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一)
2008-08-11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收藏热,每一次收藏热都是怎样一番情景?其中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每到周六天刚蒙蒙亮时,北京市有两个地方万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广场,人们在举头看升国旗;一个是潘家园市场,大家都在低头捡宝贝,这就是我们今天收藏的一个现实。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收藏热;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清康乾盛世时期;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收藏热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收藏热形成
收藏热的形成必须出现如下几个特征:
官方提倡和默许。比如,北宋末期的宣和年间,宋徽宗非常提倡收藏。他成立了国家画院,自己任画院院长。皇帝亲任画院院长,这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大。他网罗天下画家聚集到他门下作画,把画编成《宣和画谱》(图1)。
(1) 酷爱收藏的宋徽宗带头掀起了当时的收藏热
我们今天官方也是提倡收藏的,比如中央电视台有《鉴宝》栏目,每个博物馆都推出各种文物展览。
国家对文物的收购。这些年来我国用重金买回很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比如故宫博物院在1995年斥资近2000万元,买回北宋画作《张先十咏图》。这张画是早年从故宫流出去的。2002年,财政部又斥资近3000万,买了米芾的名画《研山铭》收为国有。这些都表明国家对收藏的许可和默许(图2)。
(2)图组:国家以重金买回的古字画《张先十咏图》、《研山铭》)
出版物集中。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所有于关文物的出版物,都是这5个收藏热时期出版的。我开始搞收藏,首先喜欢的是陶瓷,当时全国有关陶瓷的书就两种,一本是《中国陶瓷史》,另一本是《中国陶瓷》。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所有的资讯都可以很轻易地查到。比如北宋宣和时期出版的《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晚明时期出版的《长物志》;乾隆时期出版的《石渠宝笈》、《西清古》。晚清就更不要说了,民国初期赵汝珍写的一本收藏手册《古玩指南》,随便都可以买到。
摹古和作赝成风。摹古就是模仿前朝的成就,以现实的力量来达到古人曾经达到的一个高度。比如乾隆时期最兴做这件事,很多瓷器的落款都写着“大清乾隆仿古”,以自己的能力达到古人的高度,让你真假莫辨。摹古在今天的市场上非常多,比如大量仿古家具的出现,专门告诉你这是仿的,用很好的木头做出来跟古代的一样。作赝则不同,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欺世,简单地说就是作伪,这是让收藏者很苦恼的一件事情。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作伪有这么几个地方,古画、古玉作伪主要是苏州,过去一说这画是“苏州片”,就是苏州这个地方作伪作出来的。晚清到民国初期,北京有一个古画作伪的地方是哪儿呢?鼓楼后门桥那个地方。所以有的行家一看这个东西是假的,就说这是“后门造”的。今天作伪比较严重的地区,比如陶器是河南,玉器是安徽,这是作伪的一些集中地。但不表明其它地方不作伪。我想今天陶瓷摹古作伪最高发地一定是景德镇,那里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
市场繁荣。北宋、晚明、康乾盛世、晚清到民国初年以及今天,这5个时期市场都非常繁荣。
*收藏的心态
宋代是一个收敛型的社会,人们对文化有一种聚集的要求。于是, 收藏热就形成了。宋徽宗虽然在政治上碌碌无为,但在艺术上却非常有造诣。他创造了非常漂亮的瘦金体。我们知道,创造一种书体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到了宋朝,所有的法书作品在此前已经定型,无论怎么练都很难超越。但酷爱艺术的宋徽宗做到了(图3)。
(3)宋徽宗瘦金体书法作品
宋代的统治者标榜以文治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社会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在我国的历史上,宋代建国时间最长,尽管南宋是延续的北宋,但中间没有割断,时间长达319年。我们知道,盛唐只有289年,明朝只有276年,清朝只有267年。这是我们要对宋代文化重新审视的一个原因。宋是一个非常柔弱的朝代,是一个非常丰富而柔弱的文化,但它以柔克刚,撑住了这个朝代长达300多年,并对后世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徽宗很喜欢绘画,他画了很多花鸟画和人物画,从史学的角度上讲,有些专家认为其中有些画是别人代笔,但有相当一部分确实是他画的。2002年,嘉德拍卖会上拍卖宋徽宗的一幅《珍禽写生图》,这幅画的花鸟画得非常细致,表达了宋代人的一种追求,表达了一个皇帝心里的乐趣(图4)。
(4)拍出2300万元人民币高价的《珍禽写生图》,是当年世界上最贵的一幅中国画
这张画在国外流落多年,终于回到祖国进行拍卖,但不幸的是又被外国人买走了。它只在我国家门口晃了一下,没有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这张画拍卖之前,有一个老者给我打电话,说他非常喜欢那张画,他梦寐以求,想倾全力把它买回来。我们当时估计1000万元人民币是个大限。拍卖现场,在1300万元价位时他伸了一下手,但很快就被别人盖过去了。
竞拍完后那位老者跟我讲:虽然没买到,但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终于拥有了它一秒钟。说的是他在1300万元价位时举手的那个瞬间,那幅画是属于他的。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短暂的喜悦和那种无奈。这就是宋徽宗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宋徽宗无法想象,他留下如此辉煌的艺术品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
晚明时期的文化也非常繁荣。明嘉靖、万历时期的社会还是非常富足的,我们可以用实物来证实,比如,话本小说在嘉靖时期有《水浒传》、《三国演义》,万历时期有《西游记》、《金瓶梅》等大量发行,以及国人比较熟悉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人对这一段历史中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注重《天工开物》还表示遗憾,说这样重要的科学著作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引起资本主义革命呢?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有一道著名的问题,叫“李约瑟难题”。他说:资本主义革命就是工业化革命,工业化革命为什么没在发达的中国产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当时不注重无形资产,不注重知识产权。晚明时期,知识分子追求生活的奢靡,所以商品就出现了。比如时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钿;黄应光的制版;方子鲁的制墨;陆子冈的治玉;张鸣歧的手炉等等,这些手工业品都是属个人名款的,充斥了整个市场。据统计,张鸣歧的手炉现存大约4万件。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制造出来这么多手炉的,说明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这些商品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品牌意识。其实这个品牌就是个人的姓名,今天西方的著名品牌基本上都是人名。比如服装有范思哲、阿玛尼;汽车有丰田、福特、奔驰;飞机有波音;皮包有路易·威登等等。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品牌在清朝叫“大清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新中国成立叫“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当时新中国商品要向西方国家出口,人家说没有商标不能出口,所以我们被迫叫天坛啊,东风啊,解放啊,红旗啊,蓝天啊,白云啊,这些找不着调的都当成了一个品牌。问题是蓝天、白云都不为商品质量负责,而梅赛德斯·奔驰是要负责的,这就是我们品牌意识淡漠,对无形资产淡漠。
清同光中兴的时候,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第二次萌芽,国人的品牌意识也出现了。但当时的品牌叫什么呢?是外号。比如狗不理包子、王麻子剪刀。还有说一半的品牌,比如葡萄常、泥人张、烤肉宛。都不给你说全了,说全了就会被扼杀。所以中国的品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都是半拉子名字。我们第三次出现品牌,用人名作为品牌的第一个人是李宁。李宁拿世界体操冠军退役后创造了一个品牌,叫作李宁牌。李宁牌子刚上市时很多人还不适应,我有一次去王府井商店看到这样不幸的一幕:售货员给一个顾客介绍说这种服装是新牌子,叫李宁牌。那个人愣着看半天,说,我知道李宁是著名体操运动员,可我身上怎么能绣一个他的名字啊?他的意思是我身上不能有别人的名字。但他不知道穿皮尔·卡丹西服也是别人一个名字。这就是那道李约瑟难题的答案,资本主义没在中国诞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中国人不大注重无形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特别注重个人的创造,把个人的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资产,才使资本主义能够迅速地发展起来。
中国的第三次收藏热在清康乾时期。康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段盛世,这段盛世跟康熙皇帝有很大的关系。康熙极易吸收外来文化,不仅是汉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他请了西方老师来教他几何、天文、机械。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皇帝,他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全能的皇帝。他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影响后来的雍正和乾隆。
雍正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他在位13年批阅4万多份奏折,每天至少要批10件。最少的批三个字:“知道了”,最长的洋洋万言。用毛笔写1万个字,不停地写大约也需要2天。
雍正在政务如此繁忙中是如何去减压呢?他对艺术品有要求,而且要求最为具体。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4月13日,太监刘希文交来成窑五彩瓷罐一件,缺盖子。雍正就传旨:“着做木样呈览”。意思是先做一个木头盖子,画好了给我瞧瞧。20天后做好了,拿给他看。他说:“这个样画得粗了点,画得再细一点。将这个罐交给年希尧(时任窑务官),添加一个盖,照此样烧造几件。”皇帝的圣旨是一定要传达到下面去照办的。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雍正时期的瓷器非常精美,清代瓷器高价的几乎都是雍正时期创造的(图5)。
(5)价值连城的成窑盖罐
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第四次中国收藏热,跟以前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外需加大,内需相对缩小。晚清时期民不聊生,西方列强多次侵扰,打开了中国这扇神秘的大门,让他们垂涎很久的中国古老的文化摆在他们面前,于是他们大肆掠夺。我们今天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看到中国的灿烂文明,所有的实物大约都是这个时期流出去的。
民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大公子”,他们是张学良、张伯驹、溥侗、袁克文,这四个人都酷爱收藏。张伯驹当年花了4万大洋买来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捐给了故宫。《平复帖》是跟三希堂的古代墨宝齐名的书法作品。后来又花了240两黄金买了展子虔的《游春图》。为了买这件东西,张伯驹把自己的豪宅卖掉,凑足钱才买到。买回来后就捐给了国家。这就是民国时期收藏大家的心态(图6)。
(6)图组:古字画《平复帖》和《游春图》
*收藏的准备
收藏,应该有一个准备。如果没有准备,冒冒失失地进场,会出现很多问题。
收藏应该准备什么呢?
理论先行。首先应该知道你要收藏什么,把对应的书找来看一看。比如我喜欢陶瓷,先找一本陶瓷史来看一看,把中国陶瓷是怎么情况闹清楚了。人家一说宋代五大名窑你得知道汝、钧、官、哥、定是怎么回事。不要跟人一张嘴,人家说你是个“棒槌”。
最好请一个老师,交个藏友。这个老师一定要找正,不要找一些净是“巫术”的人。这位老师是应该有社会地位,比如他任过什么职,有过什么收藏成就,这样的人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别人教你一句省得你在那儿摸索半天。当然你也可以不请,比如我开始喜欢收藏时就没请,也没地儿请,逮着这个问一句,逮着那个问一句,所有人都是老师。
多接触实物。我早年酷爱看展览,所有的展览都不落空。要多看细看,记住实物的所有特征。能上手时要尽量上手,比如拍卖会,去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但一定要小心。瀚海拍卖公司就出过一件事,有个人一进屋就俩眼犯直,看见瓶子直接冲过去,他不知道瓶子前面还有一个玻璃柜子,撞到玻璃上,玻璃当场把瓶子切碎,后来引发官司。所以看文物心里绝对不能急,这是上手的一个规矩,不然就会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我亲眼见到两个人各看一个盘子,看完没有按照规矩放下,互相去拿对方手上的东西来看,结果互相递手时两个盘子全撞碎了。眼睛是有视差的,两个人的视差碰到一起就容易失手。
一定要注意器物的特征,注意到它的所有细部。我当年去故宫看,那时候故宫的条件没现在好,灯光非常昏暗,我自个儿拿着手电筒。第一次把手电筒掏出来,工作人员问:你想干什么?我说我就是想看清楚点。他说这不是已经看得挺清楚了吗?他那个看清楚跟我的看清楚有差距,我是要看得特别清楚。后来我去得多了,跟他们熟了。有一次我去的时候,我说你们那瓶子被人动过了。那个人说不可能。我说肯定动过了,问他最近是不是没上班?他说我请了一个星期的病假。我说你去问问,一定动过了。他就打了个电话一问,那个东西是拿出去照相后送回来了。他就觉得很神奇,问我怎么知道这个东西动过了?这对我很简单,这个东西有一个面固定对着观众,我永远看到的只是这一个面,我想看它的背面却永远看不到。照相回来搁的人把原来朝里的那一面冲外了,被我看到了。喜欢收藏的人要求一定要多想多看,比如器物的底部细部,有机会要尽可能看到。
*收藏注意事项
收藏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第一条,量力而行。收藏是一种乐趣,不能让它成为负担。我碰到过很多把这个乐趣变成负担的人。
有一回,有一个老太太到我们家来哭着对我说:我们家老头儿把所有钱都买了古董,日子没法过了。他谁也不听,就听你的,你能不能劝劝他?她说我来你这儿,你不能跟他说,说了他会打我。
我去找他们家老头儿,我一推他家门,他买的东西堆满屋子,连门都推不开,什么都买。他说,我有4个孩子在美国,我有很多钱。但有再多的钱也架不住没有节制地去买这些东西。他也不懂,好的赖的都买。我说这样收藏是不可以的,你应该跟老伴儿商量,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我跟他聊了很久。过后那老太太跟我说,我聊了以后,她老伴好了很多,知道有节制了。老头儿也对我特别感激,要让我开走他们家的汽车。
第二条,戒贪。贪是人的本性,贪就非常容易上当。我年轻时也贪,只不过被贪给咬着以后,知道自己警告自己,再不贪了。戒贪是收藏中一个非常要注意的事项。
第三条,别轻信故事。每个人都有缠绵悱恻动听的故事,我收藏几十年也听说了无数个故事。我当年也爱听,有人一说我就信,还跟着人家一块儿担忧。比如有人告诉我说,当年有个宫女发配到乡下,带了很多宫里的瓷器,让我去看。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高速公路, 开车走12个小时,两头见月亮上人家去了。我瞧那老太太那样子,不会是历史上的什么宫女。老太太特麻利,哐哐哐从灶台后面草垛子里抽出俩碗,说是皇上的东西。我一看,这碗早上还喝汤用过呢,可能是真的吗?当年这种故事把我诓得多了,我才慢慢机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