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乱弹
2008-10-24大卫
大 卫
3000元的购买力
不管承认与否,中国经济都已进入到极其敏感的滞涨期。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虽然CPI有所回落,但PPI仍在上升,这说明,即使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抑制通胀的措施,但PPI的滞后效应仍将在不远的将来对经济起到压制作用,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好日子算是过去了。
在济南,3000块钱的月薪算是一个中位数,比较来说,往上,日子可能比较宽裕,往下,这钱就得算计着花。但这也不是绝对,据说网上有牛人用1500块钱的月薪就过得有滋有味,该买的一件没少,该吃的也都没落下,到了年底还有结余。但我估计这是特例,此人的生活经济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大多数人学不来。
3000块钱能买到什么?这是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命题,当然,在如今通胀的背景下,又透出生活的无奈。
——能买10瓶原装澳大利亚罗斯尼三重混葡萄酒。人生在世,口腹之欲,这是永远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红酒,我其实也知之甚少,从购买力角度考量,自2007年以来历经十余次提价的国酒茅台更能说明通胀问题,但考虑到喝红酒已成为一种趋势,我们暂且把这种正在流行的澳大利亚红酒作为论据之一。
——能买不到500公升汽油。2006年7月,当吉姆·罗杰斯第一次提出国际市场原油将达到100美元/桶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但不到两年,今年1月2日,国际原油价格即突破100美元大关。在一个传统能源日渐短缺的社会中,原来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已不再廉价,有车一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计较汽油的价格与价值。
——能买3吨山西优混烟煤。数据显示,国内煤价自今年年初以来不断上行,在7月中旬达到顶峰,其中,山西优混达到了995元/吨,比年初520元/吨上涨了91%。不要以为煤炭价格离我们太远,想一想冬季取暖,你就会明白这个问题尤其严重。
——能买半吨新闻纸。今年以来,国内新闻纸经历四次提价,累计涨幅已超过三成,从4800元/吨飙升至6300元/吨,对传统纸质媒体来讲,这无疑于一次灾难。伴随着新技术模式的崛起,未来数年,我们看新闻的方式将有极大改变,网络必定是最佳选择。
是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我们无能为力。一位朋友去年买了一辆进口SUV,我很羡慕他的生活,但他说,每次去加油,油表上飞速逝去的数字让他也是心惊肉跳。
我说你何至于此?你都挺不住了,我们又能怎样?也许生命本就如此,越是这样,越体现人性的坚韧与绵长。从古至今,为稻粮谋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成功的人和平凡的人莫不如此,只是他们的目标高低不同罢了。
穷忙族的人生规划
穷忙族更需要做人生规划,找人看看自己的星盘有没有风筝、钻石形的大三角之类的好形状,以及是晚年暴富、贵人相助或是走偏财运。要不,就去听一听胡茵梦的心灵学教程,虽然她最后也会扯到星盘上,而且学费有点贵。可能还有你从未听说过的“第四道”,他们所讲演的“修行观”教你如何取得成功:当走红的编剧、能卖出价钱的艺术家、练就嫁入豪门本事的剩女、成为时来运来的经纪人和投资人等等。
3年前,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来北京时,就探讨过“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的话题,没想到,3年后,这个群体的形态从萌发到壮大,卷进来越来越多的大众。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日本和欧美所遭遇的一切危机都会在中国找到回应。穷忙族也是日本的产物,三浦展写了一本很烂但很管用的书《下流社会》,“working poor”的指认就出现在这本书里头。在中国,“飞特族”似乎还是一种时髦,但它的确切内涵是指那些“以正式职员以外(打工、兼职等)的身份,来维持生计的人”。新的阶层分析将被一些时尚的词汇裹挟并改写。比飞特族更惨的是尼特族,他们的特征是“三不”:不上学、不就业、不培训。这个群体在中国被称之为“啃老族”,也就是吃父母,与之对应的是“富二代”,如果有老可啃固然好,一步迈入中产阶层;没老可啃又不愿穷忙,最悲惨的境遇就是“流浪族”,他们也有两个指征:像流浪汉一样露宿街头;要想再进入社会的体系循环中万难。在日本,流浪族不在少数,在中国,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
美国人在探讨“超级阶层”如何影响全世界,有一个规模不到1万人的超级阶层在发挥全球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影响到某个区域千万人的生活。日本人在探讨中产阶层的衰落,人们要么变得更富,跻身上流社会,要么变得更穷,变成穷忙一族。中国的中产阶层还未壮大成形,伪中产更易向穷人转移,财富的不稳定、不安全、货币政策的缩水、股票市场的慌乱、不动产市场的观望等等,都使得原本后顾无忧的中产者开始“忙”了。
不要嘲笑穷忙族,我们都是或曾是其中的一员。
这是乔治巴塔耶所宣称的“一个普遍耗费的时代”。人们倾向于自我损毁。破坏性地使用自己的发动机和轮胎,并从中感到自我的重要性、获取他人尊重、满足成就感,这是否可以看作是穷忙族的心理性依赖呢? 如果不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人生规划是一句空言。
所谓的人生理想,无非有两条通道:对物质与艺术的创造、享用与占有。心灵充裕、财富充裕。我想,没有人不认同这点,只要你还是一个有一点点的利己主义者。就连写出《瓦尔登湖》的梭罗也莫出其外,只不过他将自己的那间茅草屋看得比金矿还重。
因此,穷忙族,我们还等什么?像日本人一样敬业,像香港人一样打拼,看起来继续穷忙,实则在通向“富忙”、“富闲”、“艺术地富闲”的过程中一路狂奔。
张艺谋与莫里斯的婚筵
欣赏完莫里斯执导的“伦敦8分钟”,全国人民一致认为张艺谋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据说连英国人民也跟我们一般见识。北京奥运会闭幕次日,伦敦报纸上铺天盖地的评论异口同声:北京奥运如此辉煌开场,把奥运的门槛抬得那么高,我们是否应该现在就认输,先为2012年伦敦奥运的开幕式道个歉?
“我觉得基本不可能再看到如同北京奥运会这种规模的奥运会,这样做在英国也不现实,我们只要表现出能够主办好这届奥运会的能力就可以了。” 比尔·莫里斯并不服输。
他的底气何来呢?
要说伦敦8分钟,先要说说伦敦申奥片。想当初,各国拍摄申奥片,请的都是大导演,法国是吕克·贝松,美国史蒂芬是顾问,拍出的片子都辉煌无比。然而,得到最高赞誉的反倒是一个朴素亲切的申奥片:一位运动员清晨在街上长跑,镜头扫过名景名人,但最独特的是运动员跑过之处留下的“火种”:修车师傅看到她,用汽车轮子来举重;旅馆行李员看到她,把大箱子当成鞍马;西装革履的绅士看到她,用长柄雨伞舞起剑;清洁工人看到他,用扫把玩起了曲棍球⋯⋯拍摄这部申奥片的城市获得了奥运主办权,自然,这就是伦敦。
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8分钟跟那部申奥片一脉相承,足以证明英国人深谙奥林匹克的灵魂所在:每一个人都是运动员,每一个地方都是运动场,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来自于生活,一旦投身体育竞赛——便有奇迹发生。最后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软广告是:伦敦的街头,就是实施这活动的最好所在。
所以,莫里斯说,我们比不上北京;我们不跟北京比;我们和北京不一样。北京奥运是举国体制,是全国全民的奥运,伦敦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伦敦不会跟北京比气势、比宏大、比辉煌、比人海战术⋯⋯
然而,伦敦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先锋的音乐、艺术和时尚的地方,自会独辟蹊径。它的智慧和幽默,在伦敦8分钟中已让人可窥一斑。红色大巴中走出的10岁女孩塔伊巴,她和名牌小贝一样真实,她亲手写成的百字明信片,如同小贝的任意球,是伦敦的邀请函。
北京古老,这正是张艺谋的拿手好菜和看家本领;伦敦古老,但伦敦奥运的卖点却不是它的古老和文化,而是它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它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它国际大都会的身份。张艺谋是出卖古老中国的古老,莫里斯则是展示古老英伦的年轻。
就好比是场婚筵,张艺谋典型一个土财主,翻出五千年的家底,端上大鱼大肉,陈年老酒,烈火烹油,鲜花著锦,那叫一个排场;莫里斯则是一个几代贵族,悠扬的小提琴,考究的小点心,一杯红酒或者干脆是矿泉水,举手投足里尽显内涵和修养。
我们还在初级阶段。成功举办过两届奥运会的伦敦完全可以阿Q一回:俺祖上也曾阔过。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轮回。
惊世之吻
说起来羞愧,人在北京,却没有搞到一张比赛门票,曾让一个连夜排队的朋友帮着买,最后也是以失望而告终,这让我在屡屡要求去现场观战的女儿面前大丢面子——老汉我实在想去比赛现场感受一下那种排山倒海的呼啸或者细如虫蚋的唏嘘。但有一个场面,虽然我没到现场,却也被狠狠地给震撼了一下两下三下,这震憾来自于一个吻,这个吻来自10米气手枪颁奖仪式,铜牌得主格鲁吉亚39岁老将萨鲁克瓦泽和俄罗斯老将、银牌得主帕杰林娜在领奖台上的拥抱致意,相互亲吻对方的脸颊。
在西方,见个面,拥抱一下,亲一下左脸再啃一下右脸,没什么大不了,是很正常的礼节,但,此次却惊动了世界,可谓惊世之吻,倘若说成奥运会有史以来最惊心动魄的吻,也并不为过。因为她们各自的祖国,当时正像两个淘气的孩子,你打我一棒,我揍你一榔头,都试图把对方搞得头破血流。萨鲁克瓦泽的祖国格鲁吉亚,甚至扬言要撤回奥运代表团回国参加战斗。在外人眼里,萨鲁克瓦泽和帕杰林娜既是射击场上的对手,也是爱国主义旗帜下的敌手。但她们并不因此而剑拔弩张,面对直播的电视镜头,给对方的竟然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拥抱与亲吻。
奥运,让和平与友谊走到了前台。想当初,奥林匹克的诞生是因为战争,那时古希腊,是以城帮为单位的分散小国,他们之间经常打打闹闹的。也正是鉴于此,公元前884年,伊利斯王和斯巴达王达成了一项定期在奥林匹亚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协议,并签订了《神圣休战条约》。
大家都很清楚,靠举办奥运会而使战争从地球上消失,无疑是另一种意义的痴人说梦。然而大家更清楚的是,奥运会或许是这个世界的刹车系统,可以让战争减速甚至获得短暂的和平。1896年,现代奥运的圣火在希腊雅典雄起,仿佛一架带按摩功能的椅子,让当时因战争而四分五裂的世界舒服了很多。1916年的第6届奥运会原定于在德国柏林举行,但让人郁闷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还是打响了。为了维护和平,遣责德国的侵略行径,以顾拜旦为首的国际奥委会毅然取消了本届奥运会,这让德意志王国的战争狂们,很没有面子。这,就是奥运会的软实力。
萨鲁克瓦泽说:“我有很多朋友,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我和他们拥抱、亲吻。运动员之间不应有仇恨。我们生活在21世纪,不应该那么卑劣地去发动战争。运动员、所有人之间都不应有恨。”
奥林匹克肯定不是万能药,但却有可能是一种绷带,可以暂时给世界消炎、止血——我甚至想说,每个参赛的运动员,都是一片美丽的创可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