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拭去脸上泥巴,地震孤儿还会有多少哀伤

2008-08-06单士兵

杂文选刊 2008年7期
关键词:天灾泥巴孤儿

单士兵

斑驳的泥巴,涂抹在她的脸上。张望的眼睛,在向世界宣告生命依旧鲜活。那一刻,她还能活着,是缘于父母身体的翼护。在她的身上,是父母。死了。在最后一刻,仍用肉躯挡着坍塌的墙块,他们,一定从来没有让亲爱的孩子,受过任何伤害。

这可怜而幸运的孩子,叫宋欣宜。

从现在起,她是地震孤儿。只是,地震孤儿,不是属于她一个人的符号。像她这样,从废墟里出来,脸上抹着厚厚泥巴的孩子,也许还会有很多。或许,因为幼年天真,他们脸上,还没有立即写满哀伤。但是,那厚厚的泥巴,终是掩不住他们的哀伤的。世界所有失去父母的孩子,都避免不了悲伤的狠狠击打。

五月原本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天灾却要在他们脸上涂上血痕与泥巴。毫无征兆倏然降临的灾难,让薄如蝉翼的生命,在强烈震波的侵袭中消亡。在天灾中罹难的父母,留给孩子的,可能就是将与生命等长的伤痛记忆。那种哀伤,是痛彻的,锥心的。写在他们的脸上,也痛在我们的心上。他们,就是一滴滴远方孤星的泪水,汇成了尘世间一条悲伤而沉重的河流,浸透了我们所有人的灵魂。而我们,又必须以慈悲的心,来温暖这河水的冰凉。

那张地震孤儿宋欣宜脸上涂着泥巴,睁着眼睛等待救援的照片,已经击落了无数读者的泪水。“眼泪是一个人的精华,它只有在人极度悲伤和高兴的时候才能夺眶而出。” 女作家迟子建曾这样说。我们为地震孤儿流泪,就是因为我们悲伤着他们的哀伤,极度的。毕竟,地震孤儿身体离開了荒凉的废墟,并不意味着生命就能得到真正的润泽。贫穷、伤残、卑微、遗弃会不会成为他们今后生活的图景?粗砺、黯淡、艰涩、残酷会不会成为生命的底色?生命若要不再荒凉,人性就要得到温暖。温暖,就从我们慈悲的出口,开始传递,来让孤儿不孤。

地震孤儿宋欣宜的父母,就像鲁迅先生笔下那种“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家长。可是,长埋于地下的父母,已经不可能知道孩子今后的命途了。他们在冥冥中,也一定是无比挂牵与期待的。他们最后的梦想,一定就是从此带着孤儿标签的孩子,在尘世中,不会孤寂,不会寒冷,不沉于黑暗,有光明未来。地下是逝者,地上是生者。此时此刻,我们在无言里,共想着天灾的苦涩与残酷。我们,天下父母,应该做的,当然是修补地震孤儿生命的残缺。

诚然,让孤儿有教育发展,有福利保障,是政府责任。毕竟,我们的《宪法》就赋予了孤儿这些权利。但是,我们更想强调,在对地震孤儿的制度救助之外,还是人性关爱。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国土,为他们拭去眼里噙满的泪水,为他们卸下负载的苦难与沉重,我们有太多可为之处。比如,让地震孤儿不会浪迹街头,需要我们的家也是他们温暖的港湾;让地震孤儿人格尊严不受到任何伤害和威胁,需要我们所有父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让地震孤儿不觉得自己是天空孤独无依的星星,需要我们给他们不是零星的、临时的救助与关爱等等。

“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我们心中为什么会有爱?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人人都是孤儿。”周国平先生曾写过这样直指人心的话。茫茫的人世,又冷又长的人生旅程,只有爱与温暖,才不会让地震孤儿独自行走,才不会让流浪在夜空的孤星成为他们永远的意象。我们已不能从天国里为他们夺回父母了,但是,权利与责任,情感与品质,应该让我们,努力去为他们拭去脸上厚厚的泥巴,抚平一道道伤痕,让他们带着童年纯真的笑颜,走出那片疼痛哀伤的土地,如幸福之船撑出哀思之河。

【原载2008年5月15日《重庆时报·上游评论》】

插图 / 佚名

猜你喜欢

天灾泥巴孤儿
人在何时最清醒
清单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赵氏孤儿
人祸造“天灾”
泥巴鞋子和泥巴小猪
梦鸟
泥巴泥巴我爱你
儿童村·孤儿
爱玩泥巴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