我们不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富尔德曾经对投资人这样说。但风云突变,和投资机构、对冲基金对整体投资银行业的不信任相比,410亿美元太微不足道。短短5天时间内,它被最大债权人,也是“好兄弟”的摩根大通推进了金融漩涡。
面对共和党众议员“我想知道你在晚上怎么睡得着觉”的质问,富尔德这些日子当然睡不着。其实,和他同样无法入睡的华尔街人比比皆是。在雷曼兄弟的员工纷纷收拾行囊,离开公司前后,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也都进行过最后的挣扎。
2008年3月16日,在获得美联储同意后,美国第5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的银行和信托机构被摩根大通以换股方式收购;9月7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贷美被政府收归国有;9月14日,美国银行以44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3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而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的当晚,美国政府出手850亿美元拯救美国国际集团(AIG);9月22日,高盛转由美联储监管;9月25日,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储蓄银行;10月13日,摩根士丹利同意更改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总额为9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至此,华尔街傲视全球金融市场的5大投行全部瓦解,人们所熟知的华尔街——一群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的独立经纪公司——宣告终结,深受投资人追捧的华尔街神话也宣告终结。
纽约城上空一片哀号,全球金融市场一声叹息。这又与79年前的可怕一幕极其相似。
1929年10月29日,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上午10点,纽约股市像往常一样准时开盘,此后不到一个小时,股指突然从高位急剧下跌,抛单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纽交所里的人们顿时陷入一片恐慌,越来越多的股票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售。最终,当天股指跌幅达22%,成为纽交所开市112年来“最凄惨的一天”,从而引发了1929到1933年间美国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
尽管业界对1929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众说纷纭,但还是达成一个共识:需求的匮乏导致了危机,没有实体经济支撑、信用过度透支的金融市场则是危机的引爆点。这个观点对今天这场危机同样适用,贪婪、欲望、监管缺位,是两次危机共同被指责的通病。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说这次危机“是一次经济领域的‘珍珠港事件”,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则形容它“百年一遇”。
9月15日晚,华尔街无人入眠。
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
2001年,IT泡沫的破灭和“9·11”事件的冲击,严重打击了投资人的投资热情,也让美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低迷。为了保证美国经济的全球龙头地位,布什政府延续了靠信用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并将房地产定为拉动经济的引擎,制造出美国经济一片繁荣的假象。
为了让民众买得起房,鼓励民众多买房,美联储不惜连续降息,贷款者的购房信用等级评审制度形同虚设。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为了持续刺激民众的购房激情,美国房地产市场上出现了这样奇怪的情景:
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出现在电视、报纸、街头,或在私人信箱塞满诱人的传单:“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积蓄不够吗?贷款吧!”“没有收入吗?找我们公司贷款吧!”“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美国房地产业确实实现了超高速发展(据统计,2002年~2006年,美国家庭贷款每年增速为11%,金融机构也高达10%),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次贷隐患——购房两年后,10%,甚至更高的房贷利率将压得购房者喘不过气来,大量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房贷机构账面上的呆账坏账迅速增加。最终,房利美和房贷美因深陷次级抵押坏账烂摊子而双双宣布破产。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
但是,最大的魔鬼不是信贷紧缩本身,最可怕的是投资人的信心几近丧失。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后果:金融体系最基本的融资功能丧失,筹资难度增加,成本提高,各种资金开始短缺,各机构都捂紧钱袋子准备“过冬”。
在糟糕的金融大背景下,美国的企业和
个人已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机构发行的短期商业票据(美国多数大中型企业日常运转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无人购买。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家庭贷款增速跌至3.5%,金融机构则降为5.1%。占美国经济总量约2/3的个人消费开支已经下滑。今年9月,美国商品零售额环比下降1.2%,创三年来最大跌幅。
这对于习惯了“花子孙辈财富”的美国人来说,信用市场一旦崩盘,企业和个人都将寸步难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耶鲁大学访问学者曾刚认为,金融体系之于经济运行的作用类似于血液循环之于人体健康。正如血液循环的梗阻和枯竭可能给人体带来危害一样,金融体系融资功能的丧失给实体经济运行投下巨大的阴影。
第二章IT业无法独善其身
一段时间内,科技公司还被认为能在这场危机中幸免,但数据和有关事实表明,那只是部分人的一厢情愿:硅谷失业率目前已达到6.6%,为4年来最高点。
受金融危机所困,IT全行业遭到冲击已成定论。
重灾区中的巨头们
10月9日,一块写有“安息吧,好时光”的墓碑,让风险投资商红杉资本旗下的投资人士如同置身葬礼。
这是红杉资本在当天会议简报的第一幅幻灯片中刻意布置的悲情画面。这个曾经成功投资Google、YouTube等硅谷明星企业的公司,将注资公司的老板们召集在一起,要求他们把盈利问题摆到首位,削减开支,把:“每一个美元都当成最后一个美元”来花,找到合适的方法生存下去。红杉资本的数名合伙人在气氛凝重的会议上指出,未来的经济形势将比人们预期的更加恶劣,经济的下行趋势将会延长,很可能持续数年。
红杉资本合伙人所指称的下行趋势包括各行业IT开支的削减。First American基金公司的分析师简·斯诺瑞克(Jane Snorek)预测,2009年,全球企业对包括电脑、软件、电信设备等在内的IT开支将减少5%。他说:“现在,所有企业都开始谋划如何减少开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过于猛烈,他们不得不捂紧口袋。”其中,最明显的影响来自金融市场。市场分析机构Forrester Research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金融业占美国IT支出的18%,整个华尔街就占美国IT支出的6%~8%,是IT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另据外国媒体预计,2009年,金融行业将削减1700亿美元的IT支出。这对于10%~30%营收来自于金融行业数据中心的外包服务供应商,如微软、IBM、甲骨文、惠普和思科等IT巨头而言,遭受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美国金融服务业最主要的IT产品供应商,微软去年有22%的收益来自于金融业,IBM和甲骨文的金融行业收益贡献程度则分别为30%及18%。他们已经先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微软公司CEO斯蒂夫·鲍尔默悲观地表示,“从美国企业购买的IT产品或服务数量来看,有理由认为情况并不乐观,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
此外,美国《商业周刊》指出,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电信与互联网行业在这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也已渐露疲态,这三大行业今年三季度的盈利状况将不甚理想。《华尔街日报》则认为,雅虎、施乐和eBay等公司的裁员行动表明,高科技行业并非之前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不会受到牵连。
10月14日,英特尔宣布2008财年第三季度的总营收为102亿美元,低于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思科近期营收增长率已低于12%至17%的增幅目标,并将在德州理查德森工厂裁员129人,终止该厂的宽带电话业务;诺基亚第三季度净利润下滑30%,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索尼爱立信出现近5年来的第一次净亏损,亏损值为2500万欧元;eBay将削减1600个左右的职位,10%的员工面临下岗;雅虎公司将裁去现有15000名员工中的10%;10月24日,施乐公司裁员计划的公开,再度加剧了IT行业的不安——施乐将有3000个作岗位被砍掉。
金融行业对IT界的冲击仅仅是一个序幕,最困难的时期远未到来。2008年7月,Forrester Research发布的另外一份对高级IT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在对西方国家95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在IT领域的开支。花旗集团分析师里查德·加德纳(Richard Gardner)专门研究了金融危机对PC行业的影响。他在10月7日的研究备注里写道:由于明年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将继续减少,人们对消费电脑的需求肯定会急剧下降。为此,加德纳调低了2010年前对戴尔、惠普、IBM和Sun等公司的盈利预期。
加德纳称在美国和欧洲这样的市场里,PC的销量与招聘需求紧密相关。而随着美国雇主以五年来最快的速度大量裁减职位——单是9月份各大公司就裁员15.9万人,PC厂商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加德纳还表示,受到最大打击的将是戴尔,它的Pc业务有70%直接依赖于各大企业。
波及国内企业
与1929年不同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金融危机,将由世界共同买单,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10月2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3季度宏观经济数据,GDP增幅为9.9%,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4年来首次低于10%。在10月25日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闭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直言中国经济已经遭受影响。而最早国际化和国际化竞争最为充分的中国IT业,首先受到冲击。
方正发布的2008年的半年报显示,其PC业务的营业收入同比下滑了11.36%,仅有30.81亿元。同方2008年的半年业绩也好不了多少,PC业务的营业收入同比出现6.64%的下滑;而海尔电脑在去年搬到北京后,不仅没有达到业绩增长之目的,出货量还剧减,有媒体称其已萎缩到3年前的水平。
和这些在“家”里玩的企业相比,那些已经“飘洋过海”的中国企业对金融危机的感触更为深刻。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最近在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坦承,这次危机的影响超出大部分人预料,也超出他本人的预料。他还透露,TCL在2007年有46%的产品销往海外,他认为海外经济波动对TCL将产生很大影响。
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过高的家电企业感觉到压力,对海外资本太过依赖的互联网企业同样难以逃脱资金短缺的负面效应。门户网站就可能因广告大户——房地产和汽车缩减营销开支而受到冲击。互联网观察家洪波认为,资金不充裕的互联网公司将受到最大影响。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行业所获风险投资中,约有70%的资金来自国外,华尔街阴云笼罩,中国的一些企业必将“断粮”,拖上一段时间,那些依然没有找到盈利模式的网站
(如视频分享网站和社区交友网站)恐怕更要叫苦不迭。此外,电子商务网站,尤其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B2B模式网站所受冲击较大。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在今年7月就在给内部员工的信中表示,未来几年,全球经济有可能会进入非常困难的时期,他写道:“我的看法是,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接下来的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我们准备过冬吧!”
马云并非妄言,和上市首日的39.9港元相比,阿里巴巴在10月9日的收盘价只有5.75港元,跌势惨不忍睹。
第三章机会属于谁
有失败者,就必然有胜利者。有企业在寒冬里冻死,就会有企业迈过这些尸骨获得新生。这就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逻辑,金融危机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收购对手、抢占市场和进一步投资扩张的最好时机。
经验表明,那些财务状况良好、对资本市场依存度不高,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的IT企业,如果目前对海外市场的占有率不高,就很可能在这场危机中抓住扩张的机遇。比如,IBM、思科和三星,上个世纪都曾在危机中奇迹般地获得新生。他们的经验对今天的企业有相当的榜样价值。
危机中的英雄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乐观的IBM公司创始人沃森想豪赌一把。他坚定地认为,人们的信心已经跌到低谷,需求一定会重新爆发!
当时,IBM有健康的财务基础,于是,沃森让工厂继续大量生产电子打卡机,也不解雇任何员工。1932年,他又投入宝贵的100万美元建起第一个企业实验室,从事没有特定方向的研发。
不过,美国经济迟迟不见复苏,IBM的收入停滞不前,生产和研发上的投入却越来越多,最后一度出现现金流短缺,公司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为此,这位创始人差点被董事会“踢”出公司。
1935年,机会降临。8月14日,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确立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巨大的信息处理需求随之而来。一夜之间,美国对打卡机的需求猛增,而当时能大量提供这种产品的只有IBM,并且,正是由于那间实验室一直坚持新技术研发,使IBM的产品比对手的性能更好,速度更快,质量更可靠。沃森一举赢得了罗斯福新政会计项目的全部合同,公司彻底摆脱危机,财富滚滚而来。
回忆IBM在大萧条期间获得的巨大成功,沃森给出的结论是:一点疯狂,一点运气,再加上努力工作,时刻准备,幸运就会降临。
果然,幸运之神今天再度垂青IBM公司。他们截至目前的表现还算从容。10月22日,IBM发布2008年第三财季经营数据,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利润同比增长20%。
对此,IBM公司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Mark Loughridge将原因归结为“对此次危机中殃及的金融机构有完备的管理机制”。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银行业务咨询负责人吴钺则认为,IBM之所以受冲击较小,是因为公司的大部分业务已经分散到亚洲和非洲等新型市场,分散了专注于单一市场的风险。
思科在逆境中崛起的故事也颇耐人寻味。
在思科CEO钱伯斯的办公室墙壁上,贴有一张38美分的支票,那是2002年思科股价从80美元跌至10美元时,董事会分给他的年终红利。那次危机令钱伯斯终生难忘。
“9·11”事件和互联网泡沫让奔跑在高速路上的思科猝不及防,钱伯斯进入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有3年时间我一年只拿1美元薪水,并且自己支付所有的费用,就连坐飞机也得自己掏钱。”钱伯斯回忆说。对于那场危机,他的应对步骤是:降薪和裁员,砍掉部分产品线,重新设计生产线,对员工旅行费用大节减;带领思科进行创新。
尽管世道很艰难,公司仍将18%的年销售收入投在研发上。2004年,思科成为全球无线网络设备头号供应商,将路由器和交换机应用到网络存储领域。在对150亿美元的网络电话市场进行开拓时,思科延续了它的并购路线。新产品线的销售再次出现喜人业绩,思科也就安然度过了那次危机。思科在“9·11”之后1年内收购的9家公司,现在每年对思科的贡献率已达20%。
钱伯斯说自己一直深刻铭记着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你只有一家伟大的公司,当你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努力活下来,寻找新的成长机会!钱伯斯说是这句话让他无惧挑战。
险中取胜的还有三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低质低价”就是三星的国际形象,但在5年前,三星已彻底告别过去,成功升级为全球著名品牌。
三星最快最猛的一次变革,正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中完成。这一时期,三星裁员30%,砍掉了很多不赚钱的业务,企业组织规模缩小了30%,管理人员减少了10%,投资规模缩小了30%。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平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这次变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源于此前五年就开始的铺垫:以极具危机意识闻名的时任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誓言: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和别人比,落后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无法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生存,要时刻具备这样的危机意识,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前进。随后,李健熙不断将危机意识向企业内部渗透,让管理者真正意识到他们与强者的差距,从而发自内心地主动参与变革。
三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崛起,再一次证明了“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的正确性。
谁的机会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因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名噪学术界,他的名言——“我们都是经济危机的学生”,在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被反复引用。那么在今天,我们该如何在历史中寻找经验,从而去应对正在发生的这场危机呢?
很显然,中国IT巨头也不会放过危机中潜藏的机会。美国知名IT网站Computerworld近日刊文指出,危机时期,那些掌握充足现金的公司将展开新一轮并购。就此而言,联想最值得关注。而外界也认为杨元庆的新一轮并购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
在尝到并购IBM PC业务部门的甜头后,联想一直有继续并购扩充的念头。但不幸接连在并购Packard Bell和Gateway的过程中败给台湾宏碁,并丢掉全球第三大PC供应商的位子。杨元庆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另一方面是自身业务在下滑。IDC和Gartner的数据都显示,刚刚结束的第三季度,联想的出货量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Gartner的数据显示,联想三季度的市场份额从7.8%下滑到了7.3%。IDC的数据显示,联想三季度的市场份额从8%下降到了7.4%,其7.7%的增速远低于15.8%的市场平均水平;其三,联想有展开并购的必备条件——裕的现金,18亿美
元的现金储备完全可为新的并购提供充足“弹药”。
在联想内部,有关并购的声音也没停过。今年7月,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在上海直言,“对当前联想的全球排名不满意,”“联想将再进行一次收购”。10月初,联想集团首席财务官黄伟明就曾表示:“尽管我们一直保持谨慎态度,但现在到了进行下一次挑战的时候。”
而在坊间,有关联想将收购富士通一西门子股份的传言甚嚣尘上,如果收购达成,无疑将大大增强联想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对其销量增长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也有人建议联想一股作气拿下正在走下坡路的Sunk司。
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也认为,现在正是中国管理软件企业跑马圈地的好机会,只要符合公司业务发展方向,用友软件将在合适的时候对合适的对象进行并购。他同时表示,在目前全球金融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企业并购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面对共同的危机,10月24日,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在“传媒领袖网”主办的首届传媒领袖高峰论坛上,乐观地向《IT时代周刊》阐述了他对网络广告的最新观点。他并不认为网络广告会受到经济颓势的挑战,相反,未来的网络广告在自己的改变中会引发出新的发展良机。因为市场不断在变,网络广告高速发展时,其精准的特点也会日益显露,一旦实现相关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广告更大的潜力就可以挖掘出来。江南春表示,“我一直不认为媒体在这样的时段会停滞,我们依然可以看到5倍于以前的空间。”
和江南春同样乐观的还有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学斌。他认同金融危机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但他同时表示,每一次危机,都有一批企业倒下,也有一批企业崛起,一些竞争乏力的企业让出的市场,会被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企业占领,市场资源最终会向优势企业集中,而这种集中往往最容易在危机或困难时期完成。因此,金融危机对优势企业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曾经引入雷曼兄弟和IBM作为战略投资者的金蝶也认为现在的经济形势对管理软件来说是利好。金蝶CFO陈登坤指出,沿海制造型企业倒闭风潮引发的宏观调控,能让企业更加注重采用管理软件来提高效能、减少成本,由此使管理软件的潜在需求得到激活。他认为企业过去对ERP的需求是重要而不紧急,现在变得既重要又紧急了。
看到机会的不只是他们,华为此刻似乎也在酝酿北美发展计划。华为北美区CTO查理·马丁(Charlie Martin)透露,现在是华为突破北美市场的良机,华为已持有美国移动运营商Leap Wireless的合同,就在过去18个月,公司的美国雇员从200人增加到500人。
《险象环生的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一书的作者多米尼克·巴顿和罗伯托·纽威尔认为,危机发展到最严重时,疲惫不堪者和谨小慎微者都已败退,此时只有富有想象力的公司才能发现最好的战略机会,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竞争优势。面对已经到来的危机,谁能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胜出,谁又能在这场危机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