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单元检测题

2008-08-25

关键词:走马灯大师故乡

(本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7题 22分)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蹲(jū) 木(zuò) 土(kǎn)

(niān)

B.起(lüè) 桶(ɡū) 鸡(yān)

(wèi)

C.枸(qǐ) 门(méi) 柜(chú)

菜(xián)

D.元(zhěn) 车(yìn) 炖(wéi)

仁(yì)

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

A.糯米 褒贬 熹微 不记其数 ()

B.招徕 淳朴 藉贯 顾名思义 ()

C.过瘾 家醅 吹虚 兴高采烈 ()

D.纽扣 犯怵 腌制 引精据典 ()

3.结合课文有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我们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B.《云南的歌会》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C.萧乾的《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D.冯骥才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4.依照下面句式,仿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关于“幸福”的排比句。(2分)

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5.下面四句中,反映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2分)

A.闲来垂钓碧溪上B.箫鼓追随春社近

C.零丁洋里叹零丁D.沙场秋点兵

6.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下面一则消息,请你帮他做些修改。(6分)

我班李峰同学光荣当选本月“校园节约之星”。自我校开展“节约伴我行”活动以来,他积极响应,不但自己历行节约,还和几位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节约行动小组,A.主动承担节电节水的义务监督员,坚持天天检查寝室和教室的电灯以及水龙头的关闭情况,使学校“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大大减少。另外,他还坚持带领小组组成拣拾易拉罐、矿泉水瓶、包装纸盒等废弃物,把卖废品的钱捐给“希望工程”。B.李峰的行为在学校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来并改正。(2分)

①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A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分)

(3)B句成分残缺,可在__________一词后面加上__________。(2分)

7.结合语境,按要求答题。(4分)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__________”。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理解 (8~23题 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千 金 市 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①涓(juān)人: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期,旧读(jī)现在统读qī。

8.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3分)

(1)君之,三月得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报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事死马而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以千金千里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千金市骨”是一个成语,请解释它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你是君王,你赞成涓人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人 生 如 瓶

罗 拉

①“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品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远,振聋发聩。

②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面注入任何液体。

③如果它装满了卑劣和庸俗,就绝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有了自私和冷酷,便失去了博爱和热情……

④今天,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票子、位子整日忙忙碌碌;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但我们的神经依然绷得紧紧的,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没有一天感到轻松、感到欢乐。这是为什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则故事。

⑤一个自以为对禅理很精通的和尚,一直没有开悟,便向一位大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大师对他的讲述毫不在意,只是一个劲儿为他沏茶。杯子已经满了,但大师还在不停地倒茶。水从杯子里流出来,淌到桌子上,淌到求救的和尚身上,大师好像没有看见,还是不停地为他倒着茶。

⑥“大师,茶水已经满了,杯子已经装不下了。”和尚说。

⑦大师面无表情地说:“哦!倒空你的杯子,不就能继续装了吗?”

⑧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里,装满着欲望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和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和烦恼,宁静与欢愉当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⑨一个想献身于人类公益事业的人,他必将无暇顾及自己物质上的私利。

⑩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新婚燕尔,搬进了五层楼上的三间小屋,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后来,客人来了,看见只有两把椅子而没有其他的坐处,只好快走。正如居里夫人后来所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宁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正因为他们远离人事的侵扰和炫目的盛名,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攀登不止,终而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1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潜心学问,心无旁骛,矢志不渝。

{12}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他一生只“钟情于书”,博闻强记,学贯中西,辛勤探索,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但他一生深居简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重金聘请,并拒绝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拒当“东方之子”。一次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钱钟书出席,他竟称病辞掉。事后,有人问起此事时,钱钟书道:“没有时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真是大智若愚,大音若稀。

{13}人生之瓶,注入高尚与纯粹,人的一生将显得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大师为和尚倒茶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何理解“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句话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⑩段和{1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分别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标题“人生如瓶”的含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写出两条有关人生的名言警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有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儿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儿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儿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选文有改动)

18.故乡的元宵为什么并不热闹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介绍了故乡元宵的哪些风俗习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为什么详写看走马灯和孩子自己的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通过回忆故乡元宵节的几件事,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和《端午的鸭蛋》是同一作者所写,请从语言表达方面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的家乡的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呢?请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一种风俗习惯。(不超过10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命题人 李志红)

(答案在本期找)

猜你喜欢

走马灯大师故乡
装扮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走马灯
故乡
神奇的走马灯
故乡常在我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