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心情
2008-06-30
除了作业就是论文
The Hard Work
开学有一个半月了,学期过了近1/3,进入全面忙碌时期。周五完成了关于平衡记分卡2000字的论文,上次假期关于企业的集体作业出了点问题,偏离了老师要求,幸好还没有交,不过也算没白忙活,总算对国外的行业关系演变有了深刻的了解,其他情况还来得及整改。我要根据当地的行业关系,给一个将要做生意的公司提出合理建议,呆会儿去行业关系的网站看看,继续研究近来的行业状况。
下周是管理沟通的集体作业,这个作业很有意思,组员之间不可以见面,只能通过电邮、MSN,或者视频会议的形式做交流,模拟一个来自世界各地咨询专家小组,为一个企业进行案例诊断,并写一个2500字的诊断报告和建议。我们组六个人,三个中国人,一个加拿大人,一个挪威人还有一个南美人。大家在课上分好组以后,回去就不可以见面了。课堂直接搬到了家中,全班分组用网络讨论作业,这种方式很有意思。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合作的日益紧密,互联网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期待这次全新的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
之后几乎同时进行国际行业关系的论文。这次根据选题,我准备写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其行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最近下载了一些文章,去图书馆借了一些书,发现用英文写的中国行业关系的文章不是很多,网上有中文的,但是悉尼大学的数据库没有支持,所以我进入不了,有些郁闷。好在这周Nick老师就中国行业关系给了很多材料,省去了我很多时间。
亚洲博鳌论坛今天开幕,在网上看了胡主席的开幕词,当他说到中国的过去靠改革开放,中国的未来也必定要靠改革开放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振奋。澳洲总理老陆也准备制订中澳发展50年计划,这无疑也给我们留澳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最终我和一些朋友打算在澳洲多待两年,争取将来能为推动中澳发展做一点事情。
(http://blog.sina.com.cn/houyiting)
惠灵顿:地无三尺平
The City of New Zealand
记得高考的地理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新西兰的首都是__? 尽管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填上了惠灵顿,可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名字上而已。更没想到过一阵风会把我从一座风城刮到另一座风城,使自己从此与这个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来新西兰之前,想象中的图景是一望无际的牧场和零星点缀各色的英式建筑。来了才发现惠灵顿是一座依山傍海的山城,永远是出了山又进山。漂亮的英式或其它欧式建筑要么委屈地建在山顶上,要么令人眩目地挂在半山腰。使我不由得对这座城市及其居民产生一种由衷的同情:偌大的城市居然连块儿平地都没有。
住久了才知道这里的人就喜欢住在高处有景的地方,“没景,没劲”(No view, no fun)是他们选择住处的基本原则。虽不能说是越高越贵,但百万豪宅大多都雄踞靠海的山顶或山坡上。几年下来,不多的几次搬迁,也使我们逐步升级从山下渐渐地往山坡上挪,最终能否到达山顶,亦未可知。
到了山顶,景有了可风也有了。惠灵顿是三面环海的山城,加之地处南北岛之间的库克海峡居其身后,穿堂海风袭来,遇到了起伏不平的地势,风力便加剧,风大时会有房子被掀的感觉。风不仅大,而且风向不定,一会儿南风、一会儿北风、东南风、西北风,说不定还会有上下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能会有二百天在刮风,天气预报也常常会有“今儿刮、明儿刮、后儿还刮……” 幸好在这个除了水泥地面便是绿色植被的城市,再大的风也不会有尘土扬起。刚来时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这里的风深恶痛绝。可当地人却很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风可以将污染刮至九霄云外,让他们享受到世界上最纯净的空气。他们甚至将自己最热爱的惠灵顿橄榄球队取名为“飓风队(Hurricane)”,看来,他们还是嫌风不够大。
房子爬山,人更是在爬山,在惠灵顿步行,永远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在来新西兰之前,曾有朋友告诫我要多带几双鞋,我不以为然。可来了才明白朋友的忠告是中肯的。不仅鞋磨坏了几双,就连腿也练粗了。记得初来时,我曾向我的女房东抱怨:惠灵顿的道路高低起伏不平,出门太累了。可她却调侃地说:几年以后你会有双健壮的腿。
好在惠灵顿和其它西方城市一样是一个以车代步的城市,大多数人出行,都是开车或坐车,骑自行车和步行大多是为了锻炼身体。本以为开车或坐车便可以轻松自如了,其实不然。复杂的地形便有了复杂的交通道路,在惠灵顿开车永远会有两种可能:要么绕来绕去终能到达目的地,要么绕来绕去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当你去求助惠灵顿城郊地图时,会发现与其说是在看城市道路交通图,不如说是在看医学用的人体内脏图,那九曲十八弯几下就绕晕了。人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可在惠灵顿却是:“绕来绕去到罗马”。几年下来,我不得不感叹的是:如果在惠灵顿不迷路,在世界任何其它地方当导游都不成问题了。
尽管是山城,平地倒还是有一块。正对着惠灵顿湾就是惠灵顿的CBD,新西兰有名的商贸及政府机构聚集地,新西兰最大的时装一条街贯穿其中,鳞次栉比的商贸及政府大楼,多少也体现了一些现代化的气息,可从城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也只不过半小时。曾有朋友和我调侃说,在惠灵顿市区开车要慢,有可能一脚油门就出城了。
在这样一个迷你的城市,你经常可以看到路人之间,相互报以友好的微笑,亲切的问候,好像人人都是新朋旧友。行车时,你常常会为“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的让路而感动。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宽容及和睦是这个城市的主旋律。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既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又能像一家人一样和谐友善地相处在一起。
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也使这座风城、山城成为一座国际文化城。它的国际文化性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国际文化活动,以及遍布大街小巷的各色餐馆:意大利、法国、印度、马来西亚,或是中国等风味餐馆(就是没有新西兰餐馆),更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人互相寒暄时,会问今天吃什么,答案可能会是米饭、面条或是饺子等等,而在这里如有类似的寒暄问候,你会听到:“我今天准备做印度菜、马来西亚菜、意大利面条或是中国菜……” 瞧,连他们的一日三餐都带了国名,其国际化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当地人自嘲地说,我们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我们自己的。国际化已渐渐地淡化了个性化,也可说正是这种国际化赋予他们独特的个性,使他们崇尚海外旅行及海外工作经验,对人有极大的宽容与忍耐,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各种新生事物。
如果说,五年前当同事或朋友问我,是否喜欢惠灵顿?怕伤害他人感情,我还迟疑不知何言以对的话,那么,我现在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爱惠灵顿,因为这里的山不仅让我的身体变得更健壮了,更让这座世外桃源式的城市具有了别具一格的情趣;这里的人让我再次懂得了宽容为怀和与人为善的可贵;这里的风让这座城市成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上最净洁的城市,让人们倍加珍惜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更深切地体会到当人们发出“What a gorgeous day !”的感叹时,那种溢于言表的快乐心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9a3a5010009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