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让人欢喜让人忧
2008-11-07刘德海
《武汉晚报》报道:“一女孩儿因压岁钱未与GDP同步增长而拒绝接收。”《重庆晨报》报道:“重庆14岁的女孩儿起诉自己的父母:‘请求法官判父母把2800元压岁钱还给我。”《中国青年报》报道:“郑州市纬一路小学一千五百多名学生,捐出一万多元压岁钱,为2所希望小学援建了两个价值5000元的希望书屋。”《重庆日报》报道:“年仅6岁的幼童在父母的陪同下,把1000元压岁钱捐给了市白血病儿童基金会,成为最小的捐款者。”
同为“压岁钱”,不同的是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是否有话想说。压岁钱“压”住了什么?压岁钱应怎样合理花费?压岁钱给的额度应怎样定量?“压岁钱”的民俗是否该叫停?
“压岁钱,让人欢喜让人忧”座谈会纪要
教 师:同学们,大家在过春节的时候最高兴的事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说有压岁钱。对于压岁钱的话题向来颇有争议,现在就请同学们针对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韩丽娟:过春节时,长辈们给我们压岁钱是年俗中的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压岁钱怎么用更有价值?《今晚报》的一则报道给了我们启示:将压岁钱捐出来,扶贫济困,从而使压岁钱“升值”。压岁钱如此“升值”,是值得肯定的,是对我们社会公益精神的宏扬,也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王梦雨:压岁钱是一种传统民俗,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美好祝福的体现。可是,如今压岁钱“身价”越来越高,一路飙升,少则百元,多则千元,甚至上万元。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是:大人们给得“慷慨”,孩子们收得“坦然”。怎么办呢?上海一些家庭的新风应“刮”得更大点儿:“不讨压岁钱,只要压岁言。”家长可以多用自己记忆中的名言警句当作压岁礼物送给孩子,建议家长不妨一试。
杨 波:压岁钱是春节的一项重要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但现在压岁钱的数额越来越大,加之攀比心和虚荣心作怪,压岁钱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鉴于此,我提议:给压岁钱应量力而行,真诚至上。
成 风:向晚辈赠送“压岁钱”的习俗,最早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直到今天,给“压岁钱”仍风行大江南北。过去,压岁钱的祈福意义大于实际功能;现在,压岁钱的功利味道渐浓:要得多,花得多。结果是,春节之后娱乐场所生意红火,“压”住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压岁钱,家长应当合理发放,我们应当合理使用。
周 强:在传统观念中,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过年给孩子们发红包,已经“约定俗成”,成为国人的惯例。但如今,压岁钱的意义已经变质,成为家长们显示自己的地位高低、关系圈的大小和孩子们相互攀比的工具,以致出现上述依法索要压岁钱的闹剧。
胡雨晨:“压岁钱”已经不再是一项传统的求吉驱凶的民俗,而成了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将压岁钱的多少作为衡量长辈是否爱自己的标准,给的多就是爱,给的少就是不爱。长辈们年龄大了,收入微薄,一个春节有可能耗干长辈大半年的收入甚至更多。“压岁钱”,休矣!
教 师:压岁钱,让人欢喜让人忧。忧在压岁钱成为一种经济负担,忧在压岁钱压住了未成年人的成长。怎样从忧到喜?淡化“金钱至上”的意义,注重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父母长辈以身作则,做节约的榜样;依托压岁钱,对未成年人进行一定的理财教育;鼓励捐出压岁钱,培养他们富有爱心的品质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但愿压岁钱不会滋生未成年人的拜金主义,希望你们带着“压岁钱”的祝福健康成长。
(整理 刘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