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枝”的疑惑与断想
2008-08-23高志会
高志会
ト私贪嫫吣昙渡喜嵊镂慕滩闹校收录了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词的第一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于“别枝”一词,课本的注释是:“别枝,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这个解释显然是把“明月”和“别枝”当成两个并列施动主语对待的。翻译本句为现代汉语就是:明月树枝使栖息在树上的鸟鹊受到惊吓。让人费解的是,明月是大自然常见的事物,树枝是鸟鹊经常栖息的地方,明月和树枝又怎么会“惊动”生活在大自然中,又常以树枝为栖息地的鸟鹊呢?
ゴ着这个疑惑,我查阅了《宋词鉴赏词典》、《唐宋词选》和《汉语大词典》。三种书上的解释各不相同。《宋词鉴赏词典》说:“‘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上的乌鸦惊动了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注的《唐宋词选》中对这一句的解释是:“别枝,斜出的枝。这句说月光明亮,惊醒了栖息在枝头上的喜鹊。”《汉语大词典》对“别枝”的解释是:“谓花、叶离枝而落。另一枝;斜枝。唐方干《字字有功》诗:‘鹤磐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沈砺《感怀》诗:‘新蝉噪罢夕阳移,更曳残声过别枝。”看的解释越多,疑惑也就越多。我觉得《宋词鉴赏词典》的解释有些奇怪:“月亮落了”,乌鸦正好睡眠,怎么反倒“把树上的乌鸦惊动起来”呢?《唐宋词选》认为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这种解释看似有理,细想也似乎不对。因为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鸟类不会因日月星晨的升落而“惊”。我们的课本解释显然与《汉语大词典》中的“别枝”解释相同。但《汉语大词典》所举的两个例句,并不是名家名句,但句中的“别枝”的确合乎“另一枝”或“斜枝”之意。而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可以说是名家名作中的名句了,却没有被选为例句。这是否是编选者太粗心了呢?有这种可能。但我认为更合理的解释应是,这句中的“别枝”不是“斜枝”或“另一枝”之意,所以没有入选。
ツ敲凑饫锏摹氨鹬Α比绾谓馐透符合作者的原意呢?据本人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来看,“别枝”应作“彆枝”解。“别”字读四声时同“彆”,《汉语大词典》:“亦谓朝相反方向弯曲。”繁茂的树木往往在经过大的风雨后,有的树枝会互相别在一起,日后由于生长或微风作用,有时又突然分开,发出大的声响,尤其在寂静无声的夜晚,鸟类常以为是有其他动物袭击而被这种意外的声音惊吓。因而“别枝惊鹊”应读为“别(biè)枝惊鹊”。这一句的解释也应是:明亮的月夜里,突然松开的别(biè)着的枝发出的声响惊动了睡眠中的鸟鹊。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乎情理,也合乎词的上片以动衬静的意境,同时才更合乎《西江月》曲谱音韵上的要求。如上那些诸多不符合作者原意的牵强解释,是诸家缺少农村生活经验所至,应当予以纠正。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