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中的民族——羌族
2008-08-15唐静
唐 静
羌族自称“日玛”、“日麦”、“尔玛”、“尔麦”,又因羌寨一般建在高山上,羌族还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区,但并无文字,通用汉文。其聚居区大都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此次5.12地震的重灾区理县、汶川、茂县、北川刚好连成一条东北走向的斜线,在这里生活着90%以上的羌族同胞。曾经山淌水秀、风景秀丽的北川和汶川县城,已被专家勘测为“不适合人类居住”,需要整体搬迁。
探源羌族的古今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羌的解释是:“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羌,从字形看,像头戴羊角头饰的人,代表以羊为图腾。
古时的羌人主要从事畜牧业,以牧羊为生,而“羌”,则是古吋以其“牧羊人”这一职业特征为基准所取的族名。它是中国人类关于族号最早的记载,是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并非指一个单一的民族,下含百余种羌支,为了和现在的羌族作区别,我们称之为古羌。他们是古蜀人的后裔,是四川真正的先民。
南迁的智慧民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西北各个羌族支系都是独立分散的,分为若干氏族、部落,没有统一的地方性政权;同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平衡的。有的支系尚处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有的则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由于战争的原因,部分羌人陆续南下,逐渐定居在岷江上游:特别是在两汉时期,这样的迁徙更是大规模的。南迁的羌人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定居之后的社会生产力也迅猛发展起来。他们用羊毛和牦牛毛制作毯子,挖碱土制盐,用动植物药材治病,最为突出的是累石为室,修建起历百年不塌的邛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碉楼。
有着神话色彩的国度
宋朝,出现了以党项羌为首的西夏王朝,这个王朝努力效仿唐宋政治制度,非常快速地“封建制度”化了,但因内部分化,建国仅仅190年就为蒙古所灭,加之文献散失不齐,留下了很多待考证的历史问题。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有一个著名的美人谷,这里的女孩都非常美丽并充满了贵族气质。对于这样的美丽和气质,当地老人的解释是:她们是皇族的后代,逃难至此。不知他们所说的皇族是否就是西夏王朝,笔者在这里仅仅是猜测而已。
土司制和改土归流
元代,开始出现土司制度,到了明代更为盛行。土司制度,其实就是封建王朝因地制宜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的一种统治方式,它以分封的方式任命少数民族首领、豪酋充当地方官吏,以对本部落或本地区进行统治。而土司的出现,对于羌人百姓而言,无疑翻开了一部血泪史,广大羌族人民在土司的统治下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从有关土司的众多传说和歌谣里都可窥见一斑。举个“姑娘田”的例子吧,在部分地区,每隔一固定时间,土司都会将自己领域内的所有漂亮姑娘集中到一块田里,供自己挑选、享受……
改土归流,即,中央直接改派“流言”管理羌区,从而废除了土司制度。这一制度,从明代后期开始,到清乾隆时期得以普遍实行。羌民在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可是,当年的土司虽然不再是管理者,但仍然拥有大量的田地、牲口,转眼间,他们变成了地主,成为羌族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了羌族族称,同时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其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臧族、彝族、纳西族、白族等为兄弟民族,他们都出自古羌。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两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左右。
羌族的羊图腾
羌人习惯用乳白色的石英石作为神灵的象征(火神除外,他以锅庄的一块石头或者火圈的一脚为代表),而在信奉的诸神中,地位最高的神是天神,称为“木比塔”或“阿爸木比塔”。神职人员没有专职的,是一种类似汉族端公的宗教职业者,羌语称为“释比”、“比”、“许”、“阿爸许”。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利,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保证日常生活的需要外,它的灵魂还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一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出羊崇拜。
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族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现在的羌族地区,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做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传况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来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在一些
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
羌族的建筑
碉楼,汉代称“邛笼”,唐代称“雕”,用以躲避侵袭和抢劫,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一般修六、七层,最高者达十三四层,均是用片石、卵石和黏土砌成。从外形上看,上小下大,外侧略向内倾斜。而住房,即石砌房,多为平顶方形,修筑在高山或半山腰上,一般是两层或三层,底层饲牲畜,二层住人,三层储藏粮食和其他杂物。这些往日智慧的象征,在今日亦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溜筒,古称“笮桥”。因羌区所在地江水险急,同时很难搭桥,于是就在两岸的石壁上凿洞,将绳索从其中穿过。如果是从北往南,则北边的绳索所处位置较高;从南往北,则恰恰相反。过江时,将人的身体用绳索捆绑在一滑梆上,即溜筒,从溜索一端凭借惯性往对岸滑行。溜筒不仅能渡人也能载物,解放初期仍在使用,但危险系数极高,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江水中或深渊谷底,可以说是一种以生命为赌注的交通方式。
索桥,又称绳桥,即以绳为桥,是在溜筒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是羌族的传统建筑艺术,至少在距今1400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索桥同样非常危险,走在上面,可以況“看不见底,也看不见天”,加之高处非常寒冷,往往让人心惊胆战,魂飞魄散。传说雁门关索桥寨子有个叫姜石的年轻人,听到对岸的山歌唱得很好听,想去学却没法过河;而河对岸的人看到这边的锅庄跳得很热闹,想学又过不了河。有一天姜石在山里砍柴,在一块白石上睡着了,梦见一位白胡子老头,老头教他去一座白山上找一种白竹子,将其种子带回来栽种,待到竹子长大拧成索子牵过河,两岸的人就可以互相来往了。姜石从此便踏上了征程,在路上因为偶然救了一只白龙,得到其帮助,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将白竹种子带回来了,并搭成了一座竹索桥。因为竹索桥是这个寨子的人建成的,人们便给这个寨子取名“索桥”。
扫描震前美丽的羌寨
萝卜寨——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位于汶川县境内,4000年前就有人居住,是传说中羌王的故都,一座唯一没有碉楼的羌寨,同时也是现存羌寨中人口最多的,也是地震中唯一完全损毁的寨子。
桃坪寨——神秘的东方古堡,位于理县桃坪乡的杂古脑河畔,寨内有的石碉已经有千年的历史,而寨子底下有令人惊叹的排水系统,是所有羌寨中旅游开发最完善的一个寨子。
青片羌寨——又名小寨子沟,得名于附近的青片河,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是26个羌寨的统称,寨内有不少吊脚楼。
蒲溪寨——最纯粹的羌族,位于理县蒲溪沟两侧,是10个寨子的统称,寨内几乎人人会说羌语。
羌峰寨——西羌第一村,位于汶川县绵池镇的岷江江畔,是惟一一个建立在平坝上用石头搭建的村寨。
黑虎寨——白头羌之乡,位于茂县西北的群山之中,得名于黑虎将军,一位抵抗异族侵略的羌族英雄。为了纪念这位英雄,黑虎寨的羌民头上带“万年孝”,即头戴白色头帕,因此有了白头羌之称。
瓦子寨——原生态之乡,地处黑水县和茂县交界处的赤不苏河流域,距两个县城都有90千米。瓦子寨的著名景点是姜维城,传说为三国时羌族将领姜维所建。
西湖寨——沙朗女神居住的地方。两湖寨位于茂县曲谷乡,每年举办一次俄尔俄足大会,是一种歌舞大会。唱歌时歌词不得重复,连唱3天3夜,是羌族的妇女节。
布瓦寨——独特的土碉奇观,位于汶川县威州乡,房屋和碉堡全部用黄土筑成,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土碉碉群。
合心坝寨——云中的山寨,位于茂县三龙乡的合心坝寨只有50多户人家,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腰上,因地势形成一种三角形的村子。
(文章代码:1521)
[责任编辑]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