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网络语言

2008-11-07往事如烟

关键词:谐音年轻人传统

往事如烟

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网络成为一种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技术、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兴语言——网络语言随之诞生。然而,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在语言界却兴起了轩然大波,众人对网络语言的态度褒贬不一。那么,对于网络语言,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现今都有些什么样的网络语言吧。

最常见的是谐音化的网络语言,即根据传统语言的语音,演化、转变为同音或类音异形字。例如“我”谐音为“偶”,“这样子”谐音为“酱紫”等,这些语言生动、活泼、更口语化。有些是根据方言转化而来,如风行一时的《武林外传》里就有这样一句台词“饿滴神啊!”(我的神啊!)还有一些词语采用了英语的音译,如“粉丝”(fans)等。

或许是为了求方便、讲速度,一些用字母表达的日常用语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网络上。像英文缩写LZ(楼主),拼音缩写GG(哥哥)、PF(佩服)等,都是根据英语字母或汉语拼音缩写而来的。还有一些常用口语则是由数字代替,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等,这些也可说是由谐音变化而来。

网络本身所具有的非正式性、随意性特点使它的语言往往具有夸张搞笑的特点。在表达一种心情、某种态度时,他们往往用一种夸张的动作描写来表达。如反驳对方的观点说“拍”、“砸”,不懂了说“晕”,尴尬了说“汗”,讨厌了说“吐”。

有趣的是,网络语言一方面在向非书面化、口语化发展,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向书面化、甚至文言化发展,比如好看要说“养眼”,看法要说“愚见”,大哥要喊“兄台”,有时也吟两句“素质啊,注意点素质”。总之,网络上各种语言——从古书里蹦出来的词汇到最新“开发”的所谓的“超人类词汇”——在人们的表达运用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正如它的发明使用者年轻人一样,网络语言在某些方面显得标新立异、夸张幽默。“年轻人”成“小P孩”了,“东西”成“东东”了,被蚊子咬就成“新蚊连啵”了。这些网络语言正如赵丽蓉说得那样:就是不让人好好说话!它们不仅在音、意上显得不规范,就是在形式上也大反传统,好好一个“强”字硬是给拆成了“弓”和“虽”。还有部分网络语言是需要有一点“背景知识”的,比如“小强”就是因周星驰的一部电影才成了蟑螂的代名词,“打酱油”是因为广州电视台的一次街头采访而流传进来的,意思是“与我无关”。等。

怎样看待这些网络用语呢?

一方面,网络语言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它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谐音、简拼、动作化、文言化而形成了独有的具有无厘头风格的语言系统。它们简洁、形象、戏谑、夸张,这也是与当代年轻人追求效率、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在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的同时,它势必会给我们的传统语言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不少年轻人为追求时髦把网络语言也带到了现实生活中,从而造成了语言系统的用词混乱。尽管这些语言没有进入词典,但其影响力却日益增大,许多人脱口而出,运用得极为娴熟,以致于许多人形成了使用习惯,甚至造成当代青年文学素养的下降。此外,错字错词的泛滥对于那些思想知识还处于形成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网络语言是因网络而产生的,因此它也只有在网络的环境下才有其合适的、特定的意义,才有其存在的根基。没有版主的存在,何来“斑竹”之说?没有回帖上下结构的形式,何来“顶”和“踩”的风行?而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硬把这些词语搬到现实生活中来,势必是要产生歧义,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对待网络语言的问题上,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它给语言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要看到它对我们的传统语言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避免由于一些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混用,而导致当代青年文学基本功的退化,我们则应该严格限定其使用环境。只有在水里游动的鱼才是真正的鱼,也只有存在于网络当中大显身手的语言才是真正的网络语言。

猜你喜欢

谐音年轻人传统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勇闯长龙阵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年轻人如何理财
少年力斗传统
绝妙的数字灯谜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