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物品格 体味作品主旨
2008-11-04英青
英 青
叙事性文章多以塑造人物、描写事件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真正读懂这类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从事件、人物、环境的叙描中去把握人物品格,进而体味作品的主旨。
一、从具体的事件叙描中去感知人物品格
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多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作品主旨服务的,阅读时如能扣住这一点思考,就不难通过具体事件的描写去感知人物品格和作品主旨。例如小说《芦花荡》所写的主要人物是“老头子”,所写的主要事件是老头子护送两名女孩子夜过封锁线,进芦苇塘养病和他巧设计谋报复鬼子这两件事,而他的英雄品格和作品主旨,就是在这两个具体事件的描写中凸现出来的:在“把她们接上船”时,“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以为“一切保险”,这表现出他的过于自信;而在过封锁线时,“大女孩子负了伤”,老头子就觉得“没脸见人”,这又表现出他的过于自尊和强烈的责任心;为了替女孩子报仇,第二天中午,他设计引诱洗澡的鬼子进入木桩上系有锋利钩子的水域……为女孩子讨还血债,表现出他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智勇双全的杰出才能,从而形象地揭示了“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这一作品的主旨。
可见,阅读叙事性文章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人,他们做了什么事,然后再从具体的事件叙描中去感知人物品格,这样,就不难体味到作品的主题思想了。
二、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中去分析人物品格
语言是表现人物品格的重要方面。如《芦花荡》中老头子对大菱说的话:“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从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头子对同胞爱得深切真挚,对敌寇恨得切齿,他发誓血债要用血来偿,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还,这就表现了他的英雄品格。
行动描写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战地通讯《蜡烛》写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安葬苏联红军烈士的故事。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的品格和作品主旨主要是通过对其行动的描写表现出来的。文章写年老体弱的老妇人如何冒着炮火爬出地窖,艰难地穿过方场,去整理烈士遗体:她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掩埋;又在烈士坟头点亮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蜡烛,并彻夜守在坟旁。这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行动描写说明了什么?阅读中如能这样问一下自己,再稍加思考,就能明白:这体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情厚谊,表现了老妇人爱憎分明、勇敢坚强、心灵善良的美好品格。
三、从环境描写中把握人物品格
环境描写也是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例如《芦花荡》开头就描写了抗战时期白洋淀的特有风光:“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毫无疑义,这段环境描写,突出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白天,战火纷飞;夜晚,敌人仍不放松对芦苇塘的监视。而文章的主人公老头子生活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之中,却浑身是胆,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出没自如,竟“像一个没事人”似的,这就渲染了故事的气氛,烘托了老头子英勇无畏的英雄品格;而“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则是对抗日军民的意志和力量的巧妙表达,烘托了主人公老头子老当益壮、果敢坚强的人物形象。从上述描写中我们不难悟出一个道理:正是这样的水土,才能产生“老头子”这样传奇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