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浮士德》

2008-10-16陆欣依

中学生优秀作文·初中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浮士德斯特魔鬼

陆欣依

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齐名,并称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四座里程碑。其中,《浮士德》哲学层次的主题思考便是对人善与恶的思考。浮士德的善中有恶,魔菲斯特的恶中有善也构成了善与恶的辩证统一。本文的作者便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魔菲斯特的恶中有善。独特的观点,希望对同学今后作文的立意有所启示。

正义,邪恶就像一个杯子里的两种液体,早已融合在一起,永远分不开了。

《浮士德》,一听这名字,就有人吓倒了吧。确实,这部具有“西方的《红楼梦》”之称的名著,以难懂著称。无数的专家、学者将毕生的精力投在了这部不朽之作上,却还是无法将它读透。于是,那些想一探浮士德芳容的人们,被吓得一哄而散,将它放在那伸手不可及的祭坛上,顶礼膜拜,不顾众人的劝告和异样的眼光。

我合上书,方知我的精神上受了怎样的一场洗礼,太强的精神震撼了!心虚地四处一瞥,我不得不承认,我也无法领会书中的深藏之意。于是,我只有以我感性的一面来读此书。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其实真的不是我的世界观有问题,我是真心觉得他很可爱。

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之行。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不论你是官大抑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地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那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能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己吗?”他能在主角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逗他开心。

真的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人禁不住要爱他一下。

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亲、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针锋麦芒。

贪婪、财宝,饿狗扑食。

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犯忌。

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

遇到苦活累活,推给别人,嘴里却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机会。

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却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的理由。

这就是“正义”。

魔菲斯特从不。爱你,他会好好爱你;恨你,他会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走到你面前大声地说:“我恨你,我会让你活不下去。”他看见主角,他直白而不假惺惺地说:“你好,我是魔鬼。”他在使唤人,录用人时,邪笑着说:“我就是自私的,邪恶的,把人的尊严踩在脚下的魔鬼。”

也许,人人心中都会有邪恶的一面,但人和魔鬼不同的是,魔鬼把邪恶挂在脸上,于是,他们就是邪恶的;人把邪恶藏在心里,于是,人类就是善良的。

可是,这“邪恶”与“善良”的标签贴得合适吗?不禁想问这样的问题。

我不知道是从远处举着剑的你寻仇的威力大还是笑里藏刀的威力大,我也不知道说自己邪恶的人是否真的邪恶,我只知道,说自己很善良的人绝对不一定很善良。

我甚至有种念头,或许善良与否仅在于心口是否一致,因为若连自己的心都无法挂在脸上,你这人又如何能谈得上善良?

正邪在一念间,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魔菲斯特教我的。

正视心中与生俱来的邪念吧,那,才是善良的彼岸。

教师点评:

上帝和魔鬼,神和妖,本是水火不容的概念,然而,究竟上帝或神是否百分百崇高,魔鬼和妖是否百分百邪恶?我们发现只有在童话中,上帝和魔鬼,神和妖,表现为性格的单一性,或正或邪,泾渭分明。但是生活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历史给了我们答案。温柔善良的白蛇(《白蛇传》),虽为妖,却是一个大大的好人,以除魔降妖为己任的二郎神(《宝莲灯》),却是残忍迫害自己亲妹妹的凶手。然而,善与恶,是与非,又不是截然分开的。《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正义之事确实作了不少,但一念之差,便走上了不归路。本篇作者从《浮士德》揭示的复杂人性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由魔鬼魔菲斯特的复杂性写开,联想到实际生活中人性复杂的情况,深刻、犀利!

(苏万马)

猜你喜欢

浮士德斯特魔鬼
李斯特,音乐界的浮士德
魔鬼鱼,翻啊翻
论浮士德博士的性格缺陷与相对应的五宗罪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越努力越幸福
越努力越幸福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
魔鬼鱼
魔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