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后”的呐喊

2008-08-16兵车行

男人世界 2008年1期
关键词:大学

兵车行

“80后”这个话题,充斥在各種媒体报道中,似乎一直就没有淡出过公众视野,恐怕是目前最引人注目和谈论最多的话题,有很多人在讨论着“80后”,更有人对“80后”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一番.近期,王朔这个文痞也对此大放厥词,对整个“80后”群体发动火力凶猛的攻击,蔑视不屑地说什么:“80后”基本是被港台文化洗脑的一代……他们很可笑。我认为“80后”基本不构成力量,基本是泡沫,没有形成战斗力。我们“五、六、七”一出动就打垮他们……还有很多人和媒体关于“80后”的种种指责、种种不满,担忧声甚至谩骂声不绝于耳,估计全国人都听得耳熟能详了。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社会,“80后”不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人们对这个称号的联想往往是:蜜罐里长大、温室里的花朵、缺少责任感、贪图玩乐、贪图享受、自私自利、叛逆、浮躁……多数情况下,“80后”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长辈们常常无奈叹息,觉得我们“难以肩负重任”。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称谓是“小皇帝”、“独生子女”,后来的“追星族”似乎也是从我们而起,毕业却不就业,“啃老族”,一个新生代的词语,这样一个要命的定论如今也降落到我们“80后”的身上,中国未来危机的一代、跨掉的一代、被淘汰的一代……

“80后”是一个覆盖了从学校到职场的年轻一代,在我们这一代人里,暂不说那些确实像某些媒体、学者、专家等说的垮掉的人,试问哪一代里没有一些人是垮掉被淘汰的呢?也不谈那让世界知道什么是“中国速度”,跨过传统国人几乎无法逾越的栏杆、创造着东方神话的刘翔;那在世界篮坛上抒写着辉煌战绩的小巨人姚明;琴声已穿透世界耳朵的朗朗;还有那以韩寒和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正用优美的文字告诉大众:作品只有优劣之分,没有年龄之差……。这些我们都先不提,不想用这些“80后”中涌现出来的令人折服的代表人物,来回击和证明我们并不是跨掉的一代。只是希望你们不要一味地批评、质疑、指责、谩骂,笔者只是这个群体中非常普通的一员,但正因为普通,才更显真实,更代表了绝大多数普通的“80后”的心态与状态,请听听“80后”的声音,听听我们的无奈与叹息……

80年代出生的我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童年的生活不再像父辈和祖父辈那样动荡坎坷,那时候虽不贫穷,也绝对称不上富足。经历了战争、饥饿、灾荒、英雄、体力劳动的年代,文化大革命等等。我们虽不曾亲历,却也常常听父母们谈起,感觉虽然陌生,却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至于像现在的孩子,如果讲起这些,他们的脸上一定带有深深的迷茫。第一次接触电脑还是在中学的学校里,那时候也就是学一些打字什么的,网络还没有普及,现在的孩子们哪个不是天天上着网玩着电脑呢?很多“80后”,初一的时候开始学习英语最基础的音标吧,可是现在呢?幼儿园的小孩都在学剑桥英语了!家里收藏的磁带还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现在的“90后”们大概只知道技术更为先进的MP3、MP4、CD吧。如果说我们是温室里的花朵,娇嫩无比,经不起考验,经不起风雨的摇撼和洗礼,那他们呢?有人指责我们是温室里的花朵,可又反思过没有,是谁为我们搭建了温室,并把我们栽种在其中呢!?

我们是叛逆嚣张,但那是鄙视、挑衅那些沽名钓誉的所谓的“学者”、“专家”,而不是对待那些有德有才的人的;说我们贪图享受、贪图玩乐,可如你们所说,我们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难道不应当懂得享受吗?!那不是玩物丧志,而是体验事物中的乐趣,充分地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

记得我们上小学时常听的就是向雷锋学习、向赖宁学习、向英雄学习,至于学什么,其实那时候自己也不是完全清楚,最清楚的就是作文不这么写,就要扣分……后来,上初中、高中,老师讲课时常会说:“这地方是考试中的重点,所占分值很高,拿笔重点画一下,一定重点掌握,那地方考试基本不会考不用管了,看一下了解一下就行了……这不是我在夸张,相信很多同龄人都有感触。学校里整天都在高喊着“素质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可结果是每年的三好学生的奖状,都是被仅仅分高的同学拿走。从何时起,有人又开始嘲笑指责我们高分低能,却不想想这正是应试教育逼出的结果。在这个仅仅以分数论英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指挥棒下,学生们的分数,直接影响老师职称职务晋升、奖金发放、学校的升学率,家长、老师、学校都只关心我们的成绩啊!

少年时期,家人就常对我们说:一定要考上大学,上大学才有出息。可见那时考上大学是何等荣耀重要的事呀,等我好不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书,上了大学,才发现身边除了少数人外,形形色色的人都上大学了。四年大学弹指一挥间,等我终于拿够了学分,揣够了证书,想这些年上学确实也没少花父母的血汗钱,终于可以工作,回报慈祥辛劳的双亲、回报社会的时候了,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了,没什么稀罕的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甚至是普及化,“应届”二字就让我吃了无数闭门羹。手里捧着的英语六级、计算机等级证等等证书一点也不值钱。1000多元的工资和心里的期望也相差甚远。大学扩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可入学的多,毕业的也多。就业难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很多“80后”不可回避的最实际问题。踏入社会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就是“文凭贬值”,拿着文凭迷失在城市的角落,每年都有很多的毕业生,遭受“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不得已成为彻头彻尾的“啃老族”。

“80后”中的其中一部分已经逐渐走入社会,并且正在慢慢长大,强大生活的压力正在吞噬我们。我们的罐子里不只是有蜜,想想我们的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生存压力…… 进社会之前,我们是长辈们呵护的独苗,踏出学校,迈入社会的大熔炉,家长、社会突然嫌我们依赖性太强,不够独立。当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被迫接受那千八百元的月薪,做着白领的工作领着蓝领的工资,辛苦劳累面对的是动辄上万元的商品房,我们手足无措,而工作国家包分配、教育福利、分房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只是遥远的如同一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什么也没赶上,什么都把我们落下了,原来的满腔热情,雄心壮志,却又发现理想和现实相距甚远,屡屡碰壁,撞得头破血流.“80后”的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争,可我们却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打了一仗又一仗!

身为“80后”的我们,有时候真的很恐慌。一路走来,回首读书生活和工作体会,有时也难免感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无奈之下想学阿Q一把,说一句:年轻无价,话还没说出口,转头看到这些“90后”们,想阿Q一下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我们是怎样的一代:有一段关于“80后”的话,已经流传许久: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甚至中学生都能当领导;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大学生很多找不到工作,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自行车就能娶媳妇; 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楼房汽车娶不了媳妇……

我们充满了茫然、困惑、还有压力……发现理想必须服从现实,明白人生必然会有低谷,请别让我们在一味的指责、误解、质疑中更加迷茫,我们也在不断的成长着,成熟着,发展着,尽管生活的窘迫让自己辛酸,生存的压力快要让自己窒息,可我们却还是在努力找寻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面对国家、社会、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需要理解与关爱,我们也在思考,也在奋发图强,也在努力拼搏,也在开创完善属于“80后”的辉煌时代,担当起社会发展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猜你喜欢

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的大学,我来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订正里的大学问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工大学人
考上大学以后悔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