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7年一道高考实验题的质疑
2008-09-08祝秋文
祝秋文
2007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第22 题第(1)小题:用示波器观察频率为900 Hz 的正弦电压信号。把该信号接入示波器Y 输入。①当屏幕上出现如图1所示的波形时,应调节竖直位移( 或↑↓)钮。如果正弦波的正负半周均超出了屏幕的范围,应调节衰减钮或Y增益钮,或这两个钮配合使用, 以使正弦波的整个波形出现在屏幕内。②如需要屏幕上正好出现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形,应将扫描范围钮置于1 k位置,然后调节扫描微调钮。
笔者对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考查方式持有异议,现讨论如下。
一、答案的表述形式问题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2005)第263页学生实验十一(练习使用示波器)中介绍J2459型示波器面板上“扫描范围”旋钮时这样表述:“扫描范围旋钮——用来改变扫描电压的频率范围,有四个挡,左边第一挡是10 Hz~100 Hz,向右旋转每升高一挡,扫描频率增大10倍。”依此类推出各挡频率范围分别是:第二挡100 Hz~1 kHz,第三挡1 kHz~10 kHz,第四挡10 kHz~100 kHz。而J2459型示波器面板上的“扫描范围”挡位标识从左往右分别是10、100、1 k、10 k。由此可见示波器面板上的“扫描范围”挡位与频率范围对应关系是:10(10 Hz~100 Hz)、100(100 Hz~1 kHz)、1 k(1 kHz~10 kHz)、10 k(10 kHz~100 kHz)。因此要在屏幕上正好出现一个完整的900Hz正弦波形,应将“扫描范围”钮置于“100”位置,然后调节“扫描微调”钮。从这个角度来说,上述②问参考答案应该是“100”,而不是“1 k”。
二、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
为研究答案是否唯一,笔者专门取几台J2459 型学生示波器进行了实际操作:由低频信号发生器向示波器输入900 Hz的正弦电压信号。实验结果显示:多数示波器,无论是将“扫描范围”钮置于“100”还是“1 k”,只要配合调节“扫描微调”,在屏上均可出现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形。这种实验结果超出了前述“扫描范围”挡位与频率范围的对应关系,比如通过调节“扫描微调”旋钮,“扫描范围”挡位“1 k”给出的频率并不只在1 kHz~10 kHz,而可以低于1 kHz。由此可见,“扫描范围”挡位能调节的频率范围,有的在该挡位与相邻的上一个挡位间给出调节范围(如“10”或“100”) ,有的则在该挡位的左右给出调节范围(如“1 k”)。所以上述②问参考答案应该是“100”或者“1 k”。
三、考查内容脱离实际
该试题考核示波器的正确使用。既有定性调节要求,也有定量测量要求。既考查学生对示波器的规范操作技能,也考查学生对其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内容涵盖较广。
据统计,该试题考生得分普遍很低(平均得分约2~3分),得满分的考生非常少。原因是大部分考生对示波器不了解,特别是对“衰减”、“扫描”、“外X”等旋钮的功能认识不够清晰(如无论该试题还是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都对外接X轴信号没作要求,但大量考生在填空中使用“外X”或“ ∞”)。或对扫描频率调节的意义不理解,大约有的学生在选择扫描频率处错误地填写“X增益”,把X轴的增益调节与X轴的扫描频率混为一谈。根据该实验答题中表现出来的错误信息可以认为, 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基本掌握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原理,这说明该试题难度很高,区分度很低,考查内容脱离实际。作为电学测量仪器,示波器的原理复杂,使用要求高,该仪器的使用在新课标中已不作要求,在历年高考中(除2003年江苏卷)也一直没有出现过。该题第②问作为纯操作性的实验题,这样的考查方式也欠妥。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考生只要知道“扫描范围” 和“扫描微调”两个旋钮配合使用即可,至于“扫描范围”到底应打在哪一挡,还与不同的示波器和不同的挡位有关,实验中试一下即可。
另外,据调查,湖北省很多县城以下高中很少有此类示波器,考生很可能连示波器都没见过,当然答题无从下手,只能从图2面板上看得清楚的字符中选择答案(如在选择扫描频率时错误地填写“X增益”、“外X”等),显然,这样的考查有失公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