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文学世界
2008-08-30畅然
畅 然
课文链接
斯特凡·茨威格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好是奥地利历史上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维也纳,也就是当时奥匈帝国的首都,茨威格给予的评价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青年维也纳”文学团体的崛起很快便成为了奥地利和维也纳文学界的中心。茨威格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学氛围中走上文坛的。
还在中学期间,17岁的茨威格就在报纸上发表他的第一首诗歌,在读大学时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银弦集》。随后,茨威格曾尝试过诗歌、戏剧、传记和长篇小说的写作,但他的文学才能主要是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家而显示出来的。
茨威格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心理分析,能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比如在《看不见的收藏》中,他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双目的残废人。这个盲人在几十年中辛勤不懈地从事绘画、版画的收集,收藏品最后变成了无价的宝藏。有一次,一个大古董收藏家到他家来,盲人骄傲地把自己的收藏品拿出来请人家鉴赏,他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拿给人家的竟然是一张张的白纸。原来他的妻子和女儿早在通货膨胀的日子里就把他的珍藏全部出售了,也只有这样才挽救了一家人没有死于饥寒。这篇小说同茨威格的《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桎梏》一样原是以控诉战争为主旨的,但也可以从中读出许多精彩的心理分析的笔法。
最著名的还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13岁的纯洁美丽的女孩对一个登徒子作家一见倾心,终生无悔无怨默默地爱着对方,最后,竟像妓女般委身屈从。而对方则是一个心肠冷淡,自私自利的人,大半生都生活在一个只有性而没有爱的世界里,他对女孩的热情浑然不知,对女孩的付出熟视无睹,即使结尾处那难得的感动也已经是故人逝去,为时已晚了。
另外,他还著有《三大师》、《三诗人》等文学传记,及许多随笔。文笔精致,激情满纸。可是这位杰出的小说大师,于1942年2月,他自觉得长久的“心灵饥饿”而不得补偿,又因当时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于是携他的夫人在巴西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