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培养国际化的能力
2008-07-10王辉耀
王辉耀:现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2005委员会理事工,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协顾问,兼任多家国内外知名经管学院的客座教授,还担任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的董事长。
“大学生就业”现已是全中国男女老少最热门的议题之一。谁家的孩子不上学?谁家父母希望“十年寒窗”之后培养出待业青年?然而,一方面我们听到部分教育机构和学生们在感叹:“毕业就失业”、“应届毕业生比民工还廉价”,教育部的信息也显示,2007年近500万名高校毕业生中约144万人未如期就业,另外17个省市还出现了学历越高越难就业(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的“倒挂”现象。另一方面我们又听到有大企业在呼唤:“求猎头们赶快百度出一批国际化人才”,因为缺乏国际化人才,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成为了承受主要环境污染却只能喝汤的工厂而非公司,还因为“廉价”连续十几年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东方企业家》前年调查“华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最大挑战”,47%的企业受访者把“缺乏国际化人才”列为首位。
很显然,这是个巨大的供求失衡。从劳动力市场上看,以后每年都会出现难就业的“百万大军”,许多专家认为这是大学扩招和普及化的必然,但数据却表明大学生还是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因为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才过5%大关,而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大专学生毕业的都接近50%。从雇主市场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这方面的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以至深圳等地企业多次组团到北美去“天价”招聘“洋和尚”:麦肯锡曾有调查报告表示:中国近十几年将急需7.5万个有国际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而相应的供给量只有3 000到5 000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5年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曾将60个经济体进行排名,中国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排在第59位;麦肯锡另一报告还表示,正因为缺乏国际化人才,中国企业还大都不敢“走出去”海外并购。
这样一个现象,当然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力透纸背的质问:大学生们为什么不尽早打造一个国际化品牌呢?
正如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所说:“个人品牌与年龄无关,与职位无关,与我们偶然进入的行业无关,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塑造品牌的重要性。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公司──Me公司──的执行总裁。”
美国管理学者华德士还有个著名观点:“二十一世纪的职业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大学生如果希望不为就业和失业发愁,就必须从学校起开始建立个人品牌;而如果希望能进入外来或者本土的跨国企业,乃至出国深造或工作,甚至将来成为企业家或优秀的国际化职业经理人,则必须建立国际化的个人品牌。
那么,大学生如何打造国际化品牌呢?除了那些千篇一律的策划、定位、自信、专业过硬、扬长避短、善于沟通等常规“方法论”外,还有什么特别的奇谋呢?
其一,建议争取“傍大企”实习,主要是跨国企业。当然,先在中小企业实习积累些经验也有好处。这对不是名校的学生来说更重要。去一个知名企业就不亚于上一个名校。这些大企业寒暑假都会通过各种形式招募实习生,并最终会留用一批实习生。如2006年参与IBM公司暑期实习项目的学生,有40%的人最终留在了IBM,2007年的比例超过一半;再如惠普公司每年都招聘近200名实习生,大部分人均获得了留在惠普公司任职的机会。这是很好的“直通车”,而且就算没有录用,企业的“名牌”背景也会纳入你的简历和个人品牌中,找工作时如虎添翼,何况这样的工作经历和职业培训本身就是很好的锻炼。
其二,多研究和结缘“成功人士”和过来人的经验,尤其是观念新素养高的国际化成功人士。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校和社会上的讲座、论坛、会展服务、社团活动,认识一些“有用的人或能给你带来启发的人”,就业乃至创业时或许有意想不到的帮助,而对于期望申请留学的学生来说,有时一份著名教授或知名人士的推荐信比学习成绩还有分量。在我主编的《海归推动中国》丛书中有许多相关案例:例如当年还是穷留学生的田溯宁和丁健,就是在一次国内访美代表团的接待活动中认识了房地产商人刘耀伦,两人还争着为这位长者的用餐买单。后来,田溯宁和丁健打算创建亚信公司,刘耀伦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把个人投资生涯中唯一的“非房地产项目”风险投资给了这两个学生。
其三,打好自身国际化的基础积累。在专业之外的技能上,大学生需要掌握英语这一基本交流工具,还要开阔视野了解一些国际商务通用的话语、规则、礼仪,以及提高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另外还要了解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和成功人士的风云史和成功经验,这在简单的就业过程中都有帮助:当你在面试某个跨国企业的职位时,哪怕你不是名校的学生,但你先掌握该公司的内容,滔滔不绝地分析该公司及同行业的龙头、竞争者、追赶者的战略优劣得失,核心企业家的个人风格,这不正是让你格外受关注、表现熟悉这一行业和企业,增加被录用可能的机会吗?
其四,现在,很多学校也开辟了国际交流的课程,大学期间到国外去读一学期或一年交流,其实这是很快能使自己国际化,又保持自己中国特色的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有的出国时间太长,国内脱节太重,回来可能变成海待了。大学期间出国交换一年或一学期可能是培养自己未来国际工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其五, 2008是中国的奥运年,大量的海外人士会来中国,可能会达到几千万人,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另外,今年也是中国开放传统节日第一年,奥运和开放传统节日会有大量的中外文化交流,人员交流,这也是做义工,做导游,甚至是交国际友人的绝好时机,这中间也说不定蕴含着未来国际化工作,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机会。
其六,现在很多大学生说找不到国际化的实习工作,我在这有一条建议。现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国际展览。国内许多展览馆一年四季都是满满的,其中大量是来自海外的公司。这些展览通常一个星期,需要大量的临时帮忙的人手,有时甚至请中专生帮忙,因此,这是个很好的自我推荐的机会,不论来自什么学校,甚至可以主动提出免费帮助看展台,这中间有很多的机会。我知道一些大学生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和这些国际公司建立了联系,最后成就了与国际业务有关的工作。
当然,最后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要尽早培养自己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这包括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对国际上不同的文化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也就是以前所说的一句老话,身在祖国,放眼世界!
(责任编辑:陈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