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妄想症的治疗
2008-10-11孔方兄
孔方兄
一个人到底怎样才能摆脱自身的心理困扰,重返健康的人生?电影《充气娃娃之恋》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却没有圆满解决。
27岁的青年拉尔斯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他不敢跟女人交往,尤其不敢跟喜欢他(他也喜欢)的女孩相处。他的这种状况引起了哥嫂的关注,也引起了小镇居民的关注。在办公室里,拉尔斯的同事给他介绍了充气娃娃。每一个充气娃娃都有一个名字,甚至有血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订制,比如三围。更重要的是,充气娃娃跟真的女人一样,有性器官。拉尔斯给自己订了一个,然后把她当真人一样对待,带着她走进社交圈。这个充气娃娃叫安妮卡。拉尔斯的行为引起了居民的猜测,大家都认为他疯了。最后,医生认为拉尔斯患上了妄想症。小镇居民由先前的猜测嘲笑逐渐改变态度,帮拉尔斯实现自我救赎。他们也把安妮卡当成真人,让她参加社区的活动。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拉尔斯的病症根源是难产——母亲在生拉尔斯时难产死去,结果父亲有了自闭倾向,这疾病传染给了拉尔斯,拉尔斯一直以为,只要跟女孩在一起,他就会死于难产。这也是他关心嫂嫂的原因,他认为嫂嫂没有安全感。跟女孩有皮肤的接触,会造成他身体灼烧一般的痛感。因此,拉尔斯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躲避女孩们的追求,把自己封闭在车库里(那是他的家)。
医生治疗过程是在拉尔斯不自觉的状况下缓慢进行的。拉尔斯认为安妮卡有病,需要医生的治疗。他终于说出了自己恐惧的原因,能够接受女医生的抚摩了。后来拉尔斯认为安妮卡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在带着她到湖边散步时,拉尔斯想象安妮卡死了。小镇的居民为安妮卡举行了葬礼,把她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埋葬。在葬礼结束后,拉尔斯正式向玛戈(爱他的女孩)发出邀请。
电影讲述了小镇居民的善良和宽容,充满着互相关怀的温情。这也是拉尔斯心理疾病很快好转的原因。但是,这是导演的意图,而不是真正的治疗。其实充气娃娃安妮卡是拉尔斯的阿尼玛形象的外化。拉尔斯通过跟她的交往和对话,克服了自己对女性的恐惧——其实是对性的恐惧。随着年龄增长,拉尔斯的性能量也逐渐增大,性渴望和担心难产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的心理障碍,使他越来越恐惧性,也就越来越不能走近女孩,越来越封闭自己。这是他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而投射到充气娃娃身上的巨大的性能量——电影里人们说到安妮卡时总是把她跟性能力联系起来,也许这正是生产充气娃娃的目的吧——使拉尔斯的性能量得到缓解。当然他没有跟充气娃娃做爱(虽然他那些同事和朋友有这样的推测),而是在与安妮卡的交往中逐渐了解女性,使自己敢于走近女性。
在导演的意图中,只要充气娃娃死了,拉尔斯的病情就会好转。于是在拉尔斯的“配合”下,安妮卡终于重病不治,一命呜呼——医生特别强调这是拉尔斯自己的选择。而拉尔斯自己,也按照导演的部署,开始了与真正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思想的女孩交往,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是啊,这是多么美好的设想!可是,真正的心理问题却是不能这样解决的。拉尔斯的心目中,安妮卡死了,这就意味着阿尼玛的死亡,这就是异常心理状况的出现,意味着更深的心理问题,也意味着拉尔斯的心理问题加深了。按照荣格的理论,阿尼玛是男人的补偿性人格面具,拉尔斯处死了自己的阿尼玛,意味着他对自己女性气质的彻底厌弃,也意味着他将不再需要女伴。一般情况下,拉尔斯将变成女人,成为一个男同性恋者。
可惜的是,导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演在营造一种美好的社区生活,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爱护,对于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人们都能够给予宽容和帮助,使他摆脱困扰——
这是对美国式的社会理想最生硬的解读。
也是对拉尔斯的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