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人生

2008-10-16

走近科学 2008年10期
关键词:冯先生城市规划规划

大 家

他是当今国内最负盛名的建筑与规划学家之一,

但他最为杰出的作品却是满园桃李。

这就是冯纪忠与众不同的——

建筑与规划学家,建筑教育家冯纪忠

20世纪30年代,孕育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以及施特劳斯父子等诸多音乐巨人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以音乐家命名的街道和剧院几乎遍及全城。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维也纳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使得一位中国的年轻人发现了另一个维也纳:一个其魅力绝不亚于古典音乐的维也纳(图1)。于是,他选定来维也纳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这个人,就是冯纪忠。

(1)图组:极具魅力的维也纳建筑

1936年,冯纪忠告别自己的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赴欧洲留学。他的同学贝聿铭已先他到了美国。两人尽管互无消息,却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建筑专业。

在维也纳,冯纪忠所在的学校很重视学生在技术和文化历史方面的基础功底,其次才是设计理念。比如建筑涉及石头,学生就要亲手尝试敲打这种石头,从而对建筑材料了如指掌。

冯纪忠克服了中西方文化反差的冲击,凭着扎实的功底和刻苦的态度,毕业时是学校两名最优等的学生之一(图2)。因当时战乱,毕业后他只好暂时滞留在了欧洲。

(2)留学期间的冯纪忠

1945年9月,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消息传出,一批留学海外的学子,经过近一年的奔走、等候,终于在1946年年底回到中国(图3)。这批注定会影响新中国历史的年轻人中,有后来著名的外科学家傅培彬、裘法祖,国学大师季羡林,以及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家冯纪忠。他回国的理想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科学的中国式营造。

(3)怀着建设祖国的理想,冯纪忠从海外返回中国

冯纪忠回国后的1947年6月,南京市市长沈怡邀请他任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建筑师,因当时的国民政府已是没落王朝,他只进行了城市现状调查,撰写了“工业调查”等报告后,就回到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兼任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在这一时期,他发现自己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国内同行,甚至苏联老大哥派来支援中国建设的专家。

冯纪忠:当时我非常兴奋,觉得可以大有作为了。我出去念书,念建筑,就一直存有这个心。我回到上海一看,都是外国人搞的东西,这个不行。一定要我们自己来。而且战后,大量的需要我们来建设。

记者:那时有没有发现自己建设的思路,可能跟当时的环境或者需要会有一些差距?因为您在维也纳学到的,应该说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建筑思想、建筑理念。

冯纪忠:主要就是苏联专家莫欣。他那个思想是太老了,他觉得上海要摊大饼,往外摊出去。我是绝对不赞成的。我认为是应该往外扩展,但不是摊大饼,应该是区域办法。这样交通才可以做到分类。可以有高速交通,有区域交通,有内部交通,这样城市大了也不要紧,枝叶很清楚。无原则扩大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在规划上头基本上没有听他的(图4)。

(4)冯纪忠(中)全力以赴投入上海旧城改造的规划设计中

因此,冯纪忠对上海的规划,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有机疏散。就是将整个城市按功能分成区域,当中用绿化带分隔开,互相之间有机组织在一起。这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还不完全相似。

冯纪忠:有机就是它跟母城,跟左右,跟城乡的关系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是有联系的。可持续发展仅仅是一个方面,是卫星城镇,是对子城跟母城来讲的。但是对于城市,对一个个小区,一个个街坊的改造它是更新。在和谐条件下更新。为什么我叫它和谐?是人的和谐,人在里面已经多少年,有一个传统了。这个生活,周围环境的一切都跟他有关系。你把人全部搬光了改造一个区,让这些人换了地方。

记者:这些人跟这个房子和居住的地方就没有关系了,被割断了。

冯纪忠:被割断了。现在生活都割断了,我们应该以人为本,而不能是以一个物为本。

记者:不能以房子为本。但是现在我们的古建筑保护经常会以房子为本,就是房子留下来了,里头没有人了,空的。

冯纪忠:对。

记者:所以您所说的有机也是这样一个有机,有生命的。

但当时,冯纪忠大城市区域规划的思想并没有引起建筑界的普遍重视。后来许多大中型城市,无法遏制地走向摊大饼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了。

1952年,有两件事情足以让冯纪忠一生引以为傲。首先是这年年初,主管华中地区的陶铸,请他设计的武汉东湖客舍建成了。毛泽东主席上世纪在武汉和视察南方时,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另外一个更具深远意义的重大收获,是借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机,冯纪忠和同事们在同济大学创办了国内城市规划方向的第一个专业。因为这时,他的思维已经从建筑设计倾向于城市规划。他意识到,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培养城市规划方面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当时,全国包括清华大学在内有7个院校设有建筑系,其中6所学校不同意建立规划专业。他们认为,只须在建筑专业加修两门规划课程即可。冯纪忠据理力争,终于在1956年获得国家批准。而在这时,他培养的第一批规划专业的学生已经毕业。有人分析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倘若没有这批学生,中国的城市都像苏联老大哥放射形的模式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2001年7月,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数百所高校汇聚上海。因为在发展最快的地方,规划的作用尤为突出,上海成为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的主办城市。又因为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同济大学成为主办院校(图5)。这时,全世界已有800多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但在 l952 年,总共也不过四五家。

(5)2001年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

记者:上世纪50年代,您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您觉得他们为什么会反对?

冯纪忠:因为我们太自说自话了。

记者:您太自说自话。背后的意思是,实际上您的思想在当时是显得超前了。

冯纪忠:在中国讲是跳跃了。

记者:这种跳跃导致了一个结果,很多人会理解不了您。

冯纪忠:不理解。

记者:作为当时来讲,这是不是很让您痛苦的一件事情?

冯纪忠:啊呀,我想想,现在你问我这个痛苦,我都忘了,都变成笑话了。

上海同济大学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中并不算顶尖。但如今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科,却首推同济。自改革开放后,无论是深圳、珠海等新型城市的规划,还是三峡库区移民城镇的建设,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请,同济的学生都起到了强有力的主导作用。

阮仪三,冯继忠在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他因为在平遥、周庄、乌镇和丽江等古城的保护工作中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从1979年跟随冯纪忠进行九华山改造设计时所受到的影响。

阮仪三:那个时候冯先生就跟我说,对于这些历史建筑要认真保护。因为它们是历史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原汁原味地保护。他说,梁思成先生说过“整旧如旧”,这话不错,但是不够完善。“旧”到什么程度呢?他就研究,他说我把它改一个字叫“整旧如故”。还不够,再加一句话,叫“以存其真”。他说这个“如故”,“故”就是过去,这个你要研究,唐宋元明清,你把它整成唐代的,还是整到宋代的,还是整到明代的,还是整到清代的要研究,这个话就很深刻了。另外他讲,可能这个建筑就是唐宋元明清的,你就应该给整成唐宋元明清。因为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都留下了痕迹。这个话非常非常精彩,现在看来跟世界遗产所强调的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那个时候,中国很多人不理解。

那是1979年,建设部部长万里邀请冯纪忠和吴良庸等几位顶级建筑学家赴安徽考察,并对四大名山的景观整体布局进行改造设计。因九华山上有许多中国各个朝代的建筑,冯纪忠特意选择了这座山进行设计。

阮仪三:他当时也说了很多话,说你看这个房子像趴在山上,这个房子像靠在山上,这个房子像嵌入到山里,这个房子像藏在山里,不同的建筑,造型不同。冯先生看到这些房子,当时我们说冯先生醉了,喝醉酒一样醉了。我们做规划的时候,第一条认真地保护它;第二条,要很好地向古人学习,完整地理解。所以我们当时做的第一批房子,都是非常人性的,非常注意当地特点。但我们跟当地争论得非常厉害,当地政府就觉得改革开放了都要改,叫作百废亟兴。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你看到处都建高楼,你却在我们这儿盖得像当地民居似的,很有意见。但是冯先生说,阮仪三顶住,一定不做大房子,一定做当地特色。

如今,冯纪忠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自嘲在建筑方面的作品聊胜于无。他最为满意的,就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而他同窗好友在美国的贝聿铭,却早已在建筑界名满天下(图6)。

(6)冯纪忠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是同窗好友(左:贝聿铭)

记者:贝聿铭在美国毕业,他的建筑思想当时可能稍微超前一点,但是他跟整个美国的这个社会,包括欧洲西方这个社会差距不是很大。大家可能过个一年半载或三年五年的就接受了他的建筑。像卢浮宫前面的金字塔,一开始也有很多人反对,但是过了没几年大家就接受了,他痛苦的时间很短,很快就功成名就。一旦功成名就,大家都认为他是最棒的。但是您得到全世界的接受,或者认可,那是很晚的事了。

冯纪忠:从实现建筑设计,实现城市规划,实现教育的提高,这个整个全面来看,那我就觉得我也蛮——

记者:也蛮有成就感。

冯纪忠:对。

记者:对于您来讲,每个学生都是您的作品。

冯纪忠:而且他又教底下的学生了,这样一代一代地扩大,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数学的增长,对这个我是觉得很满意的。

记者:您能不能谈一谈您最满意的学生。

冯纪忠:这个就很难讲了,就好像去给他们再评一次分数。现在可以讲,我要做他们的学生了。

记者:为什么?

冯纪忠:因为他们应该是比我超前,至少他们现在对新的东西接触得比较敏感一些吧。

2007年11月,冯纪忠的学生们在深圳画院举办了《冯纪忠与方塔园》展览及“学术思想研讨会”。他们认为,冯先生把现代主义的精神从西方带到了同济,带到了中国,成功融合了西方的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理念和中国传统的人文趣味,他也始终扎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所播撒的种子是今天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奠基之石(图7)。

(7)为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起到奠基作用的教育家冯纪忠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感兴趣:就是您对您的教育,您很看中也很满意。但是好像您一直没有提,哪怕任何一个您的学生,您从来不在外人面前评价您的学生。

冯纪忠:学生是各有千秋的。有的他很有设计手法,有的很会概括,有的他是文字很漂亮。

记者:您对自己这一生会怎么评价?

冯纪忠:我始终是没有懈怠过,我没懈怠过。

记者:我觉得您最大的毫不懈怠,还是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冯纪忠: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坚持有各种坚持法,我不一定全都硬碰硬。因为我对嘛,我为什么要改呢?

记者:坚持一生,坚持对了。

冯纪忠:坚持对了。

在常人眼里,作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同班同学,冯纪忠先生的建筑人生,似乎有一些遗憾。但是在冯先生自己看来,他的成功并不亚于这位同窗好友。因为他的建筑理想和建筑理念,已经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得以实现或正在实现着。在更多的时候,他更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建筑规划领域里的一位教育家,而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

猜你喜欢

冯先生城市规划规划
冯先生和钟点工
宽堂先生(特写)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10岁女童被拒继承父亲财产,法院判决为孩子撑腰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地暖漏水淹家 反遭厂家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