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剪纸的艺术魅力
2008-10-11洪磊
洪 磊
【摘要】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优秀代表,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其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地域特色丰富,雅俗共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重视和保护民间艺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剪纸;民俗;题材;艺术特征;传承
一、民间剪纸溯源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剪纸艺术,南北朝时期就已很成熟。1966年新疆吐鲁番一将军墓出土的剪纸“对马”、“对猴”,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剪纸,大约是公元541年左右的作品。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有“剪纸招我魂”之句,说明剪纸曾被用于辟邪,有巫术文化意味。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老先生有:“团花对马又团花,千载高昌百姓夸。出土而今成国宝,史家评说奏铜琶。”的情怀。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她产生于民间,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渗透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纤巧天成的意趣,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在我国,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或是少数民族地区,都有风格不同的剪纸。南方剪纸线条细腻流畅,北方的剪纸粗犷浑厚,而少数民族的剪纸在夸张和艺术变形方面有独到之处。剪纸艺术与民俗的关系密切,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在过年,过生日,结婚,乔迁之时,人们少不了剪贴喜字贴在窗户上,增加喜庆气氛,所以剪纸又叫“窗花”,是一种小型的艺术装饰品。
中国北方流传有“蛇盘兔,年年富”的谚语。意思是属蛇与属兔的婚配,定会人才两旺。这诙谐、淳朴的言语道出了民间剪纸艺术朴素的美学观念和表达方式。
二、剪纸的题材及艺术表现形式
剪纸的题材可谓广泛。民间剪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物题材在剪纸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以表现现实生活人物及戏曲传说故事人物为多见。花、鸟、虫、鱼题材的剪纸大多寓意某种品格或吉祥的意义。例如:“花”中牡丹象征富贵,梅、兰、竹象征气节,荷花象征高洁,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鸟”中喜鹊象征喜庆,鸳鸯象征爱情,仙鹤象征长寿;鱼类题材,其谐音“余”是和“富”联系在一起,莲花与鲤鱼的剪纸,借其谐音,表示“连年有余”。吉祥图案题材的剪纸是采用谐音、象征、隐喻的手法,把文字、器皿、动植物等形象,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的图案,托物寄情,以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动物题材的剪纸,有的表现动物的生态和习性,大多则通过联想,赋予吉祥的象征意义。
民间剪纸样式较多,有窗花、墙花、门笺、喜花、鞋花、枕花、衣袖花、礼花等。
窗花是广大农村在逢年过节时张贴在窗户上的剪纸。窗花的样式自由,舒展,镂空透亮,题材广泛,应有尽有。
墙花是贴在室内墙上的剪纸。如贴在北方睡炕上的也叫“炕围花”,尺寸比窗花略大,多为吉祥图案,有的直接组合文字,有的则借物寓意,以图吉利。
门笺是春节时挂在门楣上的一种剪纸,它像一幅幅镂空的锦旗,两边较宽,下有一排流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喜花是结婚时张贴的剪纸。一般外轮廓为装饰花朵或几何形,内刻有喜庆文字,吉祥图案。
鞋花是用作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图案是一种疏而满的填充纹样,题材主要是花草鸟虫鱼。
衣袖花是指衣服袖口部位的刺绣底样,贵州苗族尤为喜爱,多为长方形,内为对称或均衡式纹样。
礼花是指向亲友赠送礼品所贴的剪纸。礼花多用吉祥的图案,对称的构图。有些地区常把它贴在窗上,因而礼花与窗花有相通之处。
当然,剪纸的种类远不只这些,而且运用到很多方面。
现代的剪纸,不但用于装饰,点缀墙壁、门窗、灯具和灯笼等,还常常作为礼品的点缀。大红色的朴实、浓郁的民族韵味,在剪纸艺术中尤为突出,它那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强烈色彩和造型上的东方文化内涵,极大地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三、我国不同地域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剪纸的风格与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及作者的文化素养、爱好禀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还与宗教信仰和古代先民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浙江剪纸历史悠久,乐清的细纹龙船花,温州地区蓝印花布的纹样和永康的戏曲人物剪纸都很有名。
广东佛山剪纸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享誉国内外。特别是用铜锡箔为材料剪刻的剪纸显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这类剪纸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是佛山的特产。
陕西自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大夏、北周、隋、唐等十一个王朝相继在此建都,是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地区。传说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就出生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省黄陵县。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青铜器、天文观测、历法、服装、陶器、乐器等古代发明,所有这一切无不给后来的剪纸艺术打上了神秘的烙印。陕西剪纸在艺术风格上是单纯、概括、淳朴庄重,讲究剪纸本身的文化内涵;在内容上,始终围绕“生产、生活、生命”三大主题。流传在这一带的巫俗剪纸和民间用于招魂辟邪的抓髻娃娃剪纸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在这种自然地貌和艰难环境中生活,人们考虑最多的是生存繁衍,因此,剪纸抓髻娃娃就成为这里人们对生命崇拜的群体意识。
云南剪纸普遍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绣花服饰的图样,二是用于佛事。绣花服饰剪纸大多在白族、彝族、纳西族中流行,佛事剪纸主要流行在傣族。20世纪50 年代后期,贵州、云南、四川的剪纸在众多文人剪纸艺术家的努力之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创作的大量现代剪纸使整个地区的剪纸风格由民俗型向观赏型发展。
东北剪纸的产生、发展同这里的自然环境、宗教、巫术、信仰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直接的关系。满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在颜色上,满族人认为白色为吉祥,红色为凶险。满族人剪纸不是贴在窗上,而是摆在窗台上,所以剪纸有些是立体的。
河北剪纸以丰宁的单色剪纸和蔚县的点彩刻纸比较典型。尤其是蔚县民间点彩剪纸,是当地民间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河北武强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当地刀刻刺绣花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其特色突出表现在“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等技法上。
一代剪纸大师王老赏是蔚县剪纸的重要奠基人。在他从艺四十多年中,王老赏把农民大众的文化趣味,及乡亲们的朴实情感寓于窗花刻纸艺术之中,总计创作了千幅以上人物刻纸样稿。他还创作了数不清的花鸟草虫窗花样稿,他制作的窗花色彩特别鲜亮、配色达到了精致如神的境界。
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流传很广,作者之多,产量之大,为任何绘画品种难以比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迅速消亡的趋势,如陕北高原过去家家都会剪纸,户户都贴“窗花”,可现在已几乎看不到窗花剪纸了。过去浙江乐清一直是外贸剪纸出口基地,细纹刻纸被人们誉为“中华一绝”。近年来已销声匿迹,这门绝活尚无人继承。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弘扬和保护蔚县剪纸文化遗产,从1950年到1955年,国家先后出版了《民间刻纸集》、《民间窗花》、《王老赏的窗花艺术》、《艺术戏曲刻纸》等四本画册。2003年中国美术馆首次设立常年陈列室时,把馆藏民间剪纸与无锡彩塑作为一个重要单元推出,现中国美术馆常年陈列室藏有王老赏的剪纸作品五幅。
鉴于世界的共识,上世纪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对“人类无年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剪纸艺术被中国文化部列为首批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保护的项目之一,我国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并采取在全国范围内对其进行普查、记录、出版、展览、研讨等保护性措施,因此迎来了剪纸艺术新的发展机遇。
著名美术史论家、八十多岁高龄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伯敏先生最近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剪纸艺术史专著《中国民间剪纸史》和汇集我国古代剪纸艺术精品的24米长卷——《千年剪纸民族魂》。《中国民间剪纸史》一书以“农耕文化影响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的观点贯穿全书,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开展拯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起到积极的配合作用;在民间美术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开拓了新思路,填补了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千年剪纸民族魂》以《中国民间剪纸史》为依据,集中了上至南北朝下至清末的剪纸代表作品,是一部形象化的我国古代剪纸艺术发展史,无论是收藏、观赏还是研究,都弥足珍贵。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现代化的速度下,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的重创,而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半。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而现在它正在消失,瓦解……我们必须把它保护起来,把根留住。
参考文献:
1田翔仁,赵所生,余乐孝.手工制作[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晓敏.王老赏剪纸原作惊现温州[N].美术报,2005-7-16
3斯舜威."三史罕人"再著新史[N].美术报,2005-5-14
4张树贤.耄耋之年著新书[N].美术报,2006-11-11
作者简介:
洪磊(1966- ),男,安徽巢湖人,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