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吸引你,让艺术留住你:亚特兰大亥艺术馆
2008-11-20李苏萍
李苏萍
2006年卢浮宫博物馆在其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第一次同意与另一座艺术馆分享其所有藏品,其众多镇馆之宝漂洋过海作客于地处美国南方重镇亚特兰大的亥艺术馆(High Museum of Arts)。“卢浮在亚特兰大”的计划将历时三年,这种持久而深入的合作,在整个艺术馆界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亥艺术馆与法国的关系由来已久,只是那曾经是一场悲剧。1962年在亥艺术馆组织的一次前往法国的艺术之旅中,106位来自亚特兰大的艺术赞助人不幸丧生于巴黎奥利(Orly)机场的一场空难,其中包括很多名门望族。为了纪念这些死难者,1968年在亥艺术馆旁边兴建了伍德拉夫艺术中心,而法国政府也为其捐献了罗丹的雕塑“The Shade”。
尽管亥艺术馆自1905年就创建了,但直到1926年才有了自己第一个真正的“家”——一座由亥家族捐赠的宅子。1955年艺术馆搬入与亥宅比邻而建的一座砖结构建筑中。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亥艺术馆采取了“让建筑吸引你,让艺术留住你”的策略。由可口可乐大王伍德拉夫(Rober W.Woodrufi)捐赠的7500万启动资金,使一座划时代的新馆的建成成为可能。1983年由迈耶(Richard Meier)设计的新馆落成,一时好评如潮,被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评为80年代10大最杰出美国建筑之一,也成为迈耶自己的代表作品,对于他赢得1984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功不可没。其充满几何趣味的建筑形式与空间令参观者赞叹不已,尽管它使用功能上的弱点又曾使其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而22年后,由当今最擅长做博物馆设计的建筑师皮阿诺(Renzo Piano)操刀的扩建工程,再次将亥艺术馆推到了聚光灯下受到世界瞩目。在新馆落成之际,众多国际知名艺术馆的馆长曾飞往亚特兰大一瞻其风采。
皮阿诺的展厅如同一个冥想的空间,因为他认为,“欣赏艺术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那是之于你和艺术的,所以展厅应该是一个安静的场所”。由上千个特殊的漏斗状造型带来的光线,是均质、安详和无阴影的。《纽约时报》曾评论说:“这是那种能够让色彩突出木质发亮的光线,这是那种能让画作看上去充满神奇的光线。”在这些简洁明亮的开阔空间中展出大型当代艺术作品,是再合适不过的。
皮阿诺新馆的一间展厅,被专门用来展出美国艺术家凯力(Ellsworth Kelly)的作品。凯力是“硬边运动”(Hard Edge Movement)的领军人物,以其极少主义的抽象绘画及壁式雕塑而闻名。2005年皮阿诺新馆落成前,亥艺术馆曾特意委托凯力为新馆大厅创作了壁式雕塑“蓝、绿、红”。包括此雕塑在内,艺术馆现在已经拥有凯力的11件作品。“蓝、绿、红”的三个抽象色块,与在大厅室外平台上的具象波普雕塑“Balzac/Pétanque”形成强烈对比,但在色彩上又十分和谐,为中性色彩的建筑带来了彩虹般的欢快。由若干个巨大的梨和桃子组成的高达8.5英尺的雕塑“Balzac/Pétanque”则是波普艺术家奥尔登堡(Claes Oldenburg)和布鲁格(Coosje van Bruggen)的作品,价值140万美元,这也是在新馆建成之前就特意为之购置的。馆长赛皮罗(MIchael E.Shapiro)认为“这是最合适的作品……我们相信它会成为一个标志。”
相比之下,柱子林立的迈耶展厅更适合展出中小型作品,特别是古典作品。沿着莱特古根海姆式的弧形坡道一路向上,从18到19世纪,最后在顶层进入到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迈耶空间的精彩之处在于其公共部分,曲线的接待厅、扇形平面的中庭以及弧形坡道,将设计师所擅长的对于抽象几何形式的把握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里,光线是用来雕塑建筑形体的,是用来“作画”的,各种几何元素在白色平面上投射出了美丽的光影。然而,过多地将笔墨着重在公共部分,却造成了展厅面积过小——只能容纳整个馆藏的3%。除此还有因天窗设计不当所带来的光线过强等问题。
迈耶展厅中展示的装饰艺术,也是亥艺术馆的特色之一,它共收集了从1640年至今超过两千件的美国装饰艺术作品,其中包括蒂芙尼(Tiffany & Co.)以及莱特(Frank Lloyd Wright)等人的作品。而近来其注意力已开始转向20及21世纪的设计,新近购置的作品有荷兰风格派鼻祖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的名作“红蓝椅”(Red/Blue Chair,1918)以及英国先锋设计师阿罗德(Ron Arad)的新作“Blo Void 1”(2006)。皮阿诺新馆,将原先各自为政的伍德拉夫艺术中心与迈耶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艺术村”,由新旧建筑围合出了尺度宜人的内部广场,并提供了餐馆、咖啡馆等餐饮和休息活动场所。正如亥艺术馆的总策展人布伦尼曼(David Brenneman)所言:“我们希望人们为艺术而来,但如果他们只是来喝一杯的话也没关系——亥艺术馆会成为城市中的个充满活力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