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懂你”导写
2008-11-14陈惠荣
陈惠荣
【文题】
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懂得了陶潜躬耕田园的恬然;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懂得了李煜抒发的亡国之愁;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们懂得了李太白的洒脱。其实,懂得恬然,懂得苦难,懂得洒脱,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幸福。
请以“懂你”为话题,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懂你”是个比较感性的话题,写作时,以能充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为佳,重点要放在“懂”字上。既然是“懂你”,须有一个对象,“你”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人,也可以是自己比较了解、崇拜的人;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今人;可以是正面人物,也可以是反面人物。不过在写反面人物时,要把握好度,不要轻易颠覆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观点,如果想颠覆,必须做到能自圆其说。
当然,要使文章有新意,对象的选取范围还可以再扩大。“你”不一定非得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可以是自然界中某些给人以启发的事物,或者是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将“你”抽象化,“你”可以是注入海洋的溪水,可以是普照万物的阳光,或者“你”直接代指挫折、幸福、眼泪……总之,思路要放开,不可人云亦云。
“懂”不应只局限于知道,而应是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次,起码说明你考虑问题是不全面的,是审题失误。之所以“懂”,是因为你和所阐述的对象之间有感情的共鸣,你能用心去体会他(它)。文章要突出你是怎样懂得的,你所懂的内容,你懂之后的所得、所感或评价。无论如何,“懂“应该是一种真挚感情的流露。
【例文展示】
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储学节
风,轻轻翻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书,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从眼前轻轻地飞过,或悠然自乐,或满腹愁怀,或感时伤乱,或慷慨激昂……
虽然时空难越,不曾与你谋面,不曾与你促膝相谈,可自从第一眼看见你的文字,我就读懂了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懂你是孤独的。在那个国君昏庸,臣子阿谀逢迎奸佞当道的国家里,你注定了孤独,注定了寂寞。你一生高风亮节,为风雨飘摇的朝廷奔波劳碌,为水深火热的百姓九死不悔,然而你的期望与辛劳却换得一世飘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越发地孤独,越发地悲怆。
你宁愿尝尽流浪之苦,也不愿贪图世俗的安逸,你的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忧伤与愤慨。你不再峨冠博带,而是披头散发,沉吟江畔;你不再追求建功立业,力挽狂澜,而是化作一朵浪花,让滔滔江水带走你杜宇一般深深的悲伤哀痛与无奈凄凉。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懂你的忠君爱国,懂你的孤独寂寞,更懂你坚守真实自我的执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懂得你是激愤的。胡人几度南下,你临危受命,盘马弯弓,纵横沙场,带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的坚定决心,你“踏破贺兰山缺”,让胡人闻风丧胆,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让敌人丢盔弃甲。我懂你对胡人的恨之入骨!
一支劲旅,直捣黄龙,奈何十二道金牌阻挡你前进的步伐。眼见胜利在即,你就这样前功尽弃,夜阑人静,“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我懂得你是无奈的。于是,你仰天长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风波亭里,你血染亭柱,风云为之变色,永远地安息在西子湖畔,用生命诠释了“精忠报国”。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懂你对大宋朝廷的忠诚,懂你的满腔热血,更懂你的一份侠骨忠肠。
历史犹如一面铜镜,可以照出我们的灵魂。偶有闲暇,我便翻开那带有淡淡墨香的书卷,咀嚼先贤的文字,细细品味他们的人生。当你终于穿越时空,与或无奈或悲伤或恬静的前贤促膝谈心的时候,你便懂得了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崇高,更懂得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于是你的心间便多了一份真挚,多一份情怀,更多一份责任与希冀!
【简评】
这是一篇文采飞扬、充满哲理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对屈原和岳飞这两个历史名人的描述和评价,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与景仰之情。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自己与历史的距离,也突出了强烈的情感,读来毫无造作之感。文章语句优美,将史实与诗句完美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正因为对前人的懂,于是“心间便多了一份真挚,多一份情怀,更多一份责任与希冀”,这也正是对文章主体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