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

2008-09-08吴长春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8年5期
关键词:习题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吴长春

新世纪科学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得高新技术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也使得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的创新能力和广博的科学知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爱因斯坦指出:“要高度重视培养人的创造性,教育的最高使命是使学生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而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注重前人已获得的成果,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物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物理教学应以实验为基础

我国现行物理课程标准,虽然强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在教科书上也不少,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绝大多数教师都未将实验摆正位置,只是把实验当成理论的附属物,实验教学只作为帮助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为解难释疑起铺垫的阶梯.

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应探索一条以实验为基础的新途径.在实验过程中要能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小天平、量筒、验电器、潜水艇、杆秤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或创新.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实验中,教材中的实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不够明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最后将实验器材中的冷水变为热水,光路传播路径变得明显了.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现象——探求规律——动手动脑——经受磨难——解决疑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非常有益.

二、强化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

在旧的教材和教学中,过分强调现成的概念、规律的结论,要求学生记住它,会用它解决一连串的习题.通过这种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不相容的.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加强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过程的实践.例如,在讲“电阻串并联”时,通过“灯泡亮度”实验,让学生按设计程序从不同的灯泡亮度中感受电阻变化,同时逐一回答教材中的问题,不断悟出串联、并联的不同效果,逐渐体验“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电路特征.虽然课上学生并不能归纳出串联、并联电阻公式,但学生在课后通过进一步的看书、查资料也不难掌握这些内容.这与和盘托出电阻公式,再用这些公式去解几个练习题相比,哪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不言自明的.

三、物理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科研实际

我国的现行教材中,由于课时紧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和解决真实的物理问题,而经常面对的是已经抽象的问题或习题,学生常做这类习题,虽然学会了套公式,考试成绩也不错,但却不会分析真实的物理问题.例如,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傍晚的太阳颜色为何是红色的?滚动摩擦为何比滑动摩擦省力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学生最感头疼,有些学生甚至大学毕业了,连一只灯泡都不敢更换.因此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开设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和实用意识.例如,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组织学生用盐水选种;让学生通过实验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否为纯金的;在学习安全用电后,组织学生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故障;学习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后,组织学生分析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产生的原因和乒乓球比赛中的上、下旋球技术使对手不易应对的道理等,真正的物理学是要联系实际的.在现代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向学生介绍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例如,激光、新型电池、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微波炉、电磁灶、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等知识.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实施物理创新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施,注重学生实践活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针对物理学科特点探索一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新时期有用的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习题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抓住习题深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