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司与下属:从汉高祖说起

2008-07-31刘文彬

人力资源 2008年3期
关键词:群臣张良晋升

刘文彬

从并肩战斗到发号施令,新晋升的上司,也要逐渐适应,给自己重新定位。读史使人明智,也许我们能从历史上第一位出身平民的皇帝汉高祖刘邦身上获得些许启示……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战胜了一度强大的项羽,成为汉朝的皇帝。任何职业都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当皇帝也不例外。刘邦刚刚“晋升”皇帝那会儿,地位并不十分稳固,过去跟他共同经历血雨腥风的文武功臣,让他颇费了一番心思。

审时度势循序渐进

自从家乡沛县起事以来,刘邦一直是萧何、韩信他们的“头儿”。但是,面对强大的秦朝和项羽的军队,刘邦这样一个败多胜少的军事将领、文化水平不高的领导,没有一大批谋士武将的辅佐,是成不了大事的。可以说,刘邦跟萧何、韩信他们,虽不是平级的“同事”,但称得上生死患难的“战友”。

打败项羽后,“诸侯及将相”之所以急于尊当时的汉王刘邦为皇帝,不能排除一个共同的私心。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激励与他协同作战的韩信等将领,“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现在项羽兵败,天下粗安,群臣就希望进一步巩固他们在各自土地上的权利。而如果刘邦不当皇帝,这种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如果刘邦当上了皇帝,群臣的富贵就有了保障,他们也会誓死捍卫刘邦的帝位(“臣等以死守之”)。

刘邦当然不能辜负群臣的期望。做了皇帝后,他把韩信封到了楚,立彭越为梁王,让韩王信在阳翟做了韩王,把吴芮迁为长沙王。至于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还保留战时的封号和各种利益,没有变化。其实,这种分疆裂土,形成了尾大不掉、枝强干弱的局面,构成了各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极大威胁。刘邦那么聪明的人,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但是,刘邦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家,审时度势是他的本能。他知道在战争中不少诸侯羽翼已成,有的诸侯国甚至比他本人实际统辖的地盘都大,即使不承认他们,也是枉然,不如先稳住局面,再图大计。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在后来八年的皇帝生涯中,刘邦逐步实现了铲除诸异姓王、更立同姓王的政治意图。在他晚年,当异姓王侯已被剪除得七零八落,宫中宣布:“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意思是说,天下除了刘家的人,谁也不能被封作王;即便是封侯,也得皇帝亲自批准,否则天下可以共同讨伐他。

从刘邦的主观意图看,他是想保全刘姓的“家天下”;从客观上说,他的政治举措防止了国家再一次分裂,避免了百姓重新陷入战争的深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谋略是于民有利的。

启示:“新官上任三把火”,任何新晋升的“官儿”,都想有一番作为,谋划一些改革举措,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忘记,人不仅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如果你无视既往形成的利益格局,贸然行事,往往会出师不利,头破血流。同时,在过去的同事身上实施你的改革意图,更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甚至八面出击。办公室政治,不会像封建王侯争权夺势那样搞个你死我活,但也不会像小孩子过家家那样简单随便,所以,适当的让步、暂时的隐忍、理智的妥协,并不代表你的软弱和无能,反倒反映出你对全局的把握能力。

平衡关系示人雅量

刘邦当上皇帝不久,“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而不决。”不久之后,刘邦看见诸将在一起偷偷嘀咕着什么,就问张良其中缘故。张良说:“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刘邦忙问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说,陛下您原本是一个平头老百姓,跟这些人一起得了天下,您现在封赏的全是与您亲近的人,而杀掉的又都是那些平素与您有仇结怨的。他们不仅担心不能得到封赏,还怕您猜疑他们,或因为过失杀掉他们,所以聚在一起准备谋反。刘邦忧心忡忡地向张良讨主意。张良反问,陛下平素憎恶的人中,哪个最为大家熟知而且程度最深?刘邦说是雍齿。张良建议说:“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先封,则人人自坚矣。”刘邦照办。果真置酒封雍齿为候。群臣见此,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被封了侯,我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心了!

启示:当你晋升到一个新的位置,公正就成了对你的一个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你昔日的好朋友不会怀疑你的公正,他们甚至希望你不公正地给他们多一些的好处。过去与你关系一般的同事也不会对你的某些举动反应过度,他们一般会争取你的好感。只有那些与你曾经“结下梁子”的人会对你的公正指数最为担心,因为你已经具有了《历史的潜规则》中所说的“合法的加害能力”,这会令他们深为恐惧。如果你真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那么就像刘邦封侯雍齿一样向他们展示你的大度、厚道和雅量吧。你会发现,在你平衡下的办公室人际关系,会避免“党争”和内耗,你的周遭会充满和谐融洽的气氛。无论是对你的工作效率还是身心健康,这都是极为宝贵的。

保持距离增强威信

在很年轻的时候,刘邦就十分羡慕皇帝的威仪。有一次,他去秦国首都成阳赴徭役,见到了秦始皇出行的场面,不禁喟然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但是,在他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展示什么威风,甚至自己“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但过了不久,烦恼就找上门来了。原来,与刘邦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并不很讲究上下尊卑的礼节。在战争中,这倒还可以接受,可成了一国皇帝,臣下还在面前“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就很不高兴了。一个叫叔孙通的大臣了解刘邦的心事,就提出由他招集一些儒生和自己的弟子“共起朝仪”。刘邦基本同意了他的想法,只是要求他别把礼仪弄得太过复杂。叔孙通获得首肯后,先是召集百余人进行演练,随后把一整套仪式教授给群臣练习。次年十月(相当于汉代的正月),群臣在新建成的长乐宫朝会。按照叔孙通制定的朝仪,大臣们按部就班,令行禁止,规规矩矩,向皇帝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这一天也喝了酒,但却不同往常,“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刘邦很高兴,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还重重地赏赐了叔孙通。

启示:有不少人认为,成为上司后对以前的同事、现在的下属板起面孔、拉开距离,是忘本,是虚荣心在作祟,是“脱离群众”的表现。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的误区。一个人的晋升,意味着他要面临更重的任务,领导更多的员工。通常来说,他的下属不可能全部是他熟悉的朋友。如果他还一如既往地在工作场合与他们随随便便,表现亲昵,是不是会对其他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呢?作为领导与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仅可以让后者对上司的公平处事充满信心,而且还会增强领导的威信。人类的弱点是贵远贱近——如果你天天跟一个人在一起,就算你是个天才他也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当然,保持距离不是说要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时时刻刻打官腔,摆出一幅不近人情的样子。如果这样,你会成为一个失败的管理者。那么,怎样掌握好这个“度”呢?《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子夏的话大概能为我们的问题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就是说,君子让人自远及近有三种不同的感受,远观则庄重威严,亲近则温和有礼,听其言辞则严正而无邪佞。我想,如果一个领导者真的做到这“三变”,下属不仅不会觉得距离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反倒会折服于你的领导魅力。

猜你喜欢

群臣张良晋升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腐败潜伏期官员何以得到晋升:基于干部任用权的分析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张良拾鞋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北京街乡公务员职级晋升通道打通了
绝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