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块壮字经久不绝却难成通行文字的原因

2008-10-30覃晓航

广西民族研究 2008年3期
关键词:探究

覃晓航

【摘 要】方块壮字千古不绝于世的原因在于它的使用价值、传统习惯、群众基础,但这些优越的条件并没有使它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其中的原因有三:(一)方块壮字本身的缺点;(二)汉壮文字在社会地位中的差异;(三)没有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认可。

【关键词】方块壮字;经久不绝;未通行文字;原因;探究

【作 者】覃小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3-0087-003

Reasons for Long Life of Sawndip but Uncommon Use of It

Qin Xiaohang

Abstract:The reasons for a long life of sawndip (Zhuang characters coined with Chinese ones) are its use value,traditional customs and mass basis;and for uncommon use of it are its own shortconing,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position between Sawndip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being in the ruling class's bad graces of dynasties.

Key words:Sawndip;long life;uncommon use;reasons;study

在方块壮字研究上颇有建树的壮族著名学者张元生先生曾推测方块壮字有可能起源于秦汉时期。①另一位壮族著名学者梁庭望先生也认为方块壮字始于汉代。②据此推算,方块壮字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按照文字发展的规律,一种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字一般都有可能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但是,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方块壮字却出现了例外——长期囿于民间小范围发展,虽经久不绝但始终未能上升到全社会的层面上通行。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一、方块壮字经久不绝的原因

方块壮字“自生自长”,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间并没有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帮助和扶持,几经衰落,但始终不绝于世而沿用至今。目前,各地壮族的师公道公诵经念道和主持道场时还在使用以方块壮字记录的经书,壮歌传授师也仍把方块壮字歌本当作教材。一些地区甚至在本地区媒体、影戏领域中使用方块壮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贻青先生的调查,③近几年来,德保县壮剧团常用方块壮字编、译剧本。靖西县使用方块壮字的范围更广,“在民间如木偶戏的唱本,民歌手编写的民歌等,都使用方块壮字,县里一些机关团体如县文体局曾编印《文化信息》报,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博物馆合编《靖西文博》报等,也常常刊有用方块壮字编写的民歌、演唱材料等。靖西县电影公司用方块壮字译制一二百部电影”。④著名壮族学者覃乃昌教授也调查发现:武鸣地区的壮族在歌圩活动中“用方块壮字编歌写歌。每年‘三月三歌节,在县城和各乡镇举办的山歌比赛,各路歌手持的仍然是方块壮字抄写的歌本。”⑤

壮学研究目前,方块壮字仍在桂中、桂西以及滇东的文山壮族地区流行,流行区域达20万平方公里。

可见,方块壮字历经千古,至今仍然在民间活着。是什么原因使一种不受历代朝廷青睐的民间文字保持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呢?答案有三个:使用价值维系了它的生命;传统习惯(指壮族在使用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习惯)使它生生不息;群众基础巩固了它在民间的地位。

方块壮字是随壮族民间巫术的出现而产生的。据梁庭望先生的研究,壮族早期的巫术为越巫。⑥越巫起源于汉以前。壮族早期巫术中的主角是师公,其主要活动是占卜驱邪,主持法事,进行这些活动均需要念经,经辞多为壮语韵诗,而壮族经诗一般都比较长,为了便于记忆以及传经于徒,师公们(包括师公请来记录经诗的汉文识字者)便创造了适合于标记壮语经诗读音的方块壮字,并在发展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壮族巫术经书。据梁先生的不完全统计,这些经书主要有《唱三元》、《唱五雷》、《顺知闹海》、《千金万两》、《布伯》、《布洛陀》、《雷王》、《造天地》、《莫一大王》、《白马三娘》、《甘玉》、《冯泗将军》、《唱盘古》、《唱东林》、《祖源歌》、《唱鲁班》、《二十四孝》、《唱引光》、《蟾蜍王》、《唱董永》……而所有这些经书多用方块壮字写成。可见,方块壮字最早是为记录经书而产生的。尔后,方块壮字便成为师公占卜驱邪、主持法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壮族巫术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笔者回乡参加几次葬礼,亲眼目睹师公照着经书上的方块壮字念经时“师不离经,经不离字”的情景)。这种使用价值使得方块壮字至今在壮族民间宗教中的地位坚如磐石。由于古壮人喜占卜,信鬼神,好办道场,而师公是占卜驱邪,主持道场的高手,所以师公在壮人的宗教信仰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其形影不离的交际工具——方块壮字也成了壮族人心目中的圣文而被后人学习和借用。这样,方块壮字就超越宗教范围,逐渐通行于牒诉券约、壮歌传授、壮剧创作、楹联碑刻、草医药方、家谱地名等领域,使用价值不断上升。这在壮歌传授方面尤显突出。我们知道,歌圩对唱曾是壮族人求偶择婚的必由之路,但要学会对歌,首先要过方块壮字识字关,因为歌师是通过方块壮字传授壮歌的。可见,方块壮字在成就壮族婚姻大事上价值非同小可。

千古长兴的使用价值铸成了壮族民间持续使用方块壮字的传统习惯,这种传统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靖西、德保方块壮字在普及汉字教育和推行拼音壮文的今天仍盛行不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传统习惯又让方块壮字在壮族民间扎下了根,形成了牢固的群众基础。靖西在报刊上使用方块壮字就标志着那里的壮族群众已经能够熟练地阅读方块壮字文章,同时,也说明那里的群众对方块壮字有深厚的感情。

综上所述,使用价值是方块壮字得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传统习惯和群众基础是方块壮字流行至今的重要因素。

二、方块壮字未成通行文字的原因

方壮字虽然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但始终未能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方块壮字本身的缺点。陆发圆先生认为:方块壮字比汉字还要难写、难读、难记(下简称“三难”)。“三难”本是汉字严重的缺点,而方块壮字大多是用两个以上繁难的汉字组合而成,因此更显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非常难写;此外还有许多字不能见字读音,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认去记,十分难读;同时方块壮字多达上万个,要记下如此繁难且数目惊人的方块字并非易事,一般人对此只能望而却步。

另外,方块壮字不是超方言文字,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文字形体。例如同样是标记壮语词feiz(火)的字,在靖西、德保等县写成“微火”;在陆边、隆安等县写成“门火?”;在武鸣县写成“微”;在龙州、百色等县则借用汉字“肥”来表示。又如,同样是标记壮语词mboq(泉)的字,平果、上林等县写“沓”;龙州、靖西等县写成“稾”;宁明、武鸣县写成“氵布”。有时候,同一个字在同一个县区内也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同样是标记壮语词haeux(米),德保县内就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成“餦口人?”,另一种写成“餦叩”。又如,同样标记壮语词goep(蛙),龙州县内也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种写成“吸”,另一种写成“蛤”。方块壮字的这种严重的方言分歧,必然阻碍文字的统一。

还有,方块壮字以汉字的读音去记录壮语词的读音难于达到准确性,因为汉语语音和壮语语音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两者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以前者去记录后者,必然有误差,而这种误差则使文字在科学性方面大打折扣。⑦

其二,汉壮文字在社会地位中的差异。方块壮字是壮族人利用汉字或汉字偏旁,并模仿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创制而成的,因此,要创制方块壮字必须在谙练壮语的条件下首先精通汉字,因为造字者要用汉字来作为创制方块壮字的材料,这就需要造字者具备熟练地把汉字偏旁拆开,然后再按照壮语词的读音和意义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或把两个汉字合为一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壮族人学习、掌握、通用汉字在先,创制方块壮字在后。覃乃昌先生说过:“历史上,壮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就十分密切,壮族地区长期在汉文化圈内生活,使用的是汉字”⑧“壮族地区大约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即办有以汉语文教育为主的私学,自唐宋以后,设有孔唐和书院,继之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和私塾。壮族文人还借助汉字的形、音、义和六书构字法,创造了表达壮语音义的古壮字”。⑨“武鸣县的教育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种教育基本上是通过汉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⑩由于汉文在方块壮字创制前就已经是壮族人的通用文字,在壮族社会中占正统地位,这样,携上述缺点的方块壮字就只能屈居民间辅助性文字的地位。这样的地位很难让它登上全社会通行文字的宝座。

其三,没有进入历代统治阶级的视野。一种文字要成为统一的、通行的书写工具必须取得官方文字的地位,要取得这一地位首先要进入历代统治阶级的视野,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青睐。这已为许多历史事实所证明。例如秦以前我国使用的汉字是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的政策,淘汰了繁难的大篆,以較简化的小篆为官方文字,小篆遂通行全国。又如越南在秦始皇征岭南并设象郡(越南中部和北部)之后的2000年间一直视汉语文言为正式文字,并通行全国。但1945年越南独立之后,统治者便以越语罗马字作为国语字,取代汉语文言的官方文字的地位,于是越语罗马字很快成为全社会的统一文字。而方块壮字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囿于民间小范围流行,从未进入历代统治阶级的视野,只是偶被汉史籍称为“土俗书”。究其原因,秦始皇攻占岭南,建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之后,继续推行他的“书同文”政策,在岭南各级政府确立汉文的官方地位,并对当时还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壮族先民进行汉文教育,以利于他的统一领导,政令畅通。所以,两千多年来,汉文一直是壮族地区的官方文字,在广大壮族人民中根深蒂固。同时,岭南地区的历代统治阶级也一直视汉文为正式文字,不管朝代如何更迭。这样,汉文在壮族地区的官方文字地位始终固若金汤。在这种情况下,方块壮字想取代汉文的官方地位,成为全社会的统一文字,其难度系数不言而喻。

注释:

①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②梁庭望《壮族三种文字的嬗变及其命运的思考》,《三月三·民族语文论坛》1999年第1期。

③④郑始青《靖西壮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6年,第259页。

⑤⑧⑨⑩覃乃昌《试论拼音壮文推行困难的基本原因》,《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⑥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61页。

⑦陆发圆《方块壮字的萌芽和发展》,《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责任编辑:覃彩銮〕

猜你喜欢

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进一步探究与归纳得到的结论
Stolz定理及其应用探究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一类概率模型的探究与应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