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2008-10-15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轴对称逆向线段

甘 梅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科,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重视知识的组织方式,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批判性,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概念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回间接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是在对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处理中产生本质的、一般性的认识.学生的认识过程,同样应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在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出发,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多一些联想多一些实验,引导他们参与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

1.学生练习

(1)任意画线段AB,再画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再任取一点K,连结KA、KB;

2.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1)分别量出线段PA、PB和KA、KB的长度并比较PA与PB、KA与KB的大小关系;

(2)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PA=PB、KA=KB.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维情境之中

(1)从有限个点的作图中得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那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任一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是否都相等”?

(2)要求学生再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些不同的点,并且按上述要求自己操作完成.

(3)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回答:相等.

(4)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求:你能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个命题吗?

4.指导学生论证并让学生展示证明过程

5.教师下最后结论:通过证明可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命题成立.

整节课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强调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活跃积极.使学生体验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上的飞跃的过程.

二、概念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分析归纳的方法: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本身比较抽象,课本上的文字叙述也难理解,学生难以弄清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因而教学时,可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让学生自己画一个角、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圆;再剪下来,对折,观察其共同点.个人学习后,全班学习:先演示教具,讲解图形的特点,教师再概括:“这些图形都具有特殊形状,既都能沿一条直线对折,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也就是说,图形和它本身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可以只有一条对称轴,也可能有几条,乃至无数条对称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个人学习和全班学习,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不仅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定义中的三个要点:对称轴、翻转180°、图形和它本身重合有了正确而清晰的认识.进而再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独立学习:把等腰三角形沿着顶角平分线剪开,成了两个三角形,设为△ABD和△A′B′D′(见右图),观察研究这两个三角形的特殊位置关系.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研究: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并用教具在全班演示讲解.通过以上的个人实验、研究,全班交流、归纳,小组讨论、辨析,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对两个概念的内容、实质、联系和区别搞清楚了.这节课即突破了难点,也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整节课都让学生处在不断地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使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教学时应注意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许多数学知识都具有可逆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发现一些新规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学生往往对问题习惯于正向思维,而忽略逆向思维,在遇到正向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会转换为逆向思维去解决.往往使有些题目不得而解.所以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时,可以下面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逆用完全平方公式.

题目1:已知:e+1/e=3,求e2+1/e2的值.

分析:由题可知,直接利用已知条件去求e2+1/e2的值不大可能,但此题若能逆用完全平方公式则很快得解.

解:∵e2+1/e2=e2+2•e•1/e+1/e2-2•e•1/e

=(e+1/e)2-2

=32-2

=7.

为了加深印象,又让学生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做第二题:

题目2:已知:e+1/e=3,求e4+1/e4的值.

有了第一题的经验,学生很快就得:

e4+1/e4=(e2+1/e2)2-2

=72-2

=47.

接着又问:若已知e-1/e=3,是否也能求e2+1/e2和e4+1/e4的值?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感觉特别兴奋,在互相议论后,很快通过逆用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算出结果:

e2+1/e2=e2-2•e•1/e+1/e2+2•e•1/e

=(e-1/e)2+2

=32+2=11.

e4+1/e4=(e2+1/e2)2-2

=112-2=119.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且训练了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不仅仅习惯于正向思维,而且也要善于逆向思维,这样的训练,加深了对原知识的理解,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十分有益.

四、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发散于不同的方向,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求得多种合乎题意的方案,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个内容时可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1)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推理论证过程;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定理的其他不同的证明方法;

(3)各小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4)由教师归纳小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各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取决于所做的辅助线,辅助线的做法不同,证明的思路也不一样.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对本节课所学的定理能加深理解,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求异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总之,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因此它应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轴对称逆向线段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轴对称》巩固练习
“轴对称”复习点睛
线段图真好用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观察
欣赏图形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逆向应用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