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数据说话
2008-09-03知心大哥
知心大哥
学会用数据说话,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如何发展?当然是科学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既而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要真正做到上述要求,除了要对事物从宏观上进行定性分析外,还要从微观上进行定量分析,这就要用准确的数据来决策。切不可心血来潮,凭一股热情贸然行事,或凭想当然做出决断。
学会用数据说话,又是求真务实改进机关学风和作风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因此,学会用数据说话,必然督促各级机关无论是撰写文件,研究课题,还是指导工作,都要从调查研究入手,掌握第一手材料,用准确的数据论证为什么这样做,胜算的几率有多少,不能凭老经验处理新问题,不能靠大概其面对新挑战,更不能随意“拍脑袋”,以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为赌注,堆砌个人的政绩。
为说明怎样用数据说话,笔者特推荐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关于当前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下称《任务》)一文。此文已于2008年5月28日,由国务院以国发〔2008〕16号文件,用“通知”这一文种批转各省市。该文件的特点是简洁有力、求真务实、善于用数据说话,堪为撰写专题工作的阶段总结和下步安排之类文件的范文。
一、用数据说话,贵在数据丰富,不宜单一片面。
《任务》一文仅五千余字,可谓惜墨如金。但引用的数据却多达百余。其中为说明“我国经历了一次历史罕见的大地震”及“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取得阶段性成果”,所用数据便有60多个。数据虽多,但却多而不繁,并不给人以罗列数字之感。原因就在于数据类型丰富:有时间数据、地点数据、人员数据、救灾抢险数据。这些数据中,又有综合数据、分项数据,许多数据还有时限上的界定,故能全方位说明问题,从而避免了数据单一可能造成的片面性。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组成小分队,冒着余震、泥石流、滚石等危险,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于5月14日中午到达全部受灾县,15日24时到达全部重灾乡镇,19日14时28分到达灾区所有村庄。”此段中的时间数据都有时限上的界定,地点数据则分“受灾县”、“重灾乡镇”、“村庄”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或用“全部”,或用“所有”这些表明程度的词汇加以说明,从而给读者一个很明晰、很生动的抗震救灾的立体时空形象。
二、用数据说话,贵在数据精确,不宜含混模糊。
如,“截至5月27日12时,已确认因灾遇难67183人,受伤361822人,其中四川省遇难66674人、受伤350133人。此外,尚有20790人失踪(四川20779人),其中相当数量可能已经遇难。估计这次地震遇难总人数将超过8万人。”此段中人员数据精确到个,没有××余人这类大概其的数字。这既是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宗旨的体现,也是求真务实作风的体现。
无论是干工作、写文章,求真务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有没有足够的、可信的数据。正是文中引用的这些数据表明了“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正是这些数据表明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前一段“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取得阶段性成果”。试想,若连个准确的数字都没有,还奢谈什么“有力有序有效”?
三、用数据说话,贵在留有余地,不宜把话说绝。
更为可贵的是,即便引用了如此多的数据,文中仍特意说明:“由于统计尚难完全,余震仍然不断,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还没有见底,实际情况可能更为严重。”中央在撰写文件中的这种实事求是精神,这种留有余地的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
四、用数据说话,贵在该用则用,不宜滥用乱用。
如在“全力解救被困人员”、“救治受伤群众”、“安置受灾群众”、“抢修受损设施”等四个方面,用了30多个具体数字,以说明抗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做好宣传报道”一段中,就没用一个数字。因为在这里大谈印发了多少文件、召开了多少会议、编写了多少简报、张贴了多少标语、举办了多少培训班、写了多少决心书,不仅于现实工作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反使文件显得虚幻、冗长、拖拉、不实。常见一些基层单位喜欢在总结安排中,编造使用这样一些数据,以表明态度的积极。其实这种用文件贯彻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的做法,正反映了作风上的浮夸与不实。
圣人云,见贤思齐。对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笔者一直以为,除了领会其精神实质、身体力行外,从中学点求真务实的文风也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