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线性规划中的创新题
2008-11-24刘晓东
线性规划问题以其实用性、工具性和交互性,备受人们的关注,自从2004年进入高考后,逐步成为高考的一个新热点,虽然命题多以小题形式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线性规划的试题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从单纯知识点的考查,到近几年的能力考查,精彩试题不断出现,本文例举08年高考线性规划中的几道“亮题”,与各位共同欣赏.
例1 (陕西理10)已知实数x,y满足y≥1y≤2x-1
x+y≤m,如果目标函数z=x-y的最小值为-1,则实数m等于( )
A.7B.5C.4D.3
图1
解 如图1,因为目标函数z=x-y,即y=x-z,所以z的几何意义为直线在y轴上截距的相反数.解方程组y=2x-1x+y=m得:x=m+13
y=2m-13,
所以zmin=x-y=m+13-2m-13=-1,
即m=5,故选B.
本题的特点是在可行域中含有了参数,从而从静态变为了动态,试题难度虽然不大,但背景新颖,设计巧妙,给人以脱俗之感,在解答时只要将参数m看成是常数,问题就回到常规问题上,利用通法即可求解.
例2 (安徽理15)若M为不等式组x≤0
y≥0
y-x≤2图2表示的平面区域,则当a从-2连续变化到1时,动直线x+y=a扫过M中的那部分区域的面积为
解 如图2,当a=-2时,动直线为l1恰过A(-2,0),当a=1时动直线为l2恰过点B(0,1),所以动直线x+y=a扫过M中区域为图2中的阴影部分,易求得其面积为:
s=12×2×2-12×22×22=74.
本题的特点仍然是在动态上做文章,通过动直线的设置,将平面区域动态化,表面上看,目标函数不太好确立,处理起来有点困难,但实质上,问题即为不等式组x≤0
y≥0
y-x≤2
-2≤x+y≤1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而这正是线性规划中最为基本的问题,显然命题者只是通过背景的变化,就达到了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 (山东理12)设二元一次不等式组x+2y-19≥0
x-y+8≥0
2x+y-14≤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M,使函数y=ax(a>0,a≠1)的图象过区域M的a的取值范围是( )
A.[1,3]B.[2,10]
C.[2,9]D.[ 10,9].
图3
解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区域为图3中的阴影部分.
当函数y=ax(a>0,a≠1)分别过点(1,9)和(3,8)时,a=9和a=2,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2,9],故选C.
本题的特点是在于创新,将线性规划与指数函数巧妙的综合在一起,新而不怪,巧而不难,重知识的交汇与融合,旨在考查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是题海战术所无法企及的,极具导向性和示范性.
例4 (浙江理17)若a≥0,b≥0,且当x≥0
y≥0
x+y≤1时,恒有ax+by≤1,则以a、b为坐标的点P(a,b)所形成的平面区域的面积等于.
纵观08年线性规划试题,本题是最具特色的,背景新颖、综合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维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你从不同视角去审视它,都会得到收获.
解1 (解析法)如图4,画出点P(x,y)的可行域.
图4
因为ax+by≤1恒成立,即x1a+y1b≤1在可行域中恒成立,则:1a≥1且1b≥1,否则可行域中总会存在着不满足题意的点.
即0≤a≤1
0≤b≤1,
所以点P(a,b)所形成的平面区域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
所以S=1.
解析法是我们处理线性规划问题最为常用的方法,在坐标轴上两个截距1a、1b的构造,巧妙地将可行域与恒成立问题统一起来,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截距的构造是解题的关键.
解2 (三角法):设0≤x≤cos2α,0≤y≤sin2α,则:
ax+by≤acos2α+bsin2α=acos2α+b(1-cos2α)=(a-b)cos2α+b≤a-b+b=a≤1同理可得:
ax+by≤acos2α+bsin2α=a(1-sin2α)+bsin2α=(b-a)sin2α+a≤b-a+a=b≤1所以0≤a≤1
0≤b≤1,
即点P(a,b)所形成的平面区域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所以S=1.
考题的难点就在于变量太多,通过三角代换,减少了变量元,同时借助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巧妙地确定出点P所形成的平面区域.
解3 (增量法):因为x≥0,
y≥0,
x+y≤1故可设x+y+m=1(0≤m≤1 ),
所以ax+by=a(x+y+m)+by-ay-am=a(1-m)+(b-a)y≤1恒成立,
当y=1,此时m=0时,a(1-m)+(b-a)y的最大值为b,所以0≤b≤1,
同理可得:0≤a≤1,
所以点P(a,b)所形成的平面区域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则S=1.
考题的另一个难点是问题背景都不是等量关系,通过增量法,巧妙地将动态问题转化为等量问题,从而使问题简化.
解4 (极端法):考虑可行域的极端情形,分别把(0,1)、(1,0)代入ax+by≤1得:0≤a≤1
0≤b≤1,
即点P(a,b)所形成的平面区域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所以S=1.
线性规划往往与极端情况相关联,本解法正是从可行域的极端情形入手,解法简捷、流畅.
解5 (构造法):构造直线L:ax+by=0,设可行域内的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d,因为a,b,x,y∈R+
,所以d=|ax+by|a2+b2=ax+bya2+b2,即ax+by=da2+b2≤1,恒成立,图5
如图5,点A(0,1)、B(1,0)到L的距离分别为:
d1=ba2+b2,
d2=aa2+b2,则
d1a2+b2=ba2+b2·a2+b2=b≤1
d2a2+b2=aa2+b2·a2+b2=a≤1,
所以0≤a≤1
0≤b≤1,
即点P(a,b)所形成的平面区域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所以S=1.
通过构造直线L,确定了ax+by的几何意义,从而将问题回归到线性规划最基本的模型.构造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线性规划题型已从当初的简单逐步过渡到应用与综合,考查的侧重点也不再局限于线性规划本身,而是加强了与其它知识的交汇,成为高考试卷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 刘晓东,男,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曾在多家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