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秘密
2008-08-01唐志明
唐志明
为什么看上去界面、功能一样的大小软件,在价格和实施难度上会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我多年以来一直从事与IT相关的软件开发、实施和咨询工作。几年前,在给企业老总培训的课程上对ERP的新解,主要阐述企业中不同层面的人对ERP的需要是很不相同的:员工要的是方便输入单据(Enter)、经理层要的是报表(Report),而老板要的是规范的流程和业务控制(Process/Power)。由于做的人、用的人、要的人都是不同的,这就直接导致国内企业界普遍存在的“ERP项目满意度底,应用效果差”的现状。但是,这还不能回答,为什么看上去界面、功能一样的大小软件,在价格和实施难度上会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最近领悟到软件行业的秘密,这个秘密是告诉IT业内软件厂家以及众多的关联企业,应该做什么样子的软件定位。
对于一个软件生产厂家而言,界面、功能看上去一样的软件,其实有如下三种截然不同的层次定位。也因此,在市场开发、销售和服务模式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层次的软件是代替手工的电子表单,在市面上各种售价数万元之内的软件都属于这个范畴,其中最经典的当属Excel。在这里之所以不说有多少功能、有哪些专业特性,是因为这种划分与功能无关,这类软件的共性没有“强逻辑”——即没有太多的单据状态、回写、自动规则和条件判断等。其特点就是简单、好用、灵活,没有太多控制。这种软件我称之为“个人电子效率软件”或者“个人电子数据分享软件”。
[永远记住,不要试图通过软件来控制人。]
第二层次的软件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软件--ERP。ERP被翻译成“企业-资源-计划”,说明这类软件强调管理规则和业务逻辑,强调企业里各个部门协同工作的计划性。因为有了规则,各种单据和数据才有了生命周期,有了状态参数,有了流程接力,有了对帐复核。其实,这些企业资源要素在现实中本来就有,只是要求软件不仅把它量化出来,更要把它固化下来。固化本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在现实工作当中,有太多的规则只是停留在制度和要求的层面上,这些管理措施赶不上人在执行时的变化,毕竟中国企业的管理还是“人本管理”为主。所以,这类企业和用户往往是想得到却做不到。反映在ERP软件上就是两个事实:一是软件“很贵很复杂”,二是“规则越多越反动”,软件越不好用。所以,要想通过软件提升管理且想上ERP的企业,不能仅停留在购买和使用软件的层面,一定要先咨询设计再实施实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咨询实施一体化。咨询做到人员到位、流程到位、规范到位,实施做到可执行。对于一时做不到的规则,就不要用软件来固化。永远记住,不要试图通过软件来控制人。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改善和控制人的行为呢?要靠持久战,决不是单个ERP的“计划”就可以搞定的。这就要引入第三层次的软件,就是最近流行的SaaS(软件即服务),或者称软件运营。
与注重计划性的ERP软件不同,SaaS是一种社会化的专业服务,SaaS强调动态执行,关注业务的监督、检查和改善方法,这是将软件与人结合起来,通过PDCA的循环,持续地使不规范的管理与动态的业务需求达到平衡。在这个层次,相比运营,软件本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软件的内容,也就是其中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是否准确、及时、有效,是否能促进业务的增长,主要不是通过软件的逻辑规则来实现,而是通过持续的运营改善来达成。像携程这样典型的传统行业公司,正是靠着自己的运营平台来获利的,他们不会出售自己的运营软件,因为那是业务的基础、利润的源泉。相反,他们会免费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开放软件的使用权,让你尽可能多的使用这个平台。但是使用者需要为内容付费,这些内容正是软件工具所支撑的业务内容。
我们经常会混淆一个概念,那就是“软件的价值”。我认为,软件除了一堆数字程序,代表着设计师的智慧和程序员的技术之外,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是IT行业经常会炮制新名次,偷换概念,称软件可以创造商业价值。很多企业老总认为自己现在的基础管理不好,经营有问题,上了软件,特别是上了外国大公司、标杆企业都用的软件,就可以把管理搞好。这是很大的误会,软件代码可以复制,软件中的管理思想、实施方法,特别是应用执行却是不能复制的。企业主便要担心,别被善于炒作的信息技术市场“忽悠”了。
多年的从业经验告诉我,除非只用手动单据电子化的“小”软件,否则,我们的企业不要指望ERP之类的软件能够“直接”帮你搞好管理。反过来说,管理搞好了,才能用好ERP软件。
先于软件、搞好管理是一种办法,还有一种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SaaS。找到专业的SaaS服务商,租用其信息平台,外包企业的部分业务管理,把复杂的管理交给别人,专心做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像今天的企业不会因为要用电,就自己修建电站一样,我们没有必要把钱花在电脑网络硬件和昂贵的软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