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2008-10-08梁志军
梁志军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如何开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是目前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通过几年来的农村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践,笔者尝试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更自觉地、自主地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将笔者的做法和经验作如下介绍,以便与广大同行共同商榷.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
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会学习,即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所以,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被公认为过时的、低效率的教学方式.而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仍然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目前正在研究如何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笔者几年来积极组织本校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初中数学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且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对象,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为了让课改一线教师提高认识,掌握新课程的要求,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培训教师,带领教师研究教材,把握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知识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新课程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数学的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思维;新课程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到知识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新课程要求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其目的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过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教材图文并茂,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章末小结”变为“回顾与思考”.在这部分,不是像旧教材那样将所学的本章知识系统地总结出来,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举出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例子,或是以提问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经过动脑思考后自己得出答案.新教材还在习题后增加了“做一做”栏目.这部分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能力,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
2.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务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一整套保证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大胆地进行学生学习主体性为重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此项工作的.
(1)创设情境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探究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课堂教学开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抛砖引玉,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2)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是主体性学习的核心.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不要事事包办代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和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质疑、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
(3)合作探究
在完成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达到知识共享,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探究学习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通过学习间的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4)完成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同步、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题,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联系,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个个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5)归纳提高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经验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
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巩固和归宿.没有实践,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改进教材,将一些不符合或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改为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而减轻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大胆地改变练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新课后立即进行实践应用.教师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
转变教师的角色,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学生这些主体性的发挥要靠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到热情热心、善教乐教,要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和需要,通过主导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学生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创见、发扬学生的主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多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完善.
3.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是开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固然要掌握知识,但更重要的还是懂得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也不是说不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学生不仅要热爱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学习中真正体现和保持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的侧重点.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即不但用旧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的知识,建立新的更高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