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来之笔

2008-11-24毛荣富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空明三峡屈原

毛荣富

所谓“虚”,是相对于“实”来讲的。传统写作理论把事实、景物、形象等称为“实”,把道理、感情、想象等称为“虚”。写作就要做到虚实结合,虚实相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一枝红杏”是实写,是眼前之景;“春色满园”是虚写,是想象。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很多同学往往不善用虚笔,请看下面一段描写初夏的文字:

初夏的江南,是多雨时节,空气潮湿,衣服都晾不干,更让人不快的是家里的东西时常发霉。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们开始换装了,小伙儿穿上了衬衫和T恤,姑娘们则穿上了漂亮的彩裙。来自各地的瓜果上市了,广东荔枝的价格较往年下跌,慈溪来的杨梅很受欢迎,名叫早春红玉的西瓜也很抢手。

下面这篇,就不是这种写法了:

初夏,还能看到春天的背影,而街上已被五色的彩裙所点缀,青春的女孩,活泼的短裙,像一首轻快的舞曲;端庄的少妇,飘逸的长裙,使城市多了一道温柔的风景。“江南烟雨”为历代诗人画家所钟情,而此时的主妇们却只盼能有个风和日丽的洗晒日。时令水果从各地争先恐后地赶来了,绿油油的西瓜、黄澄澄的枇杷、红彤彤的李子,它们艳丽光亮的色泽就足以让人垂涎。

两文都写了裙子、梅雨、水果,相信谁都会喜欢第二篇。为什么写了相同的事物而效果却迥异呢?——它们的笔法不同。第一篇用的全是实笔,把所见的一一如实写出;第二篇则不同,它写了富有时令特征的事物,但更是把自己对初夏的主观感受融于其中,虚实结合,虚实交融。比如前一篇写了彩裙,但只是一带而过,毫无情味;而后一段写彩裙,却是用了抒情的语句,由实而虚,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激情想象。

我们写作所要表现的生活并不是纯客观的生活,而是被我们感受了的生活,是情感化、意象化了的生活,是已经化为心灵一部分的生活。我们在写作时不能只是刻意实录和精细地描摹所见的一切。第二段所描写的已经是超脱了原生态的生活,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美。

在有些作品中,描述的对象好像在作品中消失了,然而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虚笔又被古人称作“形遁而神见”或是“形虚而神凝”。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轼在《承天寺夜游》中有关月色的描写:“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松柏影也。”写月而偏不言月,但“积水空明”比“月色澄明”之类的描写要更加传神。

在今天这个传媒高度发达的影像时代,更需要善于运用虚笔。半个多世纪前,刘白羽以工笔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山形水势、草木云雾,可是这种传统写法到了余秋雨手里就被完全打破了,他写三峡,几乎没有一笔实写。想想也是啊,今天即使没有到过三峡的人,大概也都从媒体上目睹过它的气势和风采,再穷形尽相地来一番描写似无多大必要。

刘白羽《长江三峡》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十一点十五分到屈原故乡秭归。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急流刚刚滚过,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水沿着这山峰右面流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里就是王昭君诞生的香溪。

余秋雨《三峡》则是这样写的:

船外,屈原的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老得多的疯诗人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三峡的波涛。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两文相比,后者遁形而写神,颇得现代画坛印象派之神髓,写得瑰丽多姿,神采飞扬,写出了独一无二的三峡,写出了三峡的“魂”。

初学写作者往往只注重“形”的描绘刻画,这也好理解,因为形易写而神难传。写作要做到“形神兼备”,进而做到“形遁神见”,就非要学会运用虚笔不可。

猜你喜欢

空明三峡屈原
江岚诗词二首
月夜里的“遇见”
屈原之死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屈原送米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屈原的身份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
三峡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