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源的新军气体放电
2008-07-11倪明
倪 明
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以来,黑暗就开始在我们面前退却,城市的夜晚变得明亮起来.但是现在,当夜晚走到大街上时,在琳琅满目的灯中,几乎找不到爱迪生辛辛苦苦发明的白炽灯了.霓虹灯、日光灯、钠灯、节能灯占了主角,这是一支电光照明的新军,它们使我们城市的夜景变得五光十色、流光溢彩,而且更加省电,它们的原理都是气体放电.
什么是气体放电呢?
我们知道最古老的电灯是白炽灯,白炽灯的玻璃灯泡里有一根极细的卷曲起来的钨丝,电阻很大又耐高温.当电流通过灯丝时产生高热,灯丝发光.白炽灯灯泡在点亮时,温度很高,摸起来烫手.所以它不仅发光,也发出大量的热,发光效率低,浪费了能源.用气体放电原理制造的灯,例如日光灯,就没有这个缺点,发光的时候不热,所以发光效率高.
在我们的印象里,气体是不导电的.220 V电压下,电源线的两头很靠近也不会放电,我们也不会因为靠近墙上的电源插座而触电.所以气体导电是有一定条件的.在1标准大气压下空气要放电是可能的,只是需要非常强的电场或借助于尖端放电产生强电场的方式.气体放电通常在部分被抽成真空的气体放电管内进行,日光灯管等也称为气体放电管.
一般情况下,由于大气中空气分子的密度很高,电子在里面运动很困难,就像在人头攒动的商场或车站,一位百米运动健将跑不快一样.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 仅跑几个微米便会与其他原子碰撞,将能量转移给原子,自己慢下来.当把管内的空气抽到一定稀薄状态时,电子跑起来就顺当多了,在很长的距离上不碰到原子,这样才有足够时间在电场里加速获得足够能量.有了足够的能量,电子再碰撞到气体的原子时,情况就大不一样,电子的能量足以把原子外围的电子碰出来,而被撞的原子由于缺少了电子,就从中性的变成了带正电的离子.新的游离电子在电场中被加速,继续撞击其他原子,如此过程循环下去,1个电子撞击后变成2个电子(1个原有的外加上被游离出来的),2个电子继续撞击,变成4个、8个、16个、32个……于是很快产生大量可导电的电子,在气体放电管中形成大量的电子流,这就是气体放电.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气体放电需要较强电场,也就是在气体放电管两端加上高电压,气体原子才能被激活,在220 V电压下是做不到的,如日光灯需要瞬时的高电压才能被激活.所以日光灯管不能简单地接在220 V的电源上,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装置,这个装置的作用如下:
1. 加热灯管两端的灯丝,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跑到空间里.
2. 在灯管两端加瞬时高电压以加速电子,碰撞原子产生更多的游离电子,再加速.原本不易导电的气体灯管,突然变成容易导电的电离气体,灯管的电阻急剧变小,电流增大.
3. 降低两端的电压,维持稳定的电流.
我们经常看到的气体放电光源,如街上的路灯,那种白亮亮的是高压水银灯,黄色的是高压钠光灯.虽然钠灯的颜色发黄,但是发光效率几乎比白炽灯高7倍多.还有一种俗称“小太阳”的氙灯,也是气体放电管,叫卤素灯,一个偌大的广场只需要一盏就够了,光色近似太阳光.霓虹灯是老资格的气体放电管,淡绿色的霓虹灯里充有氦气,鲜红的充有氖气.
气体放电的家族很大,不仅在照明上,在科学研究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责任编辑蔡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