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存取在中国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08-07-24陈振英何小军陈益君
陈振英 何小军 陈益君
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OA期刊及OA仓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我国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及出版特点、国内政策及大环境的影响及科技期刊对作者知识产权的主导控制等几个方面剖析开放存取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提出创建延时OA期刊、大力发展自存档、进行行政和政策干预、加大宣传力度等几个发展建议。
关键词 开放存取 困境 对策 中国
目前,全球学术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莫过于“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为促进学术信息交流,缩短由于经济实力差距所造成的信息鸿沟,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开放存取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s, 简称OAM)。然而当OA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地发展的时刻,中国的OA处于何种境地,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怎样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OA之路是摆在我国学术界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
开放存取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学术交流模式,对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国际上引起了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出版界、图书馆界乃至政府决策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并积极寻求发展策略。开放存取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进度并不一样。目前,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存取运动发展迅速,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 Sweden)图书馆就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他们建立了本校自归档电子典藏——LU:research,出版发行了一种新的开放访问期刊——Lund Virtual Medical Journal,并建立了一个开放访问期刊目录站点——Directory Open Access Journal(DOAJ),该目录目前收集、整理了网上免费的可获取全文的、高质量的开放访问期刊2580多种,已成为开放访问运动中最有影响的热点网站之一。随着一系列会议的召开和几项草案的签订,许多国家对开放存取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并付与实际行动。目前已有上千种开放期刊和数百个开放仓储提供给公众免费使用,多个国家项目也正在建设实施中。
1 开放存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其宗旨在于利用网络条件实现科学研究成果的广泛共享。根据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实现开放存取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存档(Self-archiving),即建立OA仓储(Open Access Repository),OA仓储又分为机构仓储(IR)和学科仓储(DR),后者多以预印本系统存在;二是创办OA期刊(Open Access Joumal,简称OAJ)。
在中国,人们对于OA的认识和实践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以收集论文预印本的学科仓储发展得比较快。1997年,山东大学高能物理研究室提供的预印本服务也许是我国最早创建的预印本文库。但其规模很小,只是利用Web超级链接功能建立了一些包含有论文预印本链接的网页;后来不断有一些小型机构预印本文库出现,如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从1999年就开始收录数学领域的英文论文预印本,用户可以浏览论文预印本的元数据记录,也可以从作者、标题、提交年代等路径进行检索,还可以上载论文;还有上海天文台图书馆的电子预印本文库、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数字科技文献馆的论文预印本文库等。
当前比较有影响的预印本文库主要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预印本论文项目,arXiv中国镜像。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电子预印本系统网站,于2003年12月投入试运行。奇迹文库创建于2003年8月,是完全由科研工作者个人维护运作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在经济和行政上不依赖于任何学术机构,目的是用较低的成本向国内各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方便稳定的预印本服务,在中国科学家社群中推广开放存取的概念;目前已形成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三大分类,基本覆盖了主要的基础学科。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于2004年3月15日正式开通服务,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子系统构成。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主要收藏的是国内科技工作者自由提交的预印本论文,可以实现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它能实现对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事实上,国内三大预印本系统的发展与壮大并没有预想一般顺利。如: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其文献多来源于一些预印本以及像《现代医药》这种影响力非常有限的期刊,而一些国内的一级杂志则很少加入该系统。“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和奇迹文库预印本由于服务对象为国内所有科技工作者,用户广泛,后者又以高校学生占了很大比例,这样给原本就对论文的内容不进行审核的两大系统的论文质量保证增添了困难。三大系统基本都按照文责自负原则,不对文章内容进行评审核,这也是国外预印本系统建设的通常做法。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对文章有固定的写作模板供用户使用,中国预印本系统中的文章则存在明显的文献整体布局、参考文献标注、作者署名比较混乱的情况。
机构仓储方面,我国学术界也一直密切关注其的发展。2005年7月,五十余所高等院校图书馆馆长在武汉大学庄严签署了“中国大学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呼吁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学术机构仓储”,促进学术资源开放存取。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陆地区至今没有一个真正OA机构仓储。香港中文大学采用Dspace软件建立了机构仓储SIR(Scholarly Information Repository)系统;台湾“中央研究院”采用Dspace软件建立了“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MAAT);但此两者都尚未对机构外用户开放。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并已注册的高校机构仓储其实只有香港科技大学的SIR系统。
在OA期刊方面,国内显得更为落后,根据ISI期刊引证分析报告中(第二版)收录的中国地区的OA期刊目录,我国大陆地区仅仅只有5本期刊[《植物学报》(Acta Botan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亚洲男科学杂志》(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世界胃肠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1]入选该目录。除了少量英文期刊外,我国的很多英文刊物并不具备国内刊号(CN号码),他们直接通过国外注册的方式获得ISSN号码,只能在国内按指定的范围征订、发行,不得在社会上公开征订、陈列和销售,禁止向国外发行;它们不得收取版面费、不得刊登广告、不得拉赞助或进行有偿经营活动。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中文期刊中,虽然有不少符合OA期刊中“部分OA”的要求,能够免费提供期刊的目录或中文摘要等信息,但是基于我国科技期刊的摘要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现实意义不大。
2 开放存取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
2.1 从OA兴起的原因看其在中国发展的困境
从世界范围看,知识交流经历了最初为学术团体所享有,而后向出版商转移以致被垄断,继而学术团体谋求这种权利回归的演变过程,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就是这种回归的具体体现之一。
2.1. 1 期刊价格并没有大幅度阻碍学术交流
在过去的20年里,科技期刊的平均价格比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快4倍,造成了科学信息获取困难[2-3]。而过去的2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收入从1985年的16242亿元上升至2005年的182321亿元,人均收入也大幅度地提高[4-5]。但即便我国2005年国民收入仍以9.9%的增长率高速发展的时候,期刊在保持总印张13.35%增长的同时,总定价的增长不过为4.3%[6]。由此可见,中国的科技期刊出版并没有走市场化的道路,也不像国外的期刊以出版商为主导,因此,它们并不是依靠期刊发行的收入来维持期刊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主办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维持科技期刊的运作与发展。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期刊价格的相对稳定,使我国的科技期刊并没有陷入由出版商垄断出版到期刊价格居高不下,以致国家科研经费的投入变成出版商利润的直接来源这一恶性循环。
2.1.2 科研经费投入与产生的社会效益呈正比
2005年,由于国外许多科研机构在出版物上发表的科研成果被大出版商所垄断,成为出版商、出版机构牟利的工具,导致接受了国家、个人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无法给社会、科研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因此,许多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强制性开放存取的草案相继出台,如医学研究与发展条约(Med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aty)、知识存取草案(Draft of the Access to Knowledge Treaty)等[7]。而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术期刊都是国家出资创办,期刊的订阅费用也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支付的。同样,无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是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或者是级别更低一些的厅局级项目,它们的研究成果都是各级科技期刊所关注的优秀稿源,该类研究成果也基本上被科技期刊以力所能短的周期予以刊出。尽管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普遍还比较长,但是基金赞助的论文刊出周期要比普通科研论文短许多,许多期刊还特意设置了基金论文刊发的快速通道。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科研成果的报道。而如前所述,在我国科技期刊总体价格并非高昂的情况下,科技期刊的价格并没有成为阻碍科研成果产生社会效益的障碍。究其原因是我国的科技期刊通常由事业单位主办(虽然少数期刊进行了企业注册,但其整体的运作模式并没有遵循市场化操作),及时报道科研成果是它们的基本宗旨,这与国外期刊大多以出版社、出版商、出版集团等的企业化运作,追逐经济利益的办刊动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2.2 电子期刊在中国不被认同
我国对各类出版物都有严格的控制措施,如国务院先后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出版行政管理法规,科技期刊作为我国出版物中的一支,自然也受到了严格的管理与监控。与国外期刊采用刊号注册的方式不同,我国期刊出版采用刊号审批制度。无论是中央还是地区杂志,科技期刊都是实行“分口审核、总口审批”的办法,由科技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在核定的数额内审批。
即便是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各类期刊根据其主办、主管部门的不同也被划分为全国性期刊与地方期刊;而国内各种所谓核心期刊评比,又人为地将科技期刊划分级别,尤其是核心期刊评价的出现,使之成为直接评价一本期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作者的晋升、相关业绩的评价和科研成果的认定。这一切,都让新创办的科技期刊,尤其是电子期刊的发展举步惟艰。电子期刊尽管存在着出版周期短、论文版面不受限制等优点[7];但其发展的瓶颈,不是发展经费的困难,而是普遍存在的学术认可问题;缺乏学术认可难以吸引高质量的稿源,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潜能。大多数的国外OA期刊都是电子期刊,但电子期刊在中国的发展相对困难,这也注定成为OA期刊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3 付费的压力
根据开放社会协会(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OSI)测算,一篇OA论文作者的费用大概是3750美元,相当于普通中国人一年的工资收入[8],而美国生物科学学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估算它旗下的期刊BioScience 每出版一篇论文要收取论文处理费约7000美元[9]。OA期刊高昂的发表费用并没有使得期刊的经营状况更加好转,即便是影响因子高达11.4的PLoS Biology也不例外[10]。因此,OA期刊的发展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的,而这些对于主要靠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经费支持办刊的中国科技期刊来说并不现实。
在中国,科技期刊论文发表的版面费一般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版面费的收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期刊的发展,版面费的金额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基本吻合的。同时,各个单位鼓励工作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优秀期刊中发表,并为之提供版面费甚至奖励。中国科技期刊版面费金额远远低于国外OA期刊的作者付费的金额,因此也更适合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虽然OA期刊具备种种优势,但是高额的发表费用还是作者需要慎重考虑的,在国内普遍采用收取数额并不高的版面费的情况下,OA期刊并没有展现出其足够的竞争优势。
2.4 知识产权的主导控制趋势
与国外出版机构的独立性不同,中国的科技期刊或多或少都有政府机构的影子,尽管许多原先由政府机构主办的科技期刊已经下放到各个学会,但是由其主办、主管的科技期刊仍然延续着对作者知识产权控制的强势。这些通过科技期刊稿约中对论文的版权申明就可见一斑。我国科技期刊本身的发行量不是很大,尤其最近几年,科技期刊总体发行量都在走下坡路。所以,即便国外有许多研究都发现OA期刊不会影响科技期刊的发行,我国的科技期刊也不愿冒此风险。同时,我国三大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NKI)对国内大多数的科技期刊都进行了全文收录;与全文期刊数据库的合作、知识产权的转让决定了中国的科技期刊不愿意进行OA的操作,因为这样会破坏已有的双方利益,打破现有的平衡。同样,对我国科技期刊稿约的调查发现,相对作者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在知识产权方面完全处于强权地位,稿约中的著作权相关条款更多地倾向于保障科技期刊的利益,更多的是强调期刊的免责条款,作者的著作权益体现得不够。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让科技期刊主动放弃对论文的版权控制是相对困难的。
2.5 政策及环境的影响
200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分别签署了《柏林宣言》,表明中国科学界支持开放存取的态度。从中国的国情和科学发展实际来看,支持开放存取、建立新的学术交流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1]。虽然我国对优秀科技期刊采取了众多的扶持措施(如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挑选了106种精品科技期刊给予基金资助),但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并没有倾向于OA期刊,也没有更加重视OA期刊的发展。
除了政策上的倾向不够外,中国公众对OA期刊的认识和认同也非常有限。我们曾经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分会创办的“中华急诊网”的论坛中发布关于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改为作者付费的OA期刊的调查,结果发现,浏览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回复的人却极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的医务工作者对OA期刊的了解甚少,即便是在科技期刊工作者中,熟悉并了解OA的编辑人员也为数不多。
我国的开放存取运动才刚刚起步,开放存取的理念还远未深入人心,国人对国内刚发展起来的电子预印本文库更是陌生。很多科研人员对电子预印本文库知之甚少。科研工作者对已经存在的电子预印本文库抱无所谓态度,很多人基本上不从E—print Archive系统中获取科研资料,也不愿意主动提交电子预印本论文。此外,由于电子预印本系统允许用户不受限制地浏览、批量下载和打印论文,许多作者担心自己提交的研究成果受到版权侵犯,这种闭塞的思想自然影响提交论文的积极性,不利于开放存取的发展。国外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如arXiv,每月新增的文献量在3000篇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子预印本系统每月增加的文献数量少得可怜。用户的“开放存取”观念淡薄、主动提交自己研究成果的意识不强是制约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发展的主要瓶颈。
3 发展开放存取的中国特色之路
既然中国的期刊出版多归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没有形成国际上的出版垄断,那么大力发展OA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学术期刊危机”也就不成为中国发展OA的主要动力。相对而言,适应全球化趋势,紧跟国际形势,参与国际竞争,把我国的出版推向国际化水平,把我国的成果利用引向国际领域则是我国需要发展OA的更现实原因。
OA在我国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国家和机构采取什么样的OA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推动OA运动,形成有利于科学信息传播、促进科研进程的保障机制,是推动OA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加快建立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1 对创办OA期刊的建议
在国外,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运筹模式,在国内则有所不同。国外的OA期刊出版所需高额费用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用于控制期刊质量的同行评议费用,二是较高的退稿率。著名的OAJ出版者BMC所出版的所有OA期刊论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此外还要求评审人员署名,论文初稿、评审人意见、论文修改稿及定稿都同时在网上发布,并采用论文被引次数和编辑、评审专家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评估每篇论文的学术价值。严格复杂的评审过程不仅保证了论文质量,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篇均论文发表费用的增高,如PLoS Clinic Test 2006年的收费标准是每篇论文2500美元。高质量的OA期刊自然产生非常高的退稿率,而对退稿的稿件不收任何处理费用造成OA成本增高。如:PLoS出版的生物学顶级杂志PLoS Biology的退稿率高达90%,这也是造成其每篇论文的高额费用(平均每篇超过1500美元)的直接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维护日常OA期刊运转的成本,还包括印刷与发行费(部分由订阅费弥补)、营销成本、网络维护、编辑人员酬金、卷首内容制作、一般企业管理费(职员工资、租金、办公、管理等),难怪耶鲁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主编Ira Melman指出,PLoS系列杂志的实际成本是收取发表费的4-6倍。
相对而言,国内的OA期刊发展在作者付费方面就不存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因为维护期刊运行的最大成本不是同行评议费,审稿费的收取也解决了退稿支出问题。事实上,作为中国期刊,最大的维护成本——员工工资也已经由相关支持机构支付。所以中国的OA期刊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公众观念的转变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当今中国的实际国情下,鼓励科技期刊将过刊全文上网(即延时OA期刊)或摘要上网、现刊进行摘要与题名上网(即部分OA期刊),逐步发展OA期刊,更符合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
3.2 大力发展自存档
自存档是指将数字文档存储在一个可公共获取的网站上,例如像Eprint这样遵循OAI协议的文档库。存储是指将元数据(日期、作者名、题名、期刊名等)拷贝/粘贴在一个简单的网络界面上,并附上文档的全文。开放存取仓储就是根据自存档原则建立的,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免费在线资源库,库中的内容是作者通过“自存档”形式存入,一般由一个机构(特别是大学)或者一个学科组织建立,用户可以免费在库中检索和下载文章,也可以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现在著名的开放存取仓储有物理领域的arXiv、加利福尼亚大学的eScholarship、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d—Scholarship等。机构OA仓储(IR)是学术机构为捕获并保存机构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仓库。它有两个重要使命:一是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二是长期保存机构的研究成果,并借此体现机构的学术声望、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由于OA机构仓储不实施同行评议制度,在成本高低及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上比OA期刊更具有优势,同时由于机构仓储往往由大学图书馆等学术机构建设,质量上比预印本系统更容易控制。因此,机构OA仓储在学术交流体系的诸要素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根据Gerardvan Westrienen和ClifordA.Lynch对全球l3个国家的问卷调查结果:截至2005年6月,德国、挪威、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IR的建设如火如荼,建设IR的大学占所调查大学的百分比已超过了95%,其中德国已有103所大学开展了机构OA仓储建设。
在中国,许多优秀科技成果选择在国外商业性学术期刊发表,此举往往使知识产权落到出版商手里,使这些由国家公共投资产生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外出版商索取高额利润的独占资产。这就将科学研究推入一个尴尬境地:为了能让科研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我们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的最好的科研成果交了出去,结果当自己需要使用时,却要交上一笔使用费,甚至很多时候碍于价格无法获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机构和一位科研人员而言,如果在国外发表的研究成果自己不能拥有,必然造成学术成果的流失,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科技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给国家利益带来重大损失。建立机构仓储则可以为一些优秀的论文提供合法的存储空间,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针对这一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我国发展壮大已有的预印本系统,加强其在科技工作者中的宣传,鼓励作者自存档;同时利用现有的IR开发软件(如DSpace),争取大学相关部门的支持,制定IR的相关政策,构建大学机构仓储也是促进开放存取在我国发展的一条便捷途径。
3.3 改善开放存取发展的政策及环境
支持开放存取,创造良好的OA环境,需要国家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等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及科研成果认定上,应借鉴国外经验,重视OA期刊上发表的成果,不光认可其为一种科研成果,最好像美国许多拨款机构和基金代理机构一样把在OA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作为拨款的一个条件,这样必定会大大促进OA期刊在国内的认可度以及国内学者投稿OA期刊的积极性。
行政干预也是一个发展预印本系统的好办法。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系统通过行政干预,由各高校协助进行宣传,并定期发布各高校发表论文数量排序情况,以提高各单位参与该系统建设的积极性,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明确要求:所有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的负责人应于课题结题前在该系统发表2篇以上的论文,并视该系统与其他刊物等同。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科学工作者对OA的认识。向国内的研究人员和相关人员宣传开放存取理念,鼓励研究者参与到开放存取运动中,培养其投稿积极性。“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主办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在系统成立时在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因此提交论文的数量和人数均远远超过国内其他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又如,“奇迹电子文库”为了让更多人支持公开共享科研论文,发出利用互联网公开共享科研论文的倡议书,呼吁支持科研论文在我国的开放存取。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IR实践也证明了宣传在构建IR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推广与宣传IR时,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向作者演示其文献可被搜索引擎所寻获,而且可被OAIster所收录,以激发其存放文献的兴趣;该馆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主动向校领导、部门负责人、研究人员、研究生宣传lR,并通过编印宣传小册子扩大IR的影响力;当IR收录条目达到1000条时,举办了一个庆祝会,对投稿的前十名作者进行奖励;另外还在建立IR的这一年时间内不断通过电子邮件向师生宣传IR。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已使该校师生大力支持IR的构建,养成把其学术成果存放在IR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4 解决知识产权争议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十七项内容之一:作者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而OA期刊允许作者保留版权。所以,正如OA倡导者所指出,OA期刊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在现行著作权法的法律框架中实施的。
开放存取仓储在知识产权方面则存在一定障碍。预印本由于是投稿前的版本,作者对文章拥有版权,存储预印本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同意。后印本是正式出版的版本,如果作者将版权转让给出版商,那么作者在OA仓储存储后印本就需要经过出版商的同意;而在传统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一般都会失去包括印刷版、网络版和光盘版的版权。
对此,作者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向出版社表示要保留在网络上张贴作品的权利,这样作者就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把后印本加入各种OA仓储或是张贴在自己的网站上。奇迹文库已建议作者在向专业期刊投稿的时候,向期刊编辑部书面要求保留张贴后印本的权利。它同时还倡议学术研究的赞助者鼓励研究者将研究结果放到开放电子文库中向公众共享;倡议所有的中文学术期刊在投稿须知及版权转让协议中明确规定:“作者有向开放电子文库张贴及更新自己论文的权利,作者有把自己论文张贴到自己或其所属研究机构网站的权利。”
对于已经转让了版权的论文,可以鼓励作者与出版商协商,尝试修改版权转让协议。有关情况表明,约有70%的出版商已经同意作者存储后印本。此外,作者也可以将勘误表或者预印本和后印本的不同之处张贴在开放存取仓储中,虽然对读者使用不太方便,但是在无法免费获得后印本全文的情况下,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内容大致相同的替代品。
此外,应根据机构知识库、自存档系统和开放访问期刊等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修改完善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在加强作者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减少对信息传播与利用的限制,把“合理使用”的范围扩大到非商业性利用,为科技信息低成本的快速传播铺平公益之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中国的国情,立足于加速学术成果的传播和改进现有的学术传播机制这一出发点,打破机制及观念中的故有陈规,充分宣传OA的优势,扩大OA在国内的影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OA之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ME McVeigh. Open access journals in the ISI citation databases: 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and citation patterns:a citation study from Thomson Scientific.[2007-02-22]. http://scientific.thomson.com/media/presentrep/essayspdf/openaccesscitations2.pdf
2 Create Change. [2007-02-20]. http://createchange.org/home.html
3 Jouranls Policies-Summary Statistics so far. [2007-02-25]. http://remeo.eprints.org/stats.php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8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01-25].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20331_15379.htm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01-25].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60227_402307796.htm
6 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6:568
7 Peter Suber.SPARC Open Access Newsletter.2006-02-01.[2007-3-7]http://wwww.earhan.edu/~peters/fos/newsletter/01-02-06.html
8 Open society institute guide to business planning for launching a new open access journal. [2007-02-06]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 /oajguides/business_planning.pdf
9 Elsevier餾 comments on evolution in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ing and reflections on possible implication of open access journal for the UK. [2007-3-7]http://www.elsevier.com/authored_news/corporate/images/UKST1Elsevier_position_paper_on_stm_in_UK.pdf
10 Declan B.Open-access journal hits rocky times. Nature,2006, 441(7096):914.
11 胡启恒. 开放获取是科学家的责任.光明日报,2006-06-20お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杭州(中国),310058
《中华急诊医学》编辑部,杭州,310009
收稿日期:2007年8月23日
Analysis on the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Open Access in China
Chen Zhenying He Xiaojun Chen Yijun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open access in China, strategy of open access (OA) journals and open access repository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modes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Sci-tech journals,the effects of national policy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issues concern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some suggestions were drawn off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n-coinstantaneous OA journals, development of theself-archiving, reinforcement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relative policy, and strengthening propaganda.
Keywords: Open Access; Dilemma; Strategy;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