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考试
2008-08-23刘杨
刘 杨
秋风乍起,枫叶红,杏叶黄。空谷落叶堆积,聒噪飞鸟远逝。
期末渐近,社团歇,活动止。自习人头攒动,虚浮喧嚣沉淀。
当考试像秋风起枫叶旋一样自然而悄然地到来,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时,我们才猛然惊觉它的触须已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当逆着时光的大学生活在记忆的底片上显出轮廓时,我们不禁心慌。这也许是考试的最大功用吧,尽管此话不无讽刺但是事实。
大学是自由的天堂。自由被崇尚着,同时也被滥用着。滥用这种自由犹如滥用药物产生药物依赖,让大学生活呈现出异常“热闹”的景观——老师台上讲得忙,学生台下闹得慌;交头接耳乱吵吵,卿卿我我也不少;老师转身擦黑板,学生溜了一大半;四年一过鸟兽散,才觉蹉跎却已晚;大学虚度这四年,不如卖卖茶叶蛋;劝君今朝多读书,莫学吾等无出路。
不同年级的人看了这首出自大四学长的诗总会有不同的感受,但都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后悔。管中窥豹,自由掩盖之下的散漫可见一斑。
考试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出现,将名为自由实为散漫之种种慢慢聚拢束缚。在考试的整个过程中,你可以发现诸多柔软的可供操作的软肋。揭人伤疤的手是轻柔的,心是慈悲的,让你在被刺痛的同时,依然能感到温情的抚慰。
痛是不可避免的,反思是必要的,并且在对一个学期学习的反思中越是深入,越是痛苦。当然这取决于平时的学习态度。睡过了春夏,到了秋季颗粒无收,缺乏物质保障的人会让心底的恐慌如喀斯特地貌下的暗流涌动。肆无忌惮地虚度平日光阴的人,或是一边信誓旦旦努力学习一边让时光在不断的立志中流走的人,或是在各种冲突之中将学习置于阴暗角落的人,面对将要到来的考试,除开“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少部分人,觉悟稍稍高点的大多是一边自责一边心慌,一边“临时抱佛脚”来减轻心慌。破天荒地“驾着UFO”闯入图书馆,不乏其人。自习室人满为患,座无虚席,书页翻动的声音和有些默读中迸出的微小声音如水流汇集。空气开始污浊,温度开始升高。翔实的笔记本、教师的课件、上届的骨灰级考卷也突然传递开来,真有“薪火相传”的味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术也被应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老师的出题路线、风格、套路也成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
所谓的“软肋”和“温情的抚慰”,其中的玄机大家都心照不宣。在大学自治的呼声下,在自由的氛围中,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表演中,考试近乎沦为纯粹的程序,全然没有了昔日高中的威力。我没有推崇中国颇受诟病的考试制度的企图,只是想问一问大学考试制度的意义何在?如果说它的存在具有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价值,那么对于那些突击复习以期“杀出重围”的人来说有必要吗?那些短时期内强行背记的知识在艾滨浩斯的理论和曲线面前有意义吗?再者,几成传统的开考前任课老师划“重点”和“范围”甚至干脆将题目一股脑透露给学生的举措,只不过给赤裸裸的机械化的“流水线生产”放了一些烟幕弹而已。最后,及格与不及格的“生杀”大权老师全然在握,其中的主观因素不仅让人难以忽视,更可以提供恶意揣度的靶子。开罪老师而徘徊于及格线之外的事有之,学生贿赂老师以期顺利过关的事也不少见,更不用说学生与老师平时功利性色彩浓重的博弈。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昔日变幻的光影已无处寻觅,今日呈现的画面在不断变化。昔日屈原九问,今日鄙人一问:考试究竟带来什么?带给人酸楚和无奈的心慌吗?带给人“废寝忘食”的黑色考前突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