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教学
2008-08-25杨平
杨 平
一、达成一种共识
关于方法的知识最有价值。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方法的知识。”毛泽东同志也曾以“船”和“桥”来形象地说明方法的重要作用。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曾指出:“科学是依赖于方法的进步程度为推动力而前进的。”这都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就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相当精辟地论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论语》也以相当的篇幅记载了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至今对于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代宗师叶圣陶在从事教育研究和教学的70余年中始终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并一生为之奔走呼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便是叶老教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他反复强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达到“不待老师讲”、“不待老师教”,学生便“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在学海中泛舟采宝,获得知识的宝藏。
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严重的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只重视知识,而轻视能力,只“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现象还比比皆是。
当今的人才,应该是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学习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点,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达成共识,并努力转变观念,由只重“教”向“教”、“学”并重转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明确一条思路
坚持学法与教法相统一,将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为学法指导的主要形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这句话点明了两层道理:一是学法指导虽有其独立性,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为载体,实现学法与教法的有机融合;二是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方法来确定教学的实施方案,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从中引出规律,总结方法,以达到传授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无疑,“照葫芦画瓢”、“照猫画虎”应成为学法传授的最主要的方式,“葫芦”、“猫”即指教师示范的学法。教师心中要有“葫芦”和“猫”,并能将其画法像真正的画家一样,一笔一笔地勾勒出来,让学生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法可依、有式可参。如教学文言文,可采用下列方法:一读,确定字音,读准节奏;二画,勾画难点,思考质疑;三释,由词及句,疏通文意;四述,展开想象,合理复述;五品,体会感情,品味特点;六背,加强背诵,深化理解。教师先以一篇课文为例,遵循“读画释述品背”的六字模式,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一步步给学生作出示范,然后放手让学生依照此方法学习其他文言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只有教师用“一”来讲清规律,教给方法,学生才能获得启迪,从而独立“反三”促使其学法的形成并迁移。这就给教师的教学至少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研究学法体系,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语文学法的内涵及外延有深刻的理解;二是将学法纳入教学内容,写入教案,并注明实施方式;三是对所传授的学法及时总结、归纳,对学生掌握学法的情况及时反馈,以寻求学法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抓住一个关键
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法教学的突破口。学法指导的内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有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习惯。因此,学法教学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出发点和突破口。
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培养习惯应从六个方面入手,即培养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听课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只要以培养认真思考的习惯为前提,以培养使用工具书、独立作业的习惯为基础,以培养预习、听课、复习的习惯为途径,就一定能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种学习方法的动力定型与条件反射。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能急功近利,指望学生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曝十寒,浅尝辄止。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例如,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应该教给学生勾画关键词语、揣摩推断词义、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从学习材料中发现精华所在,让学生做摘抄、制卡片、搞类编,积累语言材料,并随时列提纲、写提要,写出读书笔记,叙体会,抒感想,议追求,论人生。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所读之书及读书笔记,并及时指导。这样,长此以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自然就会养成。
一旦学生对学法了如指掌,而又用之“习以为常”,语文教学便会进入“豁然开朗”的崭新天地。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