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玄奘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2008-07-10钱文忠

大学 2008年4期
关键词:玄奘印度

每次到西安,我都要去大慈恩寺拜玄奘,他不仅是一位高僧,而且是中国脊梁式的人物,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钱文忠

钱文忠学术背景: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

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

著作:《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玄奘西游记》《国故新知》。

首先,玄奘身上最宝贵的精神乃是为了追求真理,不避风险,面对各种挑战,决不退缩,甚至不惜冒着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危险。玄奘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理,不惜偷渡出境,经受了诸多严酷的考验,不少时候几乎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西游记》里讲,玄奘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固然是小说家之言,但也未必就不是真实历史的一种折射或者反映。我想,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必须具备的。

其次,在印度,玄奘找到了心目中至高的经典弥勒菩萨口授的《瑜伽师地论》,还找到了再理想不过的老师——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寺主、大乘有宗的最高权威戒贤法师。可是,玄奘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在印度广为游历访学。因此,玄奘的学问绝不局限于瑜伽行派,而是涉及了当时印度的大量学派和学说。实际上,玄奘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第三,玄奘是完全可以有机会、有条件停留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天堂圣地印度的,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玄奘还是选择了回国。玄奘当年是违反禁令,偷越国境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回国以后是否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可是,从历史事实来看,他显然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一点,而是在机缘合适的时候,马上起程回国。实际上,他是无法预料回到国内后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的。从历史看,任何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总是国际性的,但是,同时又必须是民族性的。玄奘无疑做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统一。

第四,从历史的记载看,唐太宗确实希望玄奘能够还俗,出任官职。然而,玄奘拒绝了。很明显,玄奘的心愿是“单身行道”,根本就没有将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求来的学问,当作世俗之门的敲门砖,或者“货于帝王家”。这一点,就使得玄奘和中国文化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判然分开了。玄奘看重知识的独立性,看重知识的本身价值,不认为知识是某种交换的工具。

第五,玄奘是一个僧人,但是,绝对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只顾自己修行的僧人。他有超常的组织能力、教育能力,总而言之,玄奘是一个很有实际能力的人。我们都知道,玄奘翻译作品的数量之大、难度之高、权威之坚、流传之广,罕见其匹。这样的工作,当然不可能是由玄奘一个人独力完成的,必须有某种组织机构的保障。玄奘就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他将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译场”加以改造完善,将分工更加细化,更加明确化。译场里的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分工,也有不同的责任,而彼此之间又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有机互动的结构。如此详尽的分工和结构,却只有玄奘做到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玄奘并不简单地满足于自己成就巨大的翻译工作,还从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翻译理论,这就是翻译学史上著名的“无不翻”。

钱文忠推荐书目:

1、《谈艺录》(作者:钱钟书)

阅读需要一种心态,你不能指望这些书你一直都能看懂,你也不能指望这本书你打开以后,可以从第一页读到最后。

2、《中国文化史导论》(作者:钱穆)

有哪本书,是最可靠的,最全面的,最好的一个论文书呢,那我想就是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责任编辑:冯雁雯)

猜你喜欢

玄奘印度
印度总统定了
如果可以去印度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与僧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玄奘法师在玉华宫的最后岁月
玄奘 中国最伟大的“偷渡者”
最高警察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