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2008-09-08王兰英
王兰英
德育是五育之首,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可数学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德育功能相对于文科来讲是隐性、潜在的.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和贯穿德育任务呢?
一、用我国光辉的数学史、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古往今来,我国数学有灿烂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类似的素材还有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古代的“勾股定理”等.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用有关例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刻苦学好数学.
二、应用有关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很多,如方程应用中的行程、工程、商品利润率、存款利息等,函数知识中的手机费和电费等.课堂上教师应用通俗易懂的实例讲解这些知识,课余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作业,如建议学生交一次电话费,到银行存钱时计算应得的利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变化,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培养和发展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学习数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数学之美表现在和谐、对称、统一等方面,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体现在它的对称性.又如美学造型方面注重的“黄金分割”在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就连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也使用了“黄金分割法”.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鉴赏、体会数学美,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存在着矛盾、运动和变化,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分类、运算法则是对立统一的具体体现,一些概念、法则、公式之间的相互制约、依赖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反证法是否之否定规律的体现,教师在讲解相关的知识点时,要适当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教学实践时,教师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