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医院“托管改制”探路

2008-07-07胡家源

南风窗 2008年12期
关键词:王定国港务局浦口

胡家源

南京港浦口码头。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大部分的煤炭经由铁路源源不绝运到这里,再经过翻车机、皮带机、装船机等一条龙作业装船后,由水路运至长江下游沿江及华南沿海。

退休在家的港务局员工张兴昌老人见证了30多年来南京港的逐步繁荣,不过这些繁荣在他身上也留下了印记,高血压、糖尿病还有一些当地俗称“港口职业病”的症状自退休以后就一直缠绕着他和他的同事。在那些日子里,南京港务局下属的江北医院因为对职工的优惠条件。成了他们看病时的首选。

就在4年多前,老张所在的南京港务局进了城市医保的名单,因为可以报销的医院不再受限制,同事们都转到更远更大的市立医院去了近在他家门口的江北医院因为竞争加剧,又没有上级单位资金的支持,情况越来越糟糕,但他为了图路程方便,还是经常到那里瞧瞧小病。其实在他看来,去老的江北医院看病,只是无奈的选择,尽管他害怕有一天这家小医院会突然关张。

这样的担心在2006年春天突然冰释了,老张发现这里变了模样,不仅门面和带有天井的小院被装饰一新,原来的半条小过道现在辟出了一部电梯——尽管这只是一座4层小楼。

“原来还以为看病的药费要涨价了,去了一问才知道没有什么变化。”老张告诉记者。唯一不习惯的就是,现在装修完了,大家都抱着挑剔的眼光看待这个在当地也可以看作是地标一样的医院,有时候还会有几句抱怨,几乎都忘了这里几年前还只是一个破旧的小医院。

一切变化始自2005年秋,南京港口集团公司与台湾明基电通签订了一纸托管协议,自此南京港务局下属的下关区港口医院和一江之隔的浦口区江北医院,都先后被纳入明基医院体系之内。

基层医疗的命运

这一纸协议,还改变了年届64岁的老医师王定国延续近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

本来已经退休的他现在又重操旧业,每天乘坐简陋的轮渡往返于南京下关区港口职工家属楼和隔长江相望的浦口区一个毫不起眼的医疗服务点之间。他和两名护士要为附近2000多户居民、近两三万人群解决当地常见的多发病、港口职业病以及老年慢性病,有时护士人手不够,他还需要亲自上门去探视“家庭病房”,这一片儿地面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是被称为“马自达”的三轮摩托车。

2008年5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浦口跃进新村职工住宅区的这个医疗服务点。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曾是港务局第三港务公司的卫生所,最繁忙的时节有20多名医护人员为港务公司职工提供福利医疗。不过在后来的国有企业改制中,效益下滑的卫生所成了港务公司的包袱,2000年前后被南京港口集团下属的港口医院收回,当时在港口医院任职的王定国被派到这个卫生所担任定点医师,一直干到了退休年龄。

“我到浦口的时候这里还很荒凉,(港务)局里没几个人愿意来,一直到现在浦口也不算热闹的地方,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是附近港口、钢铁和化工国企的退休职工和他们的家属。”王定国告诉记者。

就像所有大型国企医院一样,港口医院在此后的医疗体制改革中也陷入了困境。港务局政企分离后成立的南京港口集团,曾考虑将港口医院股份制改革、出售或者交给地方政府,但因经营不善一直都不顺利,其下辖的许多卫生所也深受影响,一度连工资都不能及时发出。

直到2005年9月,由主管部门牵头,港口集团和明基集团洽谈合作并签订托管协议,后者前期投入3000万元资金,情况才总算暂时稳定下来。这次托管将浦口跃进新利的卫生所也纳人其中,并扩建为当地社区医疗服务点,今年3月正式挂牌。

“(港务)局领导找到我说是要返聘,签了3年的合同,还是在这个地方,拿的工资比以前还高些。”此前,王定国的诊疗室也被耳目一新。这个五六十平方米的“微型”医院被分割为三大间,分别作为中西医诊断室、治疗输液室和西药房,面积比以前大了将近一半,可以同时容纳十几个病人。

“(浦口)这个地方很贫困,常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上门看病的大多是慢性病人、老年病人。当初开通医保而这里又很破旧时,能跑的病人都跑了,但还是有些人来,因为消费能力受局限,他们只求医生输液,或看好小毛小病就行了。”王定国说,基层医疗其实往往是人们最需要的,但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正是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国内众多大中型医院和医院管理机构以“对口支持”的托管方式将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收入囊中。“这种‘托管的核心意义在于:它从具体操作上摸索并完善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当前‘医改课题中,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上述教授表示。

医院托管的初衷

根据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级,一级为乡镇医疗机构,二级为县、区级医疗机构,三级为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具体形态又包含医院(一、二、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职工医院、防治所、保健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等。

南京港口医院,原来是长江航运下属的一个卫生所,草创于1958年,经过逐渐扩充成为长江航运医院。后来隶属于南京港务管理局,并在1985年改名为港口医院。

2002年第一次全国医疗体制改革扇动之后,过去的公费医疗改为医疗保险,大部分国有企业员工都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实现了“企业办社会”的分离。到了2004年,港务局职工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公立医院看病,仅仅位列二甲的港口医院显然无法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三甲医院竞争,再加上地处偏僻落后的下关区,来港口医院看病的人越来越少,据说当时“在港口医院13层的住院部大楼里,每天的病人还不如医护人员多”,200多个员工的医院每天只有5个门诊,很多医疗设备因利用率太低只好封存不用。

“由于是非营利性质机构,医院的隶属单位港口集团无力也不愿再投资对医院进行改造升级,即使这样,集团每年还要弥补医院所产生的巨额亏损。”曾在港口医院服务20多年的副院长周立群向记者透露。

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似乎只有被太医院或医院管理公司托管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就在港口医院艰难寻求破冰之时,台湾明基集团也开始了在大陆进行医院选址的过程。为了在主体医院营运之前与市场保持接触、尽早进行实践,以及进行人员培训,明基决定去找一家愿意做托管合作的医院,“这个在大政策上不违背,在时间上又比较快,在条件上又比较容易符合。”明基集团负责医院事务的人士表示。

据了解,明基首先找到了主管机关江苏省卫生厅,得到的答复是“可以试试看”,进而通过江苏省卫生厅和下关区卫生局找到了港口医院。作为中间机构的南京市卫生局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只要两方谈得好,他们

猜你喜欢

王定国港务局浦口
倾力打造侨海联盟 探索服务经济的浦口实践
从线下到云端:探索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浦口路径”
聚焦三个“多元”着力打造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的浦口模式
南京科学城(欧洲)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浦口
105岁女红军:唱着歌走长征
105岁女红军:唱着歌走长征
红军战士王定国
中远海运正式接管比雷埃夫斯港务局经营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老红军王定国挥毫泼墨:“希望寄予后人”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