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2008-08-25孟祥云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教师应语文课程

孟祥云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民族的希望工程,而这个工程必须从教育着手。教育改革说到底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执教者的从教目的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言堂”、“满堂灌”、“师道尊言”等教育现象。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要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标”的规定下,语文教师有四条新的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综合理解四条理念的思想,就是以全新理念武装自己,以全新的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为了达到这种教育效果,我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角色转变:

一、教师应由原来的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把本课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教师一说到底,累得不亦乐乎,而学生的接受效果却不尽相同,有兴趣的学生可能会蜻蜓点水式地应付一下,大部分学生会如雾里看花,形象模糊。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应该注意整合教材,认真揣摩每一个教育个体,设计相关的教材内容方面的问题,要注重全体学生,让生与生间进行交流,师生共同促进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现代诗的学习,对于诗的教学,一向都是一个难题,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教材,在读中感受诗的整体内容,找住诗中的每一个意象。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此诗中相关问题。让诗的内容在学生的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拔,诗为了适合格式的要求,往往在形式上有所改变,会出现倒装或省略的现象。在读的过程中为了帮助理解就从内容个给予调整,这样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诗的内容。

这样的课堂模式,教师从原来传授知识的人变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人,课堂效果也会更佳。

二、教师应变课堂主宰者为平等交流者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内容,一切唯师命是从,稍有异端立刻打死,这样势必挫伤学生自尊心,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让他们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比如,在学习《羚羊木雕》这一文章时,故事中许多生活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加上娴熟的倒叙、插叙的运用,出色的气氛环境的渲染,都为文章增加了可读性,然而究竟该如何认定文章的价值取向却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此教师不能草率地决定文章谁对谁错,应从文本的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启发学生发问,估计学生会问:“送羚羊木雕对不对?”“爸爸妈妈是不是重财轻友?”“作者的意思是什么?”“这究竟应该怪谁呢?”

根据学生提问归类,让他们以辩论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我自己的教学实录初步了解到学生以下两种不同的结论:认为这事怪父母的理由是:①父母把木雕给我,我就有权送人;②木雕贵重父母应及早告知给我,不能等出现了问题再埋怨我;③万芳是我的好友,父母应该尊重我,尊重万芳。

认为此事怪“我”的理由是:①我未经允许将家中贵重的东西送人这样欠考虑;②我要和父母沟通,防患于未然;③好朋友也不一定要送东西。

这种辩论的效果,将传统的教师传授朗读技巧的教学行为转为启动、指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技能的习得与情感的领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师生在共享碰撞评价中既生成方法,又提升情感,这既是教学智慧的彰显,更是新课程理念变培养知识人为生成知识人的探索实践,同时也实现了教师角色转变。

三、教师应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建设者

传统教学目标统一、课程统一、考试统一,教师教育如工厂的流水线千篇一律,有的认为我教过了,会不会责任不在我,这样僵化的教育模式,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不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而应是面对教材、学生、环境、教师四个环节,全面整合翻新组装,将原来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多元课程、生态课程,让学生饶有趣味的学习。

例如,对《纸船》一诗的学习应该重视情感价值引领,首先,创设文化情境,拔动质疑琴弦,问:冰心坐大邮船赴美,流泪折纸船。她为何流泪呢?然后,散读作品、初读作品梗概,再次,独立选择评点,交流生成方法,最后揣摸生命体验,链接现实生活进行课下探究,探索生活中的母爱及感恩图片,如:一个母亲因在大火中奋力举起孩子而留下了在火中双手托举的永久姿势图片等,带着一个问题走出课堂。

在此教学中突破了常规的模式,即把思路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的思维方式,突显探究的张力,诱发了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阅读的过程就可化为一次生命前行的鲜活过程。

四、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灵魂的导游者

传统教育教授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更有许多的学生因成绩不够理想自卑、沮丧,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虽然在分数上不够理想,但在其他方面一定会有闪光之处。教师不能总是把“恨铁不成钢”挂在嘴边,这样会挫伤学生自尊。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要重视常识教育,要对每个学生适时给予肯定。

为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把握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玄机,用心寻找一个契机、一把钥匙,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期待的耐心和信心,更需要具有能发现感动、领悟感动的教育者心灵。

(作者单位:河北黄骅市黄骅镇中学)

猜你喜欢

教师应语文课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