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经,这个流行到底该不该跟
2008-06-24肖东乐开言
肖 东 乐开言
两三年前,从民办培训机构到公办学校,一股“儿童读经”的热潮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悄悄兴起,许多家长称之为“最流行的教育手段”。
所谓“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一般指教3~12岁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背诵熟记中国文化的经典。但是,对于儿童什么才是“经典”?又该怎样“诵读”呢?
现在的家长让孩子参与读经一般有4种方式:
1.家庭经济好的儿童,以每课时数十元不等的费用,由家长送往一些民办机构,背诵《论语》《三字经》等;2.一些学校和幼儿园开设经典诵读兴趣班;3.一些知识分子运用各自的空间,开展公益性的诵读经典活动;4.家长自身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淀,自己教小孩诵读经典。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送儿童去参加诵读经典的家长,自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往往和儿童一起笔记,一起背诵。
家长心态
“满足”二字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态,家长们认为,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学习一些传统文化,在写作文或与人交流过程中,能恰当地用一些名言来表达,体现出的是家庭的品味和孩子的文学休养。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参与诵读经典,至少比让孩子记熟一些乱七八糟的广告用语来得强。更多的家长则用“开卷有益”来回答这个问题。
也有不少家长对此表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确实有很多精华,但是也有很多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孩子只知道死背,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培训的机构和老师也不能让家长放心。
读经故事
合肥市的秦先生夫妻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6岁的女儿去年上了当地一个颇具知名度的读经班,班里的老师开始教孩子读的是《论语》。一天,孩子读着读着,有感而发一问:“爸爸,‘事父母,能竭其力是什么意思?”秦先生便告诉孩子:“就是说——孝顺你的父母,要使用出你的全力。”没想到,这天晚上孩子就端着一盆热水要给爸爸妈妈洗脚。
印度哲人奥修说过,一个人与自己的父亲处得好,以后便能与自己的上司、丈夫、身边的男性相处得好;一个人若与母亲能处好,便能与自己的妻子乃至身边的女性相处得好。我觉得颇有道理。现在的孩子就很不会与人相处,溯其根源就从不孝父母开始的。而孝顺父母的人,则心地善良,与人少隔膜,处世则较容易些。而此种教育若靠单纯的说教则很难自然地进入孩子内心以形成良好的人格。
上海的钱女士从女儿4岁起就送她上了读经班,现在女儿6岁了,钱女士却很后悔。她说:“我今年不想送她去读了,因为我觉得一点用处都没有。两年了女儿从兴趣盎然到疲于应付,再到最后的一提上读经班就耍赖。开始还会背几句《三字经》给我们听,到后来就知道和读经班的同学一起去吃肯德基。女儿年龄越来越大,坏毛病越来越多,却没见读经给她带来什么好的变化。”
读经给孩子带来的变化
读经是指诵读经典,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商、培养其健全人格。如果教育得当,完全可以轻松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重要著作。
根据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在华东师大附小附幼、北师大附小附幼及其他早教机构的实验,结果表明,实施经典教育后,给孩子带来了如下的变化:
自然识字:每天读20分钟经典,1年可认识1500多个汉字;3年下来可认识4000多个字,相当于高中生的水甲。
行为举止:孩子变得聪明、活泼、开朗、爱学习、专注力强、懂事、会体贴父母。
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说的话、写的日记中相同造句,信手拈来,文辞优美。
记忆能力:背文章、学其他东西,变得很快、很简单。
创造能力:只有原创性的著作才能培养原创性的人才。理由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再加上经典内容的熏陶,孩子就有能力接触更多的信息、看更多有益的书,这就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通过大量信息的刺激,会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从而提升孩子的创造能力。
北京一所小学的张校长说:“科学的读经和孩子在学校上学是一样的,需要家长和老师互相配合。老师将适合孩子年龄段的读经内容以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教给孩子,让孩子初步了解并尝试背诵。小孩子不可能一下子理解这么深奥的东西,这就需要家长课后辅导孩子对读经内容进行巩固,并时不时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与传统文化中一些经典相结合,向孩子提供正确的观念和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这才是读经教育真正的目的。”
摘自新闻网
推荐/宋春华 编辑/冯 岚