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有你
2008-09-27任勇
任 勇
我从教27年,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成为教研室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副局长.我的成长之路,更多地得益于解题研究;我的解题研究,更多地得益于《中学生数理化》.回首来路,满怀感激.因为,我的成长之路,一路上有你——《中学生数理化》.
《中学生数理化》,壮我上讲台
告别大学后来到中学任数学教师,我成了80年代教育园地里的一名新园丁.尽管在大学里学了不少数学知识,但初上中学讲台的我,数学课却不知从何讲起.45分钟的课,有时20分钟就讲完了,有时只讲到该讲的一半.我曾怀疑自己不是当老师的料子,并常常为此苦恼.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了《中学生数理化》,上面有许多数学知识梳理的文章,有许多有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文章,还有一些趣味数学问题,这些文章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启迪.原来一条简单的知识,就有那么多的运用;一个普通的问题,就有那么多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从此,我就自己订阅《中学生数理化》,每期一到,就爱不释手,篇篇细读,直至把书读红——其实就是用红色笔在杂志上画呀写呀算呀.就这样,我的数学教学水平,与我的阅读成正比,阅读得越多,提高得越快.
《中学生数理化》,像一片片绿叶,时时陪伴着我;如智慧的琼浆,壮我走上点燃理想和希望的讲台.
《中学生数理化》,助我当新秀
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促使我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初始的研究,层次非常浅.1984年,我尝试给《中学生数理化》《作业讲评》栏目投稿,我至少投了5篇,终于在1985年1月号上发表了我对学生一道错题的讲评.要知道,作为一名才上岗不久的新教师,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自己的名字能变成铅字,那是多么高兴的事!那时几元钱的稿费,能让我买上几本好书.
紧接着,我又对另一道错题进行讲评.后来觉得还可以再提高一点“层次”,我就尝试着写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补台成锥解题》终于发表了,我的《数学解题辨证观》又发表了.连续几篇文章的发表,使我增强了信心,也觉得可以在数学解题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在《中学生数理化》编辑部赵良河、刘庆玮等编辑的鼓励下,我又发表了五六篇文章,我开始受到数学教育界的注意.
在一次与编辑通信时,我谈到了想写一些关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稿件.编辑部一听到我的想法,立刻来信建议写成系列文章争取在杂志上连载.那时投稿发表文章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中学生数理化》让我写连载文章,是对我的最大信任,我必须很好地完成任务.于是,我不敢懈怠,抓紧时间写.1991年,我的有关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文章,分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运算、论证、运用、猜想、探索、创造、自学、审美能力的培养,连载一年.
一时间,我在福建龙岩山区出名了,我在福建省出名了,我在全国一定范围内出名了.当地的学校纷纷请我到他们学校给师生讲数学能力培养;外地学校也纷纷通过关系找到校长,要校长让我去他们那里讲;新学年分班时,许多家长都要求把孩子放在我教的班里.
我成教坛新秀了.1992年,福建省破格评8位高级教师,我是第一个破格评上的.
《中学生数理化》,促我成名师
后来,我又陆陆续续在《中学生数理化》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一统计,竟然有36篇.
《中学生数理化》在全国发行量很大,除了学生、老师订阅,数学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也订阅,连出版社、其他杂志社的数学编辑也订阅.
几家出版社的编辑看了我写的文章,很受师生欢迎,就来函约我在连载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写成书出版.能出书啦,更是令人激动的事!我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埋头写书.先后写了《中学数学学习法》,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数学解题百技巧》,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你能学好高中数学》,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第一本书获得中国学习科学学会优秀著作一等奖.
后来,出版社的编辑说,不能只写解题的,要扩大到教育教学领域.于是,我写了《数学学习指导与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应教育部之约,我的《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列入“教育家成长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我评上特级教师;1995年,我评上福建省优秀专家;1998年,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我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
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功,那是一路上有你——《中学生数理化》.
如今,我虽然担任教育局副局长,但我仍然每期翻看《中学生数理化》.一是我想保持对数学解题的敏感;二是我想从中了解课程改革的走向;三是我还要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数学、写些数学文章,不读书怎行?
“刊”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
数学教育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未来路上还要有你——《中学生数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