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教学的一点探索
2008-08-25霍国强
霍国强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的天平越来越向综合能力倾斜,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可是教师由于急功近利,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杂乱无章、深浅无度、重叠反复的现象,过分追求“速度”,忽略“质量”,结果事倍功半。那么,培养阅读能力,究竟培养什么?我想“能力”二字的精要无非是一种机智的整合,灵活的变通;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高中阶段阅读能力的训练更应注重整体性和迁移性的和谐统一。
高中阶段是以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从小学到中学,阅读教学可以划分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即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环环相扣的四个阶段,不仅反映了阅读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而且也反映了阅读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反复性。
高中阶段,是以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为主的阶段。评价性阅读与理解性阅读不同的是,前者以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思想观点来评价作品,后者则以理解作品客观反映的思想观点为目的。因此,高一年级除训练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想象与联想,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方法外,还应着重在思想观点上加以指导训练,提高学生对文章准确鉴别和评价的能力。从高二下学期到高中毕业,是以创造性阅读为主的阶段。这是阅读训练的高级阶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创造性的阅读是指根据一定创新目的,或以提出某一观点,验证某种假说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阅读。它的最大特点是使读者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自我,从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引起触发,得出新的创造性的设想或认识。这种阅读过程应充满追求创造新意的欲望和动力,充满专注和怀疑的精神,充满迸发灵感和顿悟的喜悦。这个阶段,教师应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知识较丰富,想象、联想、概括和推理等能力已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促进创造性阅读的心理形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这无疑是对上述高中生阅读能力训练阶段的具体诠释。
阅读能力的训练应注重整体性和迁移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在横向的面上给学生以更加宽阔的视界空间,而又不造成“喧宾夺主”,“顾此失彼”的训练混乱,这确实是近年来困扰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具体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要将教材和相关读本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各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和要求,融入《语文读本》中的相关篇目,使课文学习得以延伸和扩展,收到触类旁通,拓宽视野的效果。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在扩展其阅读广度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感知力度,即阅读教学中整体性和迁移性的融合贯通。这里的整体性是强调读者宏观的视角,而迁移性是强调阅读材料间的联系性。整体性不是泛泛而论,迁移性不是牵强附会。整体性是多给学生一个感知感悟的平台,在阅读中布设多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形成网络。迁移性则是借课外之“石”,攻课内之“玉”,达到触类旁通。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题材但却是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较,如有关登山题材的教材:《登泰山记》、《游褒禅山记》等。高一第二学期文言文中属于“记”、“论”、“序”等体裁的课文较多,在教学中我同样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文体不同作者的教材进行比较,如属于“记”类的《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五人墓碑记》、《病梅馆记》;属于“论”类的《过秦论》、《六国论》等;属于“序”类的《送东阳马生序》、《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伶官传序》等。还有文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特点的比较,如“赋”体中的骚体、汉赋、骈赋、律赋以及文赋的相承和区别,比较阅读文赋中的《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与其他赋体在行文形式特点上的不同。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性不是文意的单一的把握,而是把它放在更大的环境中的一个局部看待。这是更大意义上的整体性,在这个空间内的所有文章,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都是一种在整体之中的迁移感知。而这种具体落实在比较阅读中的迁移性,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以及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新的认识,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各种联系,更加深刻、透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阅读材料的能力。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性和迁移性的融会贯通。
在课文内容与背景的整体感知方面,如读韩愈《师说》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文,进一步了解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所导致的门阀制度的权势垄断,也就是《师说》中的“厌学耻师”的前提背景。
精心设计写作训练是对阅读能力的巩固和升华。我们更注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用书面语言去调理,整合“读”的思维。这里举一个教学实例,在文言文《六国论》的阅读中,我结合上一学期学过的《过秦论》以及刚学的《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等文章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们把各篇文章的相关内容摘录下来,并重新整理、组合,编排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定其文题为《“亡国之道”,哀之鉴之》。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潮,纷纷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将几篇文章中的内容摘录出来,编排成文,得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
此项训练,也切近最新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思想,即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强调这样的认识: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即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读,决不能当做学习古汉语语法的文字材料来读,着眼于阅读能力的考查,更注重人文功能这一灵魂的体现。
如何使不同的阅读材料,在一定的环境中发挥其整体性和迁移性的和谐统一,真正做到不是牵强附会,而是相得益彰;不是泛泛而论,而是鞭辟入里;不是徒劳无益,而是事半功倍。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归宿,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市新世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