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商业观念之不同
2008-06-30何震
何 震
案例:郑和与哥伦布之不同
1407年明朝总兵太监郑和,遵奉大明帝国皇帝“宣示登基,耀威异域”的旨意,指挥200多艘“宝船船队”(据考证:最小的船只,也长达56米!)和两万多人,七次下西洋。例如,在1411年,郑和亲率明朝大军在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攻克狮子国的都城,擒获其国王和众大臣。明朝耗费钱财无数、死伤万人,目的是向各小国展示大明天朝赫赫国威和大明天子的慷慨大度。
而出生在意大利热那亚的哥伦布,为了寻找传说的黄金之国,最初想从葡萄牙国王那里借款被拒绝。后来几经游说,才从西班牙国王和王后那里得到一些贷款,在晚于郑和的几十年之后,率领87名海员、三艘小船(其中旗舰Santa Maria号长度只有30米,另两艘船长度才15米),驶进漫无边际的大海,开始了无异于自杀的旅程。
郑和航海的结局是明仁宗宣布“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重新闭关锁国;而哥伦布奇迹般地发现美洲大陆后,使已经在欧洲具有强大影响的西班牙小国,成为当时的世界性强国。直到今天,全世界有近三十个国家使用西班牙语,总人数虽然少于汉语和英语,但是远远超过了使用法语和德语的人数。西班牙语还是联合国、欧盟和非洲联盟的官方语言。即使是现在的美国,西班牙语也是第一大外语,而且每年的10月12日这一天,是美国全国性的法定节假日,称为“哥伦布日”(Columbus Day),以纪念这位勇敢无畏、用生命来寻找黄金的美洲大陆发现者。
中西方对经商者态度迥异
中国老师庆幸自己不是商人
来自北美的Richard拿着中国大陆一份比较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向笔者Linda与何震展示了上面刊登的这样一个报道:一位出自英语世家的中国教师,他的父亲在“文革”中,曾因为会讲英语而遭到迫害,他现在自己很自豪成为一名英语老师,而且非常庆幸自己不是一名商人。Richard说:“这个人以自己是教师为自豪我理解,但是我不理解的是商人有什么不好呢?在西方社会,人们对于商人的尊重,绝不亚于教师、总统。很多人更是愿意经商、自食其力而不是去从事政治。”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上,商人阶层既没有好的名声,也没有基本的社会地位。中国自汉朝起,就颁布了禁止商人“衣丝乘车”的法律规定,直到清末变法维新,官府手头的银子紧张,才勉强给了某些商人们一顶官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商人(据说起源于“商朝之人”恶劣的形象)代表的是奸诈、唯利是图、庸俗和龌龊。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社会大环境下,古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出人头地或者为人师表,至于去经商、追逐蝇头小利,乃是“下等人、庸俗的人”做的事情,因为“无商不奸”。
不过中国也的确曾是一个讲“利”的民族,主流的士大夫们倡导为天下牟利。两千多年前西汉的司马迁,是少数几位敢于公开“为个人牟利”发出感慨的人。他一针见血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利”字就拿不到台面上来了,凡是对于金钱和利润的追求,都被认为是充满了铜臭、不齿于人的。孔老夫子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结果是君子不敢言利了,怕被认为是小人;小人也不言利了,因为害怕不被认为是君子。于是封建社会的中国,成了君子国,到处都是靠老百姓血汗供养却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们。
西方推崇商业的成功者
在西方,商业人士的社会地位和教师、医生的一样崇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商人的经营活动不仅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人类新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也使更多伟大的艺术家为众多的世人所知。以美国为例,很多行业提倡和推崇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承担风险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美国的很多大学、中学甚至小学,都运用管理企业的方法来运营,既培养人才又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不仅仅是培养出一大群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来,给社会和公众造成负担。
美国极力推崇那些白手起家的经商成功者,称他们为self-made man or woman,英雄不问出处,洛克菲勒是小职员出身、比尔·盖茨是大学二年级退学生、索罗斯是穷移民等。有时,倒是富贵家的子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在美国,商人和企业家们的社会地位及声誉,比那些依赖纳税人养活的总统和政府官员们,不知要受人敬仰和风光多少倍。
Work banishes those three great evils:boredom,vice,and poverty.——Voltaire,French philosopher.(工作撵跑三个魔鬼:无聊、堕落和贫穷。——法国哲学家伏尔泰)
商品经济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事实上,就连老夫子、儒家的鼻祖孔子也曾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能够致富的话,就是做一个拿着鞭子赶马车的人或者在城里开出租车我也愿意!呵呵。)孔子还说:“吾待贾者也(我正待价而沽呢)。”
笔者每次到广州、深圳等地,感觉到那里的人们服务意识和客户意识都非常强。大部分的人们工作起来非常敬业和拼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来工作,起码不需要你我去解决手下员工的工作动机问题。在广州、深圳买一瓶酱油,打个电话,小铺的老板或者伙计很可能会把这瓶酱油送到你家里,尽管小铺的老板没有多赚你一分钱,但是通过周到热情的服务,他认为有可能得到更多的生意和客户。
人的本性好逸恶劳、趋利避害。在一个商品经济社会,有机会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中国古人说得好: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僧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追求双赢的结局
商品经济社会能够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双赢(win—win),即:参与者都能够获得合理的报酬和利润(或者利益),而不仅仅只有一方得利、其他各方无偿奉献。无偿奉献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稳固的和良性循环的基础是“仓廪实而知礼节”。
荣誉感和信仰
商品经济社会,同样需要荣誉感和信仰。在美国这个被有些人认为是“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无论是联邦法官还是州法官,收入并不算高,最高法院法官的年薪,与那些动辄几百万美元年薪的律师们相比,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还是有很多大牌律师,挤破头也愿意做法官,因为法官的社会地位崇高、受人敬仰和尊重,多少有点像西方古代社会中的“贵族”,但不是靠遗传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血汗。
笔者们还是赞赏柏拉图(P1ato)的一个观点,虽然它可能已经不再那么时髦了:为公众服务的中级和高级职位,是为了那些追求荣誉感、追求责任感和追求人生使命感的人们设立的,而不是为了那些以此为谋生手段(俗称“混口饭吃”)甚至整天想着发财的人们设立的。万幸的是,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永远不难找到一些发自内心的、愿意为公众服务的人们,因为人与其它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我们人类有荣誉感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