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2008-08-19

卓越管理 2008年7期
关键词:价位成本管理

李 肃

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好“两个经营”,对外经营市场,对内经营人才。作为总成本中最活跃和最有激励性的活化成本,人工成本是激活其他物化成本的最关键因素。在成本管理中,随着市场的日臻完善,企业物化成本方面的可挖掘潜力越来越少,在人工成本方面的可挖掘潜力越来越大。而企业人工成本的概念,也逐渐向人力资本的角度转变。人力资本的被接受,将使传统人工成本发生本质变化,已经演变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成本管理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向管理要效益的今天,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应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工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工成本管理问题提上了企业的议事日程。

加强人工成本控制的意义

加强人工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核算,改善成本结构,降低总成本 人工成本作为总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成本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人工成本的有效监控、管理,抑制不合理的人工成本支出,同时也带动对其它成本项目支出方向的跟踪分析,从而实现真正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人工成本控制,有利于加强劳动管理 人工成本支出的多少和企业用人数量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加强人工成本核算,促进企业定员、定岗、定编工作的开展,控制浪费用工现象,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员工素质。

加强人工成本控制,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人财物是企业的核心,人是核心的核心,通过对人工成本的有效管理,带动企业其它层面的管理,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

人工成本的范畴

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的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包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等。

●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实物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其范围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 社会保险费用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各项保险费用。

● 福利费用是指企业在工资以外实际支付给职工个人以及用于集体的福利费用的总称。主要包括物业管理费、冬季取暖费、医疗卫生费、生活困难补助、计划生育补贴和托儿补助费等福利支出费用。

● 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培训费用。

● 劳动保护费用是指企业为实施安全技术措施、工业卫生等发生的费用,以及用于职工劳动保护用品(如保健用品、清凉用品、工作服等)的费用。

● 住房费用是指企业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而支付的所有费用,如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等。

● 其他人工成本是指不包括在以上各项的其他人工成本项目。如工会经费,外聘人员的劳务费、咨询费,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对职工的特殊奖励等。

人工成本管理中常用的分析指标

常用的人工成本分析指标有三类: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人工成本结构指标、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标。

人工成本总量指标常用人均人工成本来反映 其计算公式为: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通过对“人均人工成本”的历史分析,可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绝对水平的变化;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横向分析,可以反映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根据效益、规范、合理的原则,各企业应把人工成本水平控制在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水平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人均人工成本的增长低于人均业务收入和人均利润的增长幅度。

人工成本结构指标是指人工成本各组成项目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某组成部分所占比重=(该时期某组成部分数量/同期人工成本总量)×100%

“人工成本结构”可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况,企业分析一定时期内的人工成本结构,可以看出人工成本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另外,计算不同时期的人工成本结构指标,并进行对比,作动态分析,找出结构变动原因,采取措施调整不利构成。

强化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途径

综上,我们可运用人工成本分析指标,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与之可比的其它企业横向比较,另一方面与企业自身进行纵向比较,合理剖析本企业内部人工成本竞争力的高低,加强人工成本的有效管理。

(一)把企业培育成为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主体

要提高企业各层面对人工成本控制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人工成本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保证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通过对人工成本管理的广泛宣传,无论是决策层、一般管理层,还是直接生产者,加强了成本管理的理念,自觉地将企业和自身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但促进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包括人事改革在内的企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把人工成本管理同预算管理结合起来,推行标准人工成本制度 企业既是成本行为的主体,更是财务行为的主体。因此,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要融于预算管理之中。要以车间或工序为单位,根据操作规程和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在预算人工费支出的基础上,制订标准人工成本。着重于过程控制,动态的监测实际人工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距,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实际人工成本控制在标准成本之下。

顺势而为,变人工成本的计划形成为市场形成

制订竞争进取的人工成本战略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面对两个市场的竞争。一个是商品市场的竞争,人工成本不能太高,高了就难以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凭借价格优势取胜;另一个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竞争,人工成本不能太低,低了就难以在人才竞争中凭借薪酬优势取胜。因此,企业的人工成本战略应该是绝对人工成本(人均人工成本)至少要等于并争取略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相对人工成本(劳动分配率或人事费用率)要尽可能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工资分配同市场工资价位接轨 由市场形成的劳动力价位,是通过工资分配渠道进入企业调节人工成本形成的。因此,企业在获得工资总量的自主分配权后,要把职工工资标准逐步地同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轨。目前,石化企业工资收入布局与市场价位存在一定反差,简单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已明显高于市场价位;而高层次的管理、技术、技能骨干,工资收入低于市场价位。同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轨,并不是把存量工资打乱重分,而只能从工资增量切入,进入结构性调整,即在以后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中,已经高于市场价位的,不增或少增;而低于市场价位的则要多增、增足。

(三)转换思路,走内涵控制人工成本之路

内涵控制人工成本的概念,是相对于外延控制人工成本而言的,指不靠压缩企业人工成本的绝对额,而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这就是内涵控制人工成本。

大胆改革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发展需要改革创新,一方面是技术创新,一方面是管理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加强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途径。国外先进企业人工成本大大高于我国同类企业的人工成本,但其创造的价值却远远高于我们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管理中审时度势,不断创新,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强劳动组织工作,优化人员组织结构 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企业各岗位进行岗位分析、岗位测评,明确上岗标准,合理定岗定编定员。根据企业自身业务需求及岗位特点,从紧、择优配置人员,形成精干、高效、层次合理的人员结构体系。本着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建立完善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实践证明,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的一些民营企业,力求以最优、最少的人员配置,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他们没有历史包袱,用人机制灵活,这些都形成了国企无法相比的人工成本优势。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富余人员过多、企业办社会职能等现象,其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这是长期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需要在不断的深化改革过程中,通过加强三定工作,改革用工方式,严格控制用工总量,严格劳动合同管理,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措施,逐渐减轻包袱,精干队伍,改善员工结构,避免走老路、走弯路。为推动国企改革,国家也出台了有利于国企改革发展的政策,如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政策等等。所以,作为国企,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力度,力争早改革,早受益。

人工成本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地进行这项工作,不能简单的当作一项独立的成本单元来管理,既要考虑充分发挥人工成本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又要有效地控制其增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重视人工成本管理,加强人工成本统计与分析,减少无效人工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的最优化,实行利润、成本、人力投入与产值均能上能下的运行机制,进而形成企业用人能多能少、岗位能上能下、职工收入能增能减的良性循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市场的适应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价位成本管理
桌面端,GTX 1650并不是千元价位的显卡好选择
千元最具性价比的显卡
盘中下跌反抽的卖出技巧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哲理漫画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浅谈服装批发市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