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与粮食价格

2008-08-11胡舒立

时代中国 2008年7期
关键词:治本粮价种粮

胡舒立

全球“粮食海啸”愈演愈烈。粮价持续快速上涨,已导致多国发生粮食短缺,甚至爆发政治动荡和流血冲突。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纷纷制定应对措施。中国政府也紧急出台多项稳定粮价的举措,温家宝总理数次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日前,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又发表谈话,称“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影响不大”,以稳定民心,足见中国政府对这一事关国民基本生存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我们看来,当前中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过度焦虑、恐慌是不必要的。但是,着眼长远,中国对粮食仍需忧患意识长存。把价格搞对,把激励搞对,既是治本之策,也是当务之急。

此轮粮价上涨发端于2006年9月,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陡然增速。在过去一年半内,全球主要粮食品种的名义价格上涨了一倍多甚至数倍,如今处于历史高位。对于其原因也多有共识,如全球流动性泛滥、生物能源产业推高粮食需求、气候异常、国际金融市场投机及美元贬值。国内粮价则相当稳定。目前,除玉米、大豆,国内面粉、大米价格与两年前相比,只是略有上涨;在有些地方,大米价格甚至同比略有下降。

中国迄今没有陷入这场国际粮食危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中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今年亦长势喜人,因而供给充足。二是粮食需求并无急剧增加。三是整个社会粮食库存充足。说“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有着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得益于中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政府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大幅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政策。前不久,国务院又通过十项支农惠农新措施。

但也应当看到,要真正稳定粮价,根本出路在于保证粮食供求的良性循环。未来国际粮食市场短缺局面走势如何,当前价格是否已经见顶,专家们仍是仁智互见。世行行长佐立克日前称,食品价格上涨不是一个临时现象,直到2015年都很可能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之上。

应当承认,纵使本轮近50年来少有的粮食危机可以较快地撬动供给,粮价涨势趋缓、危机消除也会有个过程,长期挑战更是阴霾难除。将困难想足想透,方能在未来赢得主动。在此局势下,中国粮食供应主要立足国内,还是离不开市场的“无形之手”。

因此,当前通过抛售储备粮等平抑粮价虽有必要亦应适度,可根据市场供求对粮价适当提升,调整农民预期,使农民愿意种粮也愿意卖粮。这才是保证供给的根本之道。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与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愈发复杂。担心粮价上升可能助推通货膨胀,成为重要顾虑之一。其实,通胀本源在于巨额外汇储备导致的货币过剩,经年累月,大量的购买力集中在食品领域,导致相应价格上扬。既然粮价上涨并非通胀之源,而为通胀之果,过度顾虑粮价上涨推高通胀实无必要。

粮价上涨可能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形成影响,也是一种担忧。不过,决策必须数害相权。依靠管制实现的“低价格”终难持久,而打乱供求之后若再出现价格反弹,对低收入者只会冲击更甚;在提升粮价的同时直补低收入者,当属可行的政策选择,但过多补贴可能增加货币供给,以此引致的通胀加剧亦当在政策权衡之列。

从根本上说,稳定价格、抑制通胀、促进发展、保障生活,以治标赢得时间后仍需治本之策。以大局论,适时改革汇率机制,消除巨额外汇储备导致的过剩流动性,才是战胜通胀的治本措施;而尽可能让粮食价格准确反映供需状况,为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提供准确、可靠的价格信号,亦是形成粮食供求良性循环的长远之策。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居民热量摄入的增加,中国的粮食需求会有所增加,而国内人均耕地、水资源等依旧在日益缩小。因此,除坚持已行之有效的惠农政策,还应学会利用国际国内市场,适时调剂余缺,并继续深化粮食购销体制等相关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早日杜绝销区缺粮、产粮区“卖粮难”、“运输难”等不正常现象。眼下,还应整饬吏治,严惩虚报储备粮等贻害国计民生的行为。

粮食毕竟是商品,既然想刺激供给,就要自觉服从市场法则,粮价绝非越低越好,“全球粮价中国最低”并不值得夸耀。必须明白,粮食安全真正的长城,筑在亿万种粮农民的心中。

猜你喜欢

治本粮价种粮
中央向实际种粮农民发一百亿元补贴
农资价格上涨不是小事
铁肩担得治本策
种粮大户连续7年给农民发巨额年终奖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应加大“治本”的力度
王治本研究综述
常山:代表建议催生订单质押融资办法
程国强:中国现阶段粮价不宜接轨国际
中国粮价问题的透析与对策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