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全题型展示及应对方略
2008-08-01吴培光
吴培光
全命题作文
题型把脉
全命题作文是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题型,近几年各省市拟题者常常变“文题+要求”的命题形式为“提示语+文题+要求”的命题形式。在此番变革中,提示语无疑担负着文题走向开放的重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多方列举可写内容,启发学生从多方面选材构思,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2.尽力拓展文题外延。
命题作文的提示语材料相对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材料更简洁一些,便于理解,但审题时要紧密联系提示语,以免偏题、跑题。
应对方略
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写命题作文,关键在于审清题意。可从语法角度来分析:单词式的题目,首先要审清基本义与引申义,然后再分析比喻义或象征义;短语式或句子式的题目,要分析短语类型,及句子结构,把握关键词,即写作的重点。另外,对于题目中的“提示语”和“要求”也不可忽视,要联系题目,仔细分析。如2007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试题“心中的彩虹”,题目的中心词是“彩虹”,限定词是“心中的”。对“彩虹”的理解应是:它是雨过天晴后的自然现象,一是五颜六色,二是如桥一样的形状。题目限定了“心中的”,表明作文要挖掘彩虹的引申意。彩虹美丽缥缈,给人以美丽的遐想——它其实是一种象征,可以象征成功、希望、追求,也可以象征幸福、友谊。可以指代美好希冀,也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怀恋。彩虹包含的含义很多,只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加以联想,就会打开思路。
二、确定主题,精心选材
辨明题意后,就要根据题意确定文章的主题,立意除了要正确深刻外,还要追求新颖。可借用发散思维,多向立意,然后对多个立意进行分析筛选,排除别人作文中可能写得较多的立意,选择自己感悟最深、最独特的一项构思行文。再以“心中的彩虹”为例,怎样深入理解,来找到更好的立意突破口?彩虹总在雨后产生,雨几乎是出现彩虹的前提条件,由此联想到《真心英雄》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思路便可打开。主题确定后,就要围绕主题选材。应当根据所要表达的主旨,在所占有的众多材料中选择切题、典型而新颖的材料来写。
三、恰当选材,巧妙布局。(略)
四、扬长避短,选好文体。(略)
考题预测
健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人生的本钱,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曾有这样的比喻:健康的身体是“1”,名利、事业、金钱等统统都是“0”,有了“1”,其它才有意义;失去了“1”,其它都是“0”。请以“健康”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定,不少于600字。半命题作文
题型把脉
这类作文题型突破了命题作文严格的限题性,为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相比,适当地作了些限制,更适合考试。因此,这种命题方式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很受青睐,特别是在选题作文中,半命题作文的出现率更高,是今后我们应关注的一种题型。半命题作文的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命前半题,如“我想化作____”(2007年湖南长沙卷)、“动力来自____”(2007年北京卷);命后半题,如“____的一幕”(2007年贵阳市卷)“____,请听我说”(2007年山东城阳卷);命首尾部分,如“在____引领下”(2007年江苏无锡卷)、“做人从____开始”(2007年山东青岛卷);命中间及结尾部分,如“____来了,____还会远吗”(2007年四川成都卷);命中间部分,如“____真____”(2007年山东胶南卷)。另外还有:命副标题,让考生拟正标题;命正标题,让考生拟副标题。
应对方略
一、认真看题,审清题意
从结构上看,半命题作文由文字部分和填空部分组成,有些题目前还有一段提示语,拿到题目后,先要读懂提示语及题目给出部分的意思,比如2007年广东佛山市中考作文题是以“走出____”为限制词的半命题作文。这里的“走出”既有实指(即“从里面走出来”),又有虚指(即含有“摆脱”之类的意思),“走出”的对象,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再看2007年江苏扬州市中考作文题:“‘吃可能是我们接触最多、关注最多的字眼之一。吃、穿、住、行,‘吃为先。爷爷爱吃咸,爸爸爱吃甜;江苏人爱吃米,山西人爱吃面;‘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涵着哲理和文化呢。请在‘吃后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这道题的提示语就暗示,应在“吃”中揭示生活哲理,展现文化底蕴,写作时应把“吃”与“生活哲理”“文化风俗”等联系在一起进行构思。
二、巧选角度,补好文题
半命题作文具有限制性和灵活性兼具的特点,把题目补充完整是首要任务。补题时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及知识储备,综合考虑材料、立意等多种因素,以写“我”为中心,以内容“熟”为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口子“小”为上策,想方设法,扬长避短,把题目补充得就像自己平时自主命制的题。补出来的题还要符合命题人的意图,要简洁、明确、生动、通顺,尽量避免很长的题目。下面谈两种创新补题技法。
1.反向式补题
反向式补题,是一种运用反向思维或逆向思维进行补题的方法。以2007年福州中考作文题“从此,我不再——”为例,在补这个题目时,首先要从立意入手。积极向上、令人奋进的立意有利于主旨的挖掘,如“从此,我不再放弃”“从此,我不再认输”“从此,我不再孤独”等题目都易于表达健康、积极、昂扬的主题。为避免雷同,也可以从反向思维来命题,如“从此,我不再坚持”“从此,我不再苟同”“从此,我不再快乐”等,这样就容易使作文立意翻新,引人注目。
2.求异式补题
作文贵在出新,关键是题材出新。如果人云亦云,取“陈芝麻、烂谷子”来写,就犹如吃别人的残羹剩菜,没有味道,只有去俗取新,另辟蹊径,才能夺魁。如2007年福建宁德市中考作文题“感谢____”,大部分考生写的无非是感谢爸爸、妈妈、班主任、同桌、陌生人之类,尽是写熟写烂的题材,而有位同学却大胆求异出新,出人意料地写到“感谢孔子”,真心感谢数千年前的孔圣人,用他那充满哲理意味的话语挽救了几近悬崖的他。自然,这位考生的作文得到阅卷者的格外关注和青睐。
考题预测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胸中怒火中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在____中学会____”为题,将
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话题作文
题型把脉
话题作文的主要形式有:1.命题式,直接提出话题,要求围绕话题作文;2.导语式,铺叙一段话,然后引出“话题”;3.材料式,提供的材料即提示语,可由材料引发出要写的话题;4.图画式,配以图画和提示语,然后直接给出话题或根据图画自己提炼话题。
现在,话题作文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从目前各地的中考话题作文命题看,话题作文的命题正在逐步完善:一是话题常出常新,尽量避免考生熟悉的陈题,力求出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又与考生联系紧密的话题;二是话题有适当的限制,范围式话题逐渐减少,立意式话题作文将有所发展,因为立意有一定约束,有利于减少“克隆作文”。
应对方略
一、全面审题
话题作文的命题,通常包括材料、话题和注意事项三部分,其中,话题是题目的主体,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示例或提示,注意事项是补充性的写作要求。审题时,这三部分都要顾及,不可忽略或偏废,尤其是材料,更需要特别重视。理解材料中心之后,联系话题看其是否吻合,如若吻合,表明你已把握了材料中心和话题。总之,要把整个文题逐字逐句看清楚,尽量读出言外之意,读出界定、禁忌、好恶、扬弃、思想……为下一步展开写作打好基础。
二、善于拟题
题目是考生给阅卷者的见面礼,所以非常重要。在拟题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拿话题当题目,很多考生懒于思考,把话题作为作文的题目;2.题目游离话题,就是拟出的题目没有处在话题之中,原因往往是对话题做了不适当的延伸或比喻,在延伸出去的地方寻找意义;3.题目与自选的文体不相匹配。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拟题呢?1.如果是论说文,自拟的题目务必要观点明确,使人一目了然;2.如果是记叙文,题目要生动形象,并注意在文中或文末点明题旨。
三、精确立意
“立意自定”是话题作文中“三自”的核心,在考场上,不应该脱离实际去刻意追求立意的深与新,而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自己明白的、想透彻了的思想内容。不要硬着头皮去说成年人说的话或自己都没有弄明白的话,甚至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要说,就说小道理,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出来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写自己的真切感受,不要去写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的内容。立意要出新,就需对话题及所给材料从不同角度做深入透彻的思考,避开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排除别人作文中可能写得较多的立意,另辟蹊径,提炼出一个新颖深刻的主题来。
四、注重文体
“文体不限”也好,“文体自选”也好,具体到你要写的某一篇文章而言,则必须有明确的文体。有些同学不以为然,写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非驴非马的“杂交文”。记叙文,缺少矛盾冲突,叙述事情没有波澜;议论文,材料不典型,观点与材料“水是水,油是油”;散文,内容空泛,单纯追求框架式的排比。无论写哪种文体,要想得高分,起码要写得规范。
考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化”,《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性质或形态改变。生活中,“化”的现象是很常见的。春风化雨,既有自然现象,也有人间情怀。冰雪融化,既指自然界中的消融,也指人与人之间心灵坚冰的化解。昆虫总是经过艰辛的蜕变,从而羽化成虫,飞向广阔的天空……
请以“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料的中心(一般在篇末),那么,就可以围绕着这一点确立主题,进行写作。如:风浪中,船沉没了,一名幸存者被冲到一座荒岛上。为了生存并等待救援,这位幸存者千辛万苦搭起了一间房子。然而有一天,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不知怎么引起的大火把这间房子化为灰烬。幸存者看着滚滚浓烟消失在天空中,充满了绝望。但第二天一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一只大船向他驶来。“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我们看到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他得救了。人们常为自己失去的东西闷闷不乐,甚至后悔,从而把自己本应丰富多彩的青春弄得黯然失色。其实,我们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我们在失去的同时,也往往会有所得。(2007年青州市中考作文试题之一)显然,这则材料分为两部分,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先叙后议,文中“其实,我们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我们在失去的同时,也往往会有所得”一句议论就是材料的中心,由此,我们就会进一步领悟到“端正心态,正确对待得与失”的主题,从而或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或旁征博引阐述自己的观点来构思行文。
三、使用材料要恰当
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作文的主旨都是由材料引发的。若写议论文,开头必须适当地引用材料。开头不引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把“引子”当论据,使评卷老师不明白你的观点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除开头引述材料外,论证时还要适时地回扣材料。此外,一般不要在开头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3.不少于600字。
材料作文
题型把脉
材料作文一般有这样一些形式:一是根据材料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二是根据材料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三是材料为图画,要求看图作文。近年来,材料作文又有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材料是整篇文章,多数就是试卷中阅读题的文章,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引发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二是与话题作文相结合,也就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引出话题进行写作。
应对方略
一、明确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1.感知材料的目的不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考生感知它的目的,只是将它作为引发思考的“由头”,完全不必推敲和概括材料的深层含义;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考生提炼观点或叙事记人的依据,阅读这些材料时,必须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其本质含义。2.处理材料的思路不同。面对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求异求新、张扬个性是考生应有的思维品质,是否引用所供材料完全取决于考生个性鲜明的构思;而面对材料作文的材料,考生必须有强烈的“求同”意识,要小心翼翼地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或主题,不能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便发挥。
二、立材料中心为主旨
文题材料中有议论性的语句点明了材
考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胡锦涛同志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既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也指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任何时候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然而,现实社会中,一些人淡化了劳动观念,忽视了劳动锻炼,甚至在意识里滋生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鄙夷或不屑……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看图作文
题型把脉
看图作文往往出示一幅或几幅画,让学生依据图画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或叙事,或论证,或说明。它既是一种特殊的材料作文,更是这个读图时代的一种时尚的话题作文,不仅能考查考生的作文水平,还能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同时又可以避开考前的猜题、押题,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命题形式。作为一种经典题型,它在以往的中考中屡见不鲜,也会在今年的中考中再现风采。一般说来,看图作文的“图”,主要有图表、图画和漫画三种。2007年考场上的看图作文,其图画类型多为漫画,其数量多为一幅到三四幅。
应对方略
看清画面,理解图意,这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要让笔下的作文更加精彩脱俗,以下方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一、内容要力求生动
根据画面描述事件时,要避免平铺直叙,写成流水账,应当采用多种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化静为动,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写外貌,应力求写出人物的神韵;写动作,应精选动词,对其行动过程进行生动的描摹;写心理,应善于运用细腻的内心独白、梦境或幻境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写语言,应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让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立意要力求深刻
看图作文要写得新颖、深刻,就必须对图画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把画作的主旨挖掘出来。一要寻根问底,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自己的认识不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努力挖掘事物内在的思想内容及所蕴藏的哲理;二要结合背景分析,把材料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思考,挖掘它的社会意义;三要重视自己的感受,要写出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四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三、构思要力求精巧
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思的精巧与否。只有避开常规,求异思维,才能在构思上创出新意来。可尝试以下办法:1.改变记叙顺序,记叙时若能打破时空限制,用倒叙、插叙、追叙、补叙等方法,会使文章产生悬念,增强吸引力;2.进行片断组合,在画面规定的范围内,构想几个生动、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情节片断、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考题预测
请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对画面进行描述、说明;也可以根据画面想象,编写一个故事;还可以展开联想,发表议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例文
一片“孝心”
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王大妈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阵剧烈的咳嗽使她只好硬撑着坐起来。她看了看窗外的太阳,已将近中午,该吃药了。
她艰难地爬下床,从床头柜上的暖瓶里倒了杯开水。因为天太冷,她的手抖得厉害,用了好大的劲才打开药瓶,吃力地倒出一大把药,正要吃下,无奈久病体虚,手没有力气,水杯一下子掉在柜子上。她摇了摇头,吃力地扶着墙回到床上,盖上那满是补丁的棉被。看着自己眼前的处境,想起自己的三个儿子,辛酸的泪水在她眼睛里直打转。
唉,还是打开电视看看吧,至少能让自己得到暂时的解脱。于是,她打开家里唯一的“贵重”电器——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电视里正播放“听众点播”节目。只听主持人甜甜地说道:“王大妈,您的儿子为您点了一首歌,祝您生日快乐……”接着,响起了悦耳的歌声:“世上只有妈妈好……”
听着歌的王大妈,不知为什么却觉得这歌声非常刺耳,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她回想起从前的日子:丈夫早早地离开人世,自己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儿子拉扯大;日子尽管苦些,可看到儿子一天天长大,自己心里感到欣慰。好不容易熬过来了,三个儿子先后成了家,近几年也富裕了,可是谁都不愿意照顾她。今天是自己70岁生日,他们点歌给母亲听,是回心转意、真心地祝福母亲,还是想出出风头,赚个孝敬老人的好名声?
想到这里,她更听不下去了,忍不住低下头,眼泪一滴接一滴,打湿了满是补丁的棉被。
唉!她长叹一声,心里想,怪谁呢?以前三个儿子小的时候,她对他们百依百顺,从不缺他们吃穿,却没有好好教育过他们。三个儿子从小到大心里只有自己,长大了不孝顺老人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第二天,在小屋的那张床上,人们发现王大妈已经去世了。她那缀满补丁的枕巾几乎全被泪水打湿了。
人们都说,她死了也好,至少不用再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