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扬子鳄
2008-08-11科技之光
科技之光
2007年6月12日,安徽扬子鳄繁育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人工繁殖的6条扬子鳄进行了野外放归。这是我国第三次野外放归扬子鳄。
作为中国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扬子鳄经过人工繁育后逐步野放,是否能够改变这一濒危物种的命运?人工养殖的扬子鳄回归野外,生存能力经得起考验吗?
在安徽省郎溪县高井庙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6条扬子鳄在科研人员小心翼翼的护送下,来到清澈的塘边,在人工繁育环境下长大的小扬子鳄,从来没见过这么清的水,这么大的水面。它们翘着夹有无线电发射器的尾巴,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惊恐地钻进了水塘里(图1)。
(1)即将独闯世界的扬子鳄
此前两次野放活动,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进行。经过这3次野放而回到自然的15条扬子鳄,全部来自安徽扬子鳄繁育研究中心。繁育研究中心成立于1979年,如今已有“中国扬子鳄湖”的名号,是我国最大的扬子鳄种源基地。方型的水泥养殖池一个挨着一个,水面上,扬子鳄密密匝匝。天气好的时候,它们纷纷爬上池边的水泥平台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图2)。天气转阴,池中万只扬子鳄发出震天吼叫,甚为壮观。
(2)图组:(左图)我国最大的扬子鳄种源基地
(右图)密密匝匝的扬子鳄趴在池边的水泥台上呼吸新鲜空气
朱主任(安徽扬子鳄繁育研究中心):在1982年-1986年之间,我们科研人员经过艰苦的努力,把扬子鳄人工繁殖这一关突破了,取得了成功,现在扬子鳄的种群数量迅速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一万多条了。
作为中国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扬子鳄,人工繁殖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而物种真正意义上的存活,要看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是否能够自在生存。要想使这一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繁衍生存,必须进行野外放生,让它在自然环境下自由生长。
技术人员抽取了这次放归的6条扬子鳄的血样进行DNA检测,并逐个编号建立档案,从而避免近亲的出现。放归扬子鳄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放回自然。为扬子鳄选择适宜的野外生存环境,恢复湿地,培育食物链等等一系列工作都要提前做准备。
朱主任:这项工作2002年就开始了。湿地主要是拦坝,要有水,然后把它的食物链配起来。我们主要是放些鱼苗,螺蛳,河蚌,黄鳝,泥鳅,吃的东西都要。一个塘成熟要个两三年就可以了。今年恢复是为后几年服务,前几年恢复为今年服务,2006年恢复的用于2008年,我们每年都做。
6条扬子鳄放归后,由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吴孝兵带领的研究小组和繁育中心一起,对它们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无线电遥测跟踪,观察它们的活动范围以及睡眠、捕食状况。如果扬子鳄平安度过这段时间,表示放归取得成功。
7月23日,距离扬子鳄放归已有一个多月时间,记者跟随野外考察组,来到安徽省郎溪县高井庙林场扬子鳄放归基地,这里距离公路有6公里~7公里,人为干扰很小。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池塘,合适的湿度和丰富的植被都非常适合扬子鳄生存。长住这儿的研究小组成员孟维志,已在这里监测野放扬子鳄近一年时间(图3)。
(3)工作人员通过无线电监测密切关注着扬子鳄在野外生活的状况
孟维志:我们一天分7个时段进行监测,每个时段大概2个小时,每2个小时监测一次,每次用三角定位法对它进行监测。
通过无线电监测定点,一方面可以确定扬子鳄大致的活动范围,以对它的活动区域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定点,亦可以对扬子鳄生存环境的选择进行研究。
时值正午,烈日当头,天气十分炎热,湖面上极其平静,我们很想一睹野放扬子鳄的风采。可是小孟告诉我们,这阵子天气炎热, 扬子鳄很少出来活动, 只在晚间或下雨后天气转凉才可能看到。
我们很不甘心,在塘边静静地等候着。1小时,2小时,3小时过去了,说来也怪,天空突然变脸,漫天乌云,下起了瓢泼大雨。而同时,我们也从湖心小岛的背面听到了几声扬子鳄的吼叫。小孟告诉我们,这是扬子鳄快要出现的讯号。
又经过半个小时的等待,终于看到了一尾鳄探出了头(图4)。
(4)编号为“147”的扬子鳄看上去甚是悠闲自得
通过无线电信号的判断,小孟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月前放归的6条鳄之一编号为147的一只雌性成年鳄,它在湖中时而游动,时而停下来打个哈欠,似乎已经完全融进这一新的居处,很是悠闲自得。
相比较人工饲养池的拥挤,大自然里的生活自由却艰辛,原先食来张口的好日子彻底宣告结束了。面对这个新世界,扬子鳄们需要自己觅食,争地盘,打洞做窝,它们能恢复与生俱来的原始野性吗?
孟维志:看这个洞口,是去年放归的成年扬子鳄打的。我们当初在改建这个水塘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洞的痕迹,去年的一只鳄在痕迹的基础上打了洞穴,大概是去年6月份打的。
从目前跟踪观察的情况来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长大的扬子鳄,觅食和打洞等行为相对都比较弱,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它自身特有的这些生存技能正在逐步恢复。
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持续的监测显示,前两次放归的扬子鳄目前生活状况良好,已经适应了野外生活环境, 不过这还只是试验性的放归,大规模的放归要在试验研究完成后进行,一处栖息地最多不会超过90条。
朱主任:想在未来的10年让野生种群恢复到350到400条。这是个缓慢的过程。
1985年,中外联合专家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拉网式调查,认为野生扬子鳄的数量约在500条左右。但到了2003年调查显示,野生数量已下降到不足120条,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濒危的鳄类。
这次野外跟踪调查,除了对放归的扬子鳄进行观察以外,调查组还对自然状态下野生的扬子鳄生存状况进行了跟踪,它们也是种群复壮绝不可少的一部分。
7月24日,记者跟随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小组来到了岩滩、中桥两处保护点。跟随护鳄员参与了野外调查。
老农:以前最多时有18条,渐渐少了。20年前这里闹血吸虫灾,血防站灭钉螺,往塘里洒那个药把鱼苗都灭掉了(水污染了)打那以后就没看到什么扬子鳄了,再加上水库下来的水冰凉,扬子鳄都死了看不到了,现在这两年大塘里看不到,山里边有两条。
渔民:以前扬子鳄很多,就在月亮湾上面,有很多,现在没有了,以前我们开船经常看到它爬到岸上晒太阳。
汪站长:人为破坏,它有蛋不产,有蛋在肚子里坏了都不产。化在肚子里。
保护区的邵科长告诉记者,他们每2年进行一次小规模的调查,每5年开展一次大的调查活动。调查地点是目前发现的野生扬子鳄栖息地。一是寻找,二是了解扬子鳄栖息地情况,掌握水体和周围环境的植被情况,了解水中食物的丰富度,观察该环境扬子鳄能否存活。
邵科长:保护区这几年来看,特别是2003年以后,我们感觉野外的环境逐渐改善,有些地点鳄数量在上升,野外产卵繁殖数量逐渐增多,今年检测到的已经有6窝蛋了,是历年来最高的。
农民:我在这里代看房子,代看扬子鳄。现在老百姓都知道这是稀有保护动物,墙上都写着“保护扬子鳄人人有责”,小家伙大人都知道,都不敢伤害。
邵科长:晚上用灯光来调查,直接记数,扬子鳄只要在水上活动,我们拿灯光照过去,扬子鳄的眼睛就会放射红光,看得非常清楚。扬子鳄怕人,白天不敢活动,晚上出来活动。
中桥保护点,是国家扬子鳄保护区划定的13个保护点之一,被认为有七八条野生扬子鳄。晚上9时许,记者跟随中桥保护站汪国宏站长,护鳄员黄学兵上山。水面上,只亮着黄学兵手握的一盏灯。他扒开灌木丛,沿着塘边,仔细寻找着扬子鳄的踪迹。
当晚在大塘只观测到两条扬子鳄。北侧一条小鳄安静地趴在岸边的浅滩;而南侧的一条刚观察到其双眼的反光点,就一下子不见了,推测是一条成年大鳄。
7月进入扬子鳄的产蛋季节,护鳄员黄学兵每晚都要巡山,观察扬子鳄的巢窝情况,防止人为破坏。当晚,我们寻到了一处扬子鳄的巢,巢中有约莫20颗蛋(图5),一些蛋已经看到裂纹,小鳄即将出世。
汪站长:扬子鳄选择巢的位置地势比较高,是为防止水位上涨淹没巢穴。今年选择的这个地方,避开了人为的干扰,光照,潮湿度都比较合适。
(5)鳄巢中的蛋
扬子鳄目前存活的野生个体,基本都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丘陵池沼。缺少栖息地,是保护野生扬子鳄的最大困难,辟出专门的区域恢复湿地,保护及恢复已有湿地的生态环境,是目前惟一的可行之道。
?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经编制了中国扬子鳄保护行动草案,准备投巨资在皖、浙、苏三省的适宜地区加强栖息地建设,推动扬子鳄野生种群的恢复工作。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比扬子鳄渊源更久远的物种了。这种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存活了2亿多年,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地质、气候和生物灾难,这比什么都更能证明它作为生命的意义。它所携带的生物基因,对我们人类有着极为珍贵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