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
2008-09-09沈国金
沈国金
贷后管理作为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贷后管理弱化问题已成为基层银行信贷资金风险较大的环节,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基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
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贷后管理过分注重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考查,轻第一还款来源管理。一是在信贷投放时,单纯以抵押物是否足值来判断贷款的风险状况,对用什么标准去判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较为模糊。二是贷款放出去后对其用途不闻不问,自恃有足值的抵押物,致使在第一还款来源已明显变坏、贷款如期受偿明显受到制约的情况下,仍然认为贷款较为安全。三是风险意识淡漠,认为贷款有抵押,银行贷款也不会有损失,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贷后管理检查,思想上把贷后管理看成多此一举。
问题二:贷后检查不规范,检查整体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式。一是以业务繁忙为借口,不按时进行贷款后的跟踪检查管理,尤其是对上级干预或点贷的大额贷款的管理。二是贷后检查使用固定的文本格式,其调查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没有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和偿还能力进行有效分析,不能准确、详实地反映出贷款使用情况和企业的偿还能力。三是检查频率无法保证。不能按时对借款人进行首次跟踪检查和按规定频率进行日常检查,检查的随意性很大,检查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四是检查方式单一。往往以听借款人的自身介绍为主,以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简单分析为辅,缺乏第一手的现场实地检查。五是检查范围狭窄,不能涵盖所有的贷款。检查偏重于大额贷款和风险比较明显的贷款,对表面没有或者风险比较小的贷款很少检查或者根本不检查。六是对于上级统一发放的大额贷款和一些时间久远的已形成风险的大额贷款,总是认为不是我发放的,查也没用,主观不努力,致使基层银行不良贷款这个毒瘤越积越大,最终不可救药。七是检查的真实性不足,检查结果可参考价值不大。
问题三:动态监测和识别贷后风险能力较弱,风险预警信号不能被及时发现。一是贷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风险识别水平和技能普遍不高。尤其是财务分析技能明显不足,贷款风险分析报告以罗列财务数据为主,不会进行现金流量和中短期偿债能力等技术性分析,对贷款潜在的风险无法准确的识别和计量。二是部分贷后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贷后风险识别存在认识误区。三是风险识别方法粗略。贷后管理人员往往以定性分析代替定量分析,以经验判断代替实证分析,习惯于凭个人直觉和借款人的表面现象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对于贷款的风险程度缺乏数量化的描述。四是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传导不畅,无法及时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及时获得有关借款人的各种信息。同时对于会计、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评审报告又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五是风险识别的时效性较差。
问题四:风险预警机制运行不畅,风险信号传导阻滞,风险得不到及时的处置。一是缺乏规范的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大多数基层银行机构贷款管理工作都是由信贷科一个部门完成,贷款从贷前调查到贷后管理都由同一信贷员完成。由于受信贷员素质、制度约束和控制机制等因素影响,信贷人员自行风险预警提示的主动性明显不够。二是岗位职责不明确,风险得不到及时处置。三是贷款到期前不按时催收,造成风险积聚。四是对已经确认形成风险的贷款缺乏有效的清收措施,不能及时、足额的提取损失准备金。
问题五: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纠正体系薄弱,奖惩机制落实不到位。一是内部监督检查不力,检查的频次、内容无法保证,突击式、运动式检查多,常规性、规范性检查少。二是检查人员责任心不强,大部分内部检查人员碍于情面在检查时走过场,对于被检查部门在贷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三是处罚措施落实不到位。四是信贷人员岗位调整时,移交手续简单,移交内容不全面,导致难以划清和落实贷后管理责任。五是激励不足,贷后管理人员承担的责任与获得的报酬不对等,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问题六:过分看重和相信企业财务报告等硬件信息,忽视对法人代表道德、品质等方面软信息的考查。目前部分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查和贷后管理中,看重的往往只是企业财务报表和贷款可靠性报告等一些表面东西,并没有对企业法人的道德品质等进行认真考查,没有对企业法人代表的历史信用状况和金融意识进行全面分析。
加强基层商业银行贷后
管理的建议
明确职责,构建分层次的贷后管理责任体系。一是科学的设立独立的贷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各分支机构开展贷后管理和问题贷款的处置工作,从而在原有的审贷分离的基础上,实现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相分离。同时明确划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两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以避免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二是实行人员分工负责制,建立分层次的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对贷后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要重点培训宏观政策、产业知识和财务分析技术,培养贷后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能力。
规范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贷后管理检查体系。一是要明确检查时限。要对首次检查时间和日常检查频率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大额或者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要适当的增加检查次数。贷后检查要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便随时了解借款人的动态情况。二是要规范检查程序和方式。贷后检查要实行规范化、格式化作业,要根据贷款种类设计并使用不同的检查底稿。贷后检查应实行双人检查制,要对所有的贷款都进行实地检查。三是要明确检查的内容和重点。要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是否诚实地全面履行合同;借款项目是否正常进行;借款人的法律地位是否发生变化;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借款的偿还情况及抵押品质量、价值等变化情况记录是否完整真实。四是贷后检查报告应该做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要确保检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可用性。五是要建立贷后检查再监督机制,指定具体部门负责对贷后检查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及时预警,构建立体式的贷后管理预警体系。一是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对外要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从外部获得可用信息。对内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从会计部门获取借款人现金流量、结算频率、账户余额等情况。要通过内外结合,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建立动态贷后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预警。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贷后风险进行动态量化分析,并与定性分析结合后综合考虑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要尽可能地对贷后风险进行数量化的计量和描述。三是消除认识偏差。改变对“优良”客户贷后管理相对宽松的做法,特别要重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识别。四是完善预警信号传导机制。要实行贷款风险分析例会制度,定期组织信贷员对每笔贷款的风险情况进行集体分析,对于需要进行风险预警的,要及时向贷后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报告风险情况。要坚持审慎的风险评定原则,对于预警信号要宁可放大,不可缩小;要宁可错报,不可漏报。五是实行督办制度。对于发出预警信号可能形成损失的贷款,要指定部门指定人员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监督具体经办行贯彻实施。
加强内控,构建赏罚分明的贷后管理奖惩体系。一是要加强内部检查,建立横向制约机制。要采取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的方式对贷后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检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应该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季都要进行抽查。二是明确不同岗位和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一旦贷款出现风险,放款操作人员就要对操作性风险负责;贷后管理人员就要对检查失误、清收不力负责;同时高级管理层也应当对重大贷款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严格执行贷后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要变审贷委员会集体负责制为个人负责制,对贷后管理责任追究应该实行终身制,不管是否还在信贷岗位,只要还没有退休,相关的放款操作人员、贷后管理人员、甚至高级管理层就都要对由于其个人工作失职造成的贷款风险或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